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春末夏初,三名小學裡的熊孩子,在蘇州的瑞光寺玩耍,看到鳥兒鑽進了佛塔第三層,於是就過去掏鳥窩。
因為磚頭鬆動,所以佛塔的牆壁被越掏越大,發現第三層的寶塔當中,居然有一個木頭箱子。
孩子回家之後對父母說了一遍,父母上報文物部門,專家趕到之後,看那箱子就已經價值連城,而箱子裡面裝著的東西,大機率是稀釋珍寶。
而本篇文章要帶來的內容,便是寶塔三層藏國寶,巧奪天工舍利幢。由淺入深,講一講我國寶塔歷史當中的“天宮”和“地宮”。
至今都有很多人疑惑,我們中國的古代先祖,為何喜歡在寺廟藏寶呢?這裡面自然有民俗故事。
筆者我本人,曾在古董行業浪跡過一段時間,對佛寺藏寶的傳說早有耳聞,北京潘家園的老先生,講過很多類似的故事。
按照老一輩古董人的說法,佛寺低階藏寶叫金心銀膽,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可佛寺高階藏寶,按照老古董人的說法,可真就邪了門了,叫什麼須彌大藏、舍利寶塔、萬寶地宮……怎麼聽怎麼像小說。
以上這些,字面看起來挺唬人,其實說白了就是和尚為了藏住寺廟裡的錢財,不想讓外人知道,怕賊子覬覦。
這一套早就被行家裡手研究明白,並不怎麼稀奇。
以低階的金心銀膽為例子,寺廟趕上好年月,收了許多善男信女的香火錢,因為和尚暫時花不完,於是熔鍊成金疙瘩銀疙瘩,然後在佛像後面掏個洞,把錢財藏在裡面。
久而久之,一些大的廟宇在澆築佛像時,提前就在佛像後背留了洞口,等著以後藏錢財,這便是金心銀膽之說。
如果哪年鬧饑荒,寺廟裡的人就會挪開佛像,取出裡面的錢財,避免僧人捱餓,讓寺廟度過災荒的艱難時光。
寺廟裡的人認為,小偷不敢打佛像的主意,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小偷盯上寺廟之後,一看和尚明明衣衫襤褸,卻吃得滿臉油光,就猜測寺廟裡是不是有錢。
小偷往往會第一時間確定佛像的位置,然後跟廟裡的小和尚搞好關係,詢問早上吃得什麼,晚上吃得什麼,佛像裡面有沒有別的東西。
然後再去鑿開牆壁,從佛像的背後,盜取金心銀膽。
在本世紀初,筆者在研究佛像的時候,偶爾還能看到一些佛像的背後有方方正正地開窗。
話又說回來,這些也僅僅是老一輩古董人的江湖說法,奉勸大家遵紀守法,可千萬別嘗試盜竊,毀壞文物犯國法。
說完金心銀膽,什麼時候又是須彌大藏舍利寶塔呢?此事在潘家園傳得很邪乎,刨除迷信和江湖流言來說,便是珍藏佛骨舍利。
筆者個人猜測,估計是以前盜墓賊留下的說法,故意搞得神神秘秘。
說是古代的王公貴族,為了一件價值連城的佛骨舍利,所以去修一座寺廟,然後把寶貝藏在裡面。
江洋大盜往往會裝作窮苦人,去那些古剎大寺裡做和尚,探查寶物藏在什麼地方。一旦查出寶物位置,輕則盜寶走人,重則殺人滅口……
這種江湖上傳聞的江湖事,也奉勸大家莫要嘗試,偷盜國寶犯刑法。
可能有讀者疑惑,為一件佛骨舍利建寺廟,這太誇張了吧?
