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由雷佳音、葛優等演員主演的電影《古董局中局》正在各地熱映,應邀約寫一篇關於此劇的文字,我想就從文化收藏的角度,也來跟風熱鬧一下,提升一下自己的流量。
《古董局中局》是青年作家馬伯庸的作品,我對他創作的《長安十二時辰》熱追了很長的時間,《古董局中局》這本小說出版時正趕上網路收藏,鑑定、盜墓類文學熱火的階段,原著小說320頁,帶尾聲一共十一章內容。
《古董局中局》的小說以四部的篇幅講述了幾個鑑古藏古傳古愛古世家的故事,時間跨度較大,從軍閥混戰的動盪年代到新中國建立和發展階段,從內地到香港日本,從中國到東南亞,從一件古董的傳奇經歷到波瀾壯闊的宿命恩怨,透過一件古物的傳奇,演繹了一段精彩跌宕的經歷,可謂精彩至極。
因為電影長度的限制,電影刪除了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支線,把故事焦點集中在“尋找佛首”身上。雖然這種操作讓故事節奏緊湊了不少,也讓我對如何展現這件“玉佛首”增加了不少興趣,就想從這個角度,給大家普及一些“玉”和“佛”的關係。
小說畢竟是文學創作,即使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也不可能還原讀者心中的想象空間,所以很多小說的讀者對電影的評斷標準,與第一次看到劇情的觀眾是截然相反的,這樣的結果也是大家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特別是在電影中,由於受時間的限制,這一點跟連續劇還不一樣,主要是突出劇情的重點和可視性,篇幅都做了大幅的壓縮和精煉。
在電影中,除了保留了尋找佛首的主線內容外,不僅陣營糾葛、人物關係這樣的大背景,就連尋寶的過程也做了不小的改動,而在目前的網際網路大環境下,頭一批觀眾很多可能都是受馬老師小說影響至深的鐵粉讀者,對劇中的人物關係,劇情轉折,細節發展可能已經熟記於心,但凡看到影片內容與原著小說有較大改動,勢必會引起爭議,所以目前影評給出的評分不高,也就情有可原。
特別是劇情以“玉佛首”為主線,圍繞一件器物,將人物之間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劇情逐步展現,更增添了對“此類”寶物的玄秘和探尋,我們知道,在一座佛像上,佛頭往往是雕刻最為精細的部位,價值大,而體積小,所以在新聞中也經常有專門偷盜佛頭的案件,影響較大的應該是2017年四川樂山夾江市龐坡洞10尊佛首被盜案,雖然追回,但是損失也是無法彌補的。
我多年前也將自己收藏的一尊唐代石雕佛首敬給寺廟,後來看到眾人集體跪拜的場景,那份震撼和感嘆也是常人體會不到的,現在看國外的許多博物館或私人收藏裡,經常就有佛首的身影,所以,對於“佛首”的珍稀和敏感,也是我想從此角度寫作文章的初衷。
佛首珍貴,以“玉”製作的“佛”首,更是極其罕見甚至沒有的,這也是馬親王用“玉佛首”表示中物品難得珍貴的主要想法。
現實生活中,以“玉”製作的“佛首”目前在國內各地博物館中還未發現,當然,漢白玉不能算,漢白玉雖然帶有一個“玉”字,但是它只是一個替代品和形容詞,因為漢白玉從存世量和使用的功能上,無論是橋墩柱矗還是雕塑和建築構材而言,更應該屬於“石”的範疇,而不能納入“玉”的種類。
影片中所描述的“玉佛首”,從這個角度解讀,應該是屬於“漢白玉”的範疇,而不是我們現在人認為的“和田玉”。
使用漢白玉來製作而不用和田玉來製作“佛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西漢末期從西域傳入中原的“佛教”,原本就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傳入內地,受漢明帝的允薦,得以被儒家文化所接納,它是藉助了“玉石之路”傳入內地的文化形式,但是與“玉”的使用正好是兩個極端,西漢末期,玉石材料幾乎都被皇家壟斷,受儒家文化影響,王公貴族不僅佩玉成風,而且葬玉也成規模,這個階段出現的“金縷玉衣”就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本身玉石材料就供不應求。而佛教剛傳入中原時,依靠的是翻譯和解讀“佛經”內容才逐步推廣開的,這個階段的佛教還無法與當時國內盛行的“儒家”教義相提並論,所以,開始推廣時都是以平民路線為主,不會使用玉石材質的珍貴材料製作佛家用品。
