近日,2021年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正式公佈。東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馮夏庭教授主持完成的“深部工程硬巖時效破裂過程試驗裝置與感知判別技術”專案榮獲技術發明特等獎,朱萬成教授主持完成的“金屬礦採空區穩定性綜合評價方法與礦柱高效回收技術”專案榮獲技術進步一等獎。
據悉,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由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設立,旨在獎勵在岩石力學與工程科技工作中作出創造性貢獻、推動岩石力學與工程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保障環境安全的個人或組織。2021年,經形式審查、專業評審組初評、評審委員會終評審定,評出第十二屆“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4項、一等獎14項、二等獎20項。
專案簡介:
“深部工程硬巖時效破裂過程試驗裝置與感知判別技術”專案針對傳統感知技術和裝置無法準確感知深部工程硬巖時效破裂過程,致使深部工程硬巖時效型災害孕育機制認知不清、難以科學預測與有效控制的問題,發明了硬巖高壓真三軸長時效破裂過程試驗裝置、深部工程硬巖長時效破裂資訊精細感知技術和深部工程硬巖時效破裂過程判別與控制技術,攻克了真三向高應力下深部工程硬巖長時效破裂資訊“測不到”、“測不準”和“測不全”的難題,突破了傳統硬巖流變僅關注變形的侷限,開始扭轉了深部工程硬巖時效型災害被動防控的局面。該專案是我國岩石力學與工程領域具有自主創新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在深部工程安全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金屬礦採空區穩定性綜合評價方法與礦柱高效回收技術”專案瞄準金屬礦山採空區治理與殘礦回收問題,開展了金屬礦採空區穩定性綜合評價方法與礦柱高效回收技術研究。該專案提出了結構面空間形態的自動識別與建模方法,構建了考慮採空區上覆岩層移動及頂板失穩冒落極限的採空區穩定性評價理論模型,研發了礦柱安全高效回收與採空區綜合治理技術,搭建了現場監測與數值模擬相結合的礦山災害監測預警雲平臺,在理論模型、技術創新和工程實踐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得到了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專案成果應用於紅嶺鉛鋅礦、新城金礦、阿爾哈達鉛鋅礦等多個礦山的空區治理和殘存礦量回採,為同類礦山採空區治理和礦柱回收等類似問題提供了借鑑,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