其實這在古代並不罕見,比這誇張的案例多得是,君不見“王陵村”“守靈村”之類的古村落,大多數為了守護地下古墓,而世代傳承幾千年。
古墓是如此,古代寺廟也是如此,古墓守陵人能追溯到夏朝第三代君王,寺廟往前追溯千年,也是情理之中。
而本篇要講的寶塔,位於蘇州瑞光寺之內。
相傳在三國時期,生子當如孫仲謀,孫吳為了迎接西域高僧的到來,所以在蘇州建造了寺廟。
而寶塔的來歷,則是孫權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所以修建了十三級的舍利塔,也就是我們古代典籍裡,所記載的十三級浮屠。
這種佛塔的作用是什麼呢?這裡面的歷史浩如煙海,筆者只能籠統地解釋幾句。
從古代的精神層面來說,是為了建造功德;從古代的物質層面來說,是為了存放舍利。尤其是西域文化剛剛傳到華夏那些年。
根據西域傳來的說法,舍利要放在寶塔當中,才是正確的方式。而跟舍利相伴的,自然是價值連城的各種文物。
按照那時候古人的思維,建造浮屠塔就是為自己建功德,要是再存放舍利的話,則功德比普通寶塔更高。
原先塔裡的寶貝,都放了二三層,到後來為了防止江洋大盜偷竊,所以寶塔當中的各種寶貝,才轉移到地下隱藏,也就是我們小說裡常見的地宮。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古董圈子裡有個笑話說是:明朝的江洋大盜,誤認為寶塔裡的古董都在地宮,於是去盜竊三國時期的寶塔,朝著地基使勁挖。
一個是天宮,一個是地宮,位於寶塔不同的地方。
最後自然是徒勞無功,殊不知更早期的寶塔,文物都在上層封存,而不是在地下封存,挖一輩子也只能挖出個寂寞。
而三國時期的浮屠塔,主要是以木塔為主,到後來發展到磚石塔,以及磚石實心塔。
形狀各有不同,主要功能都是眺望遠方,塔的層數絕大部分為單數,三層、七層、十三層……
這裡說個題外話,如果各位讀者在古董市場,看到雙層的寶塔,例如六層或者八層,可要多多觀察仔細了,因為古代的寶塔層數很少是雙。
一般來說,七層塔已經是很大的功德,因為七層往往被比做成大佛像,所以我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而孫權之所以建造十三層塔,因為三國時期還沒有七級浮屠這一說,七級還不是最高,所以才修建十三層,用來回報母恩。
塔又是“功德聚頂”的含義,所以修建佛塔拜佛塔,拜的乃是功德。按照古代人浪漫的想法,這能震懾邪煞。
到宋朝時期,民間文化又跟三國有所不同,在修建或者重建佛塔的時候,也跟三國有所不同。
本篇要講的瑞光寺寶塔,在五代時期重修過一次,宋朝時期又重修過一次,改名叫瑞光禪寺,也就修成了七層,不再是當年的十三層。
瑞光寺寶塔是蘇州第二古老的寶塔,按照民間迷信的說法,因為寶塔總是在夜裡泛起五顏六色的祥瑞之光,所以才改名叫瑞光塔。
此後的幾個朝代,也曾重修過寶塔,但基本保留著宋朝建築的樣式,以第三層為核心,塔底採用“永定柱”的作法用。
也就有了後來我們看到的模樣,上下高度達四十三米,是古代建築的瑰寶,依稀能看到宋朝繁華,絲綢車馬,鹽布瓷茶。
1978年春末夏初,學校裡的三名小學生出去玩,溜進了瑞光寺之中。
他們追著蝴蝶追著青春,看哪裡有鳥窩,哪裡有馬蜂窩;他們並不知道這座古剎的歷史,只想尋一片童年的淨土。
這時候,有一名小夥伴,看到有鳥兒飛進了寶塔,於是猜測塔裡面有沒有鳥窩?