二、玉石的材料早期都是從河灘上撿到的,因形狀與鵝卵石類似,被冠以“籽料”的名稱,目前可以查閱的資料中顯示,清代才開始在原生礦脈上進行規模性開採,在早先的和田玉籽料中,受體積限制,較大的玉石材料相對較少,在加上當時和田玉材質的珍貴,用一塊大料製作一件佛像供奉,也不符合佛家四大皆空的理念,所以,在古董的陳設用品中,以“玉”製作的“佛”極為少見,用玉石製作“佛首”更是違背佛教普渡眾生的慈悲宗旨。
三、佛教雖然是西漢末期傳入內地,但是真正的弘揚和光大佛法階段應該是在兩晉時期,這也為後唐時佛教成為最大的教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現在還能看到敦煌、雲崗和龍門石窟的開鑿盛況,都應該得益於佛教推廣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但是這裡所有的佛像和雕塑,幾乎都是就地取材,沒有因為材質的特殊而放棄對佛教的尊敬,相反,因為材質的普及,也使得更多人有義務和能力積極參與到佛教的修繕和建造當中,也才使這樣的規模超乎尋常,流傳千古。
四、電影《古董局中局》中出現的“玉”佛頭尺寸不小,當然,這都是為了展示節目的效果和影視創作的效果需要,就透過特效技術來展示佛頭的做工與神韻,而放在玻璃櫃中的遠景攝製手法,就頗有意思,即讓你看到碩大的珍貴“玉佛首”,又不讓你看到材質的細節和做工,朦朧之中,卻吸人眼球,讓觀眾眼前一亮。只不過作為電影作品,畢竟專門介紹“玉佛首”細節的篇幅內容有限,沒能多次展示,讓人有些意猶未盡。
五、佛家講究慈悲為懷,佛教也追求“圓滿”,用“玉石”材料製作佛首,身體用何物製造?玉石密度大,重量高,普通材質也根本支撐不住這麼大的佛頭,而且從劇中看到,佛首開臉造型頗具盛唐之風,而盛唐期間,玉石的存量和製品並不是最多,一方面是因為佛教在唐代的初期和中期已經超越儒家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是盛唐時期,多民族多種文化交融,對玉石的重視度已經大大的降低,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真正大唐時期的玉器並不是以量取勝。如果此件“玉佛首”的製造年代是大唐,也可能正是作者對此有其他觀點的體現。
所以,綜合以上的幾點分析,影片中所展示的應該就是唐代時期建造佛像留下的漢白玉“佛首”,雖然也被稱為“玉佛首”,但是此材料不是彼材料,而且在文物珍稀度的價值衡量中,文化和年代的比重有時是會超過材質本身的,這也是我提醒收藏愛好者從材質、文化歷史和工藝特點進行收藏的基本三要素。
總之,在疫情影響的大環境下,這一部所謂的探險尋寶影片基本滿足了我對小說的好奇心,
這裡有一點非常值得推薦,就是在涉及到古物珍寶的細節時,為了渲染出古董珍品的通透質感,使用動畫和運鏡的方式,拍攝的角度也進行了有效的調整,把鏡頭的焦點集中在古董等寶物上,帶來的視覺感非常震撼,也能體現出古董器具傳遞出來的氣質,但是導演剋制的使用遠景拍攝手法,能準確的體現出角色對古物器具鑑別的嚴謹態度。
這樣做可能有兩方面的考慮,一個是減少穿幫的機率,增加場景代入感的同時,第二個還能大幅縮減拍攝成本。
因為我在寫作此文的過程中,從網路上查詢相關的資料,也看到同名電視連續劇在拍攝時專程製作了三個玉佛頭的相關介紹。
儘管目前從網上還沒有查到關於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統計,但是從三個月的拍攝時間,再到只在京津兩地取景的相關介紹,可以推測本片的製作成本,有可能低於電視劇版2億的製作費用。
當然,除了省錢之外,本片從節奏,再到整體的質感,也都比較值得同行學習。
只不過以國內商業片標準衡量,本片這種一氣呵成的流暢感覺,還是值得更高的分數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