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合金是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密度(約1.8 g/mm3)僅為鋁合金的2/3、鋼的1/4,在輕量化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鎂合金耐腐蝕性差,限制了其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技術在鎂合金表面原位生成氧化物陶瓷膜層,在提高其耐腐蝕性方面具有優勢。MAO膜層多孔結構特性影響其長效腐蝕防護效能。經過聚合物塗層封孔後處理形成複合塗層,能夠顯著提升鎂合金MAO膜層的腐蝕防護效能。然而,塗層在實際應用中會發生機械損傷,而使其失去對金屬基體的防護作用。為解決塗層機械損傷導致的腐蝕防護作用失效難題,構築具有自修復功能的塗層是重要途徑之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軍團隊基於負載緩蝕劑的MAO膜層和二硫鍵改性聚氨酯,在鎂合金表面構築了具有雙重自修復功能的複合塗層。研究以MAO膜層中的微孔為容器負載緩蝕劑,在此基礎上,噴塗二硫鍵改性的聚氨酯形成了複合塗層(MP-i)。研究表明,與未負載緩蝕劑的複合塗層(MP-0)以及負載緩蝕劑的改性聚氨酯單一塗層(P-i)相比,該複合塗層發生損傷後表現出優異的自修復能力及腐蝕防護效果,有望滿足在外部損傷情況下長效腐蝕防護的應用需求。
複合塗層發生損傷後的自修復功能主要透過以下兩個過程的共同作用實現。在熱作用下,透過改性聚氨酯的動態二硫鍵交聯反應和形狀記憶效應使損傷實現修復。塗層損傷處多孔MAO膜層中緩蝕劑釋放到鎂合金基體表面形成屏障,遏制基體腐蝕的發生與發展,從而為改性聚氨酯的有效自修復贏得“時間差”。此外,即使複合塗層損傷後併發生腐蝕,作為中間層MAO膜也可起到隔離腐蝕產物與聚氨酯塗層的作用,有助於聚氨酯鏈段自由移動和塗層縫隙閉合,為二硫鍵動態交聯反應提供了有利條件,進而提高了聚合物塗層的自修復能力。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援。
圖1.MP-i、MP-0和P-i樣品劃痕處及修復後的SECM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