有的孩子提議爬上去看看,於是他們脫下鞋子,開始攀爬高塔。
調皮的小學生,仗著麻利的身手,很快就爬到了寶塔的第三層,想要看看窟窿裡面,到底有沒有鳥窩。
他們聽到裡面,有鳥兒驚慌的叫聲,也看到有鳥兒遺留的羽毛。
因為揪住了一塊鬆動的塔心磚,於是壯起膽子,抽出了那塊磚頭,又接二連三地抽出鄰近磚頭。
寶塔被他們挖出來一個大窟窿,順著太陽的光亮,看到裡面有反光的東西,好像是個黑色的木頭箱子,足有一米多高,上面的花紋隱約可見。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開啟的是寶塔天宮,裡面盛放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瑞光寺的輝煌已經不再,到處是殘磚斷瓦,一片破敗景象。
而這三名調皮的小學生,則挖出了瑞光寺的核心天宮,之前文物部門也曾勘察過這裡,但並沒有發現文物殘留。
這三名熊孩子,這讓文物重見天日,第三層裡面的空間並不大,約有兩三個平方。孩子們看到箱子很好奇,於是就抬手砸開。
可箱子裡面套著箱子,而且裡面的那個箱子,色彩更加豐富,上面的人物畫也更加鮮豔。
箱子外面掛著許多珠子穗子,在孩子們看來還挺漂亮,他們並不知道那些穗子,代表著宋朝時期蘇州絲綢的精湛工藝,每一根絲線都是國寶。
為了把箱子帶出寶塔,於是他們擴大了洞口,將箱子從三層扔到了一層。
裡面裝著長長的東西就跟塔一樣,他們並不知道此物名叫寶幢,孩子們因為調皮,寶幢斷成了兩截。
到了吃飯的時間,他們離開了瑞光寺,回家之後報告家長,家長則上報到文物部門。
專家很快就趕到了瑞光寺,順著孩子們的指引,去了瑞光寺的寶塔下。
專家看到了那個黑色木箱,單單是上面的繪畫就已經栩栩如生,代表著古代繪畫藝術登峰造極的水平。
專家們都被驚呆了,因為箱子就已經價值連城,是古人的心血凝聚、千年技藝的積累。
箱子是民間說法,按照專業的說法,應該稱之為:真珠舍利寶幢內木函,寬42.5釐米 高124釐米。
從外表看,箱子是用銀杏木打造而成,所以才能歷經千年不壞。
民間對銀杏木略顯陌生,但古董行業內的人,都知道銀杏木的優點,不翹不裂不變形。
尤其是大寺廟,很喜歡使用這種木材,例如開封相國寺內的“千手千眼佛”其材質便是上等銀杏木。
宋朝是銀杏木使用的巔峰時間段之一,皇帝的椅子都是用銀杏木材打造而成,元朝官員去上班的時候,手裡拿著的“朝笏”也是銀杏木材打造而成。
在古文化當中,銀杏木的意思就是千秋不衰。那時候古人並不知道銀杏木裡,有草酸鈣結晶晶簇,能有效防腐,但卻知道這種木材適合傳承。
銀杏木箱上的彩繪,畫的是四大天王,技藝之高實屬精品,是難得的宋朝風格壁畫。
木箱是以五節正方形套疊式,在木箱的內壁寫著“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記”也就是公元1013年。
按照古人的浪漫思想,四大天王分別是:
東方持國天王,住在須彌山白銀埵,穿著白色的衣服,披著盔甲,持琵琶。又主管音樂,保護東勝神州的百姓。
南方增長天王,住在琉璃須彌山琉璃埵,手持寶劍;北方多聞天王,住在須彌山黃金埵,手持寶傘。西方廣目天王,住在須彌山水晶埵,手持巨蛇,善變化。
從壁畫的畫功來說,四個畫像都栩栩如生,彷彿能從盒子裡跳出來,滿面陽剛之氣。按照古人的想法,四大天王能斬殺邪魔。
畫像的色彩渾然天成,雖然是宋朝畫作,但明顯有唐朝遺風,每一筆都行雲流水。
既然這箱子已經價值連城,四周還畫著四大天王,而木箱裡面,又裝著什麼呢?
