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藝術瑰寶。繪畫相比於文字更能表達作者內心的想法,能將自己的感情直觀地傳達出來。
古畫是中華藝術的代表,其萌發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最早這些畫是畫在石器青銅器上,後來的戰國帛畫,先秦漆器,墓室壁畫、木版畫等,都是繪畫的演變歷史,中國繪畫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此起彼伏地閃爍著絢麗光彩。
各個朝代的畫作其實都有細微的差別,用途和外形的不同,所用的表現手法和工具也不盡相同,但其中所表達的性格特點和精髓卻有相同之處。
隨著繪畫的不斷髮展,特別是文人畫出現後,刻意追求筆墨的表現和欣賞就成了主旨,而且其中還加入了書法,書法跟繪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從資料中來看,古畫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唐朝以前的作品,都給我們很完整的印象。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的繪畫水平已經相當高超,技術也比較完善,漢墓壁畫上也有很多繪畫遺蹟。
敦煌莫高窟等洞窟中儲存著大量的壁畫作品,這是極其豐富的繪畫寶庫,但表現的內容就相形見絀了。
古畫通常價值不菲,不但因為它們有悠久的歷史,更因為其表現出來的功底足以令人歎為觀止,令人十分信服,即使放大十倍,也讓人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能讓我們看到古人真正的生活狀態。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北宋風俗畫,是國寶級文物,它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繁榮的見證,也是當時經濟狀況的真實寫照。
《清明上河圖》中繪製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船、房屋、橋樑等特色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人人皆知,有一幅畫雖然不如它有名,但其在藝術界的地位也很高,被稱為“明代的清明上河圖”,它就是《南都繁會景物圖》。
《南都繁會圖》繪製的是一幅南京街市三月慶春遊藝活動場面,戲臺搭在街道正中,觀眾在街上看戲,臺上坐著許多女眷,街道周圍店鋪酒樓也擠滿了看客,整個街道成了演出場所。
《南都繁會圖》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因為時間久遠磨損嚴重,一直沒有公開展覽,我們也只能看到它的圖片。
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嘆於古人畫工了得,一張畫卷竟將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形態和風光景色都記錄下來。
這幅畫表現出的人物和景色,都有不一樣的意境,讓人看了就覺得非常有想象力,原來古人生活也多姿多彩,人情世故非常豐富,往來親密,這是人之間最舒服的相處狀態。
這幅畫距今已經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作者是誰有待考證,這幅畫有很多值得人研究的地方,專家們放大這幅畫,有了不一樣的發現,這個發現足以改變歷史。
《南都繁會圖》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各種身份,形態各異。在角落處有一個男人,他的出現足以改變歷史,仔細看這個男人竟然戴著一副眼鏡,那時候的眼鏡就已經如此普及了嗎?
眼鏡最早出現是在1268年,是在歐洲發現。但是其實我國對於眼鏡早有記載:“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靉靆就是眼鏡。
這段記載大概在1170-1242年之間,由此可見,其實早於歐洲數十年,我國就已經有眼鏡出現。
從這個“角落中的男人”的發現,就足以改變歷史,也許最先發現眼鏡的國家並不是歐洲,也難怪至今都存在爭議了。
其實古代人都非常聰明,他們有很多巧妙的設計,現代人可能都無法參透,因此古人會發明眼鏡,也有很大可能。
宣告: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