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行永遠繞不開的就是古蹟,它們不一定是熱門的旅遊景點,它們不一定有太過於亮眼的的風光,它們往往藏在民間被一些小眾人文旅行者發現,卻展示著山西古建築的魅力。
在大同渾源的旅行中,我就偶然的發現了一座金代儲存至今且有著800多年歲月的古塔-圓覺寺塔。它距離中國第一傳法正宗殿永安寺並不遠,但或許因為不開放的緣故讓它看起來極其低調。
如果翻開圓覺寺塔的話,那麼你會驚喜地發現它的過往即滄桑又耀眼,金代名叫玄真的僧人主持籌建了圓覺寺,並在主殿前建造了圓覺寺塔。
明代成化五年渾源知州關宗主持修繕過圓覺寺塔,這在塔身的石刻中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當時修建的事項。透過其他石碑我們可以又瞭解到一百多年後明萬曆四年、清咸豐九年均對磚塔進行過修繕。
或許因為建造和修繕古塔的用材很是講究,以至於圓覺寺塔800多年後依然屹立不倒,即便是經歷了幾次大地震,塔身仍舊完整無缺。
相比之下,寶塔所在寺院-圓覺寺就沒有如此好命,20世紀30年代直奉戰爭中寺院被奉軍所佔領,圓覺寺被肆意破壞;日軍侵略渾源後,將圓覺寺正殿、配殿全部損壞,並且還搶走了大批的文物,僅保留下這座寶塔,也就是我們眼前看到景區內的圓覺寺塔。
由於渾源老城區的高樓大廈並不算太多,當你行走在老街小巷之中抬頭就可以看到古塔。這是一座高30米的八角密簷九級磚塔。
走進院落內可以更近距離地欣賞,整座塔分成了基座、塔身和塔頂三部分。最低部分為高約4米的塔座,也就是須彌座處為仿造木打造的石構造。
上下兩道堂門式束腰上刻有精美的淺浮雕,共計三組展示了伎樂人、花鳥魚獸以及佛教故事,看起來有些斑駁模糊卻依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形象。
最讓我驚喜的就是40個舞樂形式的人像,他們有的跳長袖舞、有的跳長繩舞、有的抱著琵琶在彈撥、有的撐羯鼓吹羌笛、有的手拍擊板等。
轉角處還雕刻有雙目瞪圓呈現出威嚴神態的負重力士。
如果經常看淺浮雕和造像的旅行者,一定可以看出圓覺寺塔中的浮雕看起來有些與眾不同,它們呈現出了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舞蹈和樂器,詮釋了中國早期民族的深刻文化。
須彌座之上為塔身部分,第一層的正門開塔心室可通往圓覺寺塔內部,遺憾的是如今因為文物保護並不開放,據說塔內今依然存有明代儲存至今的壁畫以及歷朝歷代名人墨客的題記。
塔身一層之上挑磚雕斗栱,從第二層開始逐層遞減,,到第九層突然升高,和第一層上下對應,呈現出對稱之美。
九層之上就是塔剎部分,疊澀基座上為蓮式受花,往上為復缽、相輪、寶蓋、寶珠,最頂端有一個很特色的部件,這就是精美的鐵製鳳鳥。
這個鐵製鳳鳥可不簡單,鳳鳥可隨風搖動,千百年來旋轉不息,為古代的天然風向標。據資料記載,早在漢代,中國就盛行用“銅鳳凰”和“相風鳥”來測風,後來的歷朝歷代對這種風向器均有改進和完善,遺憾的是都未能保留至今,圓覺寺塔頂的“風候鳥”很有可能就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實物,可見這個“風候”極為珍貴。
可以說在古塔豐富的中國,圓覺寺塔不論是高度還是古老程度都不算最突出,然而憑藉著大同地區現存唯一的密簷塔和罕見的“風候鳥”,讓它看起來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值得人文旅行愛好者打卡。(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