在場的專家,已經猜出裡面可能裝著佛骨舍利。
開啟之後一看,裡面是一個珠光寶氣的木雕,因為孩子們的頑皮,已經斷成了兩截。
花紋複雜極盡奢華,這件木雕便是著名的真珠舍利寶幢,鑲嵌著各種珍珠瑪瑙,代表著古人技藝的巔峰。
通體的材質,乃是用當時上等的楠木雕刻而成,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每個細節都美輪美奐,
就拿最底下的須彌座來說,採用的是宋朝風格牙腳八稜臺座,再往上雕刻的乃是珠寶玉山和海洋。
底座的八隻銀獅子,動作各有不同,有的在跳躍,有的在撓耳朵,給人一種錯覺,彷彿小獅子都活著一般。
而底座再往上,是雙層的平行方澀,中間收腰雕刻有祥雲,盡顯古人的雕刻技藝,有巧奪天工之美。
底座和腰身,都鑲嵌著珍貴寶石,又雕刻著十六個栩栩動人的供養人,腳下踩著祥雲,彷彿飄在空中,可見雕工之精湛。
上層部分更是珠光寶氣,由銀棒和貼金鑲玉的木柱,鑲嵌著白玉和水晶,以及各種金銀花朵。
懸掛著的珠子,是用銀絲串聯而成組成幡蓋,頂部則是水晶摩尼寶珠。
我們常說的七寶,也就是水晶、瑪瑙、湖泊、珍珠、檀香木、金、銀……在雕工匠人的手下,組合成了這件國寶。直接體現出了宋朝時期,蘇州繁榮的經貿環境,發達的手工技藝。
只可惜國寶受損,專家雖然盡力修復,也很難在重新恢復到往日的華麗。
而今博物館裡的那件,則屬於是複製品,供世人參觀。
而真正的那件真珠舍利寶幢,經過專家估計,價值五十億人民幣!
是我國禁止出國展出的文物,是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歷經幾千年滄桑鉅變,儲存到了今天。
上文講的是寶塔“天宮”,下文再來簡單講一講寶塔當中的“地宮”來補全本篇的佛塔文化。
以法門寺地宮為例:
1981年8月24日,位於寶雞的法門寺寶塔,因為暴雨侵蝕,再加上年久失修,所以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佛塔坍塌了一部分,剩下沒有坍塌的,也已經嚴重傾斜,有倒塌的可能性。
早就有傳聞,法門寺地宮當中,藏有佛骨舍利,所以文物部門非常重視。
經過幾番討論,決定對佛塔拆毀重建,可就在拆塔座的過程當中,發現了一塊白玉石板,上面雕刻著雄獅。
開啟石板,一個洞口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裡面黑漆漆的,證明下面有地宮。
於是工作人員根據經驗,很快就找到了地宮入口,打開了第一扇大門,裡面潮氣、黴味、腐味撲面而來。
入口處寫有文字,因為考古人員不認識,暫時沒有去辨別。
緊接著,發掘出第一件文物,乃是兩塊石碑,寫的是唐朝最後一次歡迎佛骨舍利。
挪開石碑,又是一道地宮門,上面雕刻著精美的佛像,旁邊放著色彩鮮豔的絲綢。
繼續往前走,則是一座八十釐米高的漢白玉石塔,上面雕刻著古代彩繪浮雕,而且儲存完好。
隨著考古人員的發掘,找到了第三扇地宮石門,開啟之後才算真正進入地宮中央。
考古人員的手電筒閃爍著光亮,看到裡面放著一個造型精美的白玉靈帳,雕刻著更加精細的古代浮雕。
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進行,發掘出一塊白玉仿製的佛骨舍利,並不是真正的舍利。
清理漢白玉靈帳的時候,又發現了第四扇石門,上面並沒有鎖,開啟之後進入了地宮後室。
裡面擺放著一件又一件珍稀文物,當場就驚呆了考古人員。
各路專家來到法門寺,開始研究那個鏽跡斑斑的大鐵函,動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裝置,小心翼翼將其開啟。
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第一重寶函為鐵質,外面曾經包裹著絲綢,因為年代久遠而腐朽。
第二重寶函裡面銀質鎏金函,第三重則是木頭雕刻而成的檀香木函,造型極其精美。
第四重是水晶,上面鑲嵌著珍貴的寶石,雕刻著觀音。
第五重是一個壺門座玉棺,雕刻比之前幾重更加精美,裡面便存放著傳說中的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