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村,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個偏遠的鄉鎮,總覺乏善可陳。2015年元月9日,我又一次參加雲浮市雲安區作協成員採風活動,儘管來去匆匆,所見所聞有限,但管窺之見,高村遠非我印象之高村……
其實,高村一點也不輸於其他鄉鎮,甚至還顯出其特色。據說,高村古稱“歌村”(民國初年改稱高村),因當地人喜歡唱山歌,甚至經常因雙方對唱互不相讓而耽誤農時,歌村因而得名。可見,高村人愛唱山歌是很普遍的!
“劉三姐”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其實就是跟高村有著深厚的歷史關聯的。據說,劉三姐的前身劉三妹是歌村(高村)人,在高村期間,就是遠近聞名的唱山歌好手,後來由於逃難,來到廣西,並在廣西落戶,繁衍生息。生活稍為安定後,喜好唱山歌的劉三姐便盡展歌喉,傳唱著故鄉樸實優美,昂揚向上的山歌,因其天賦極好,歌聲甜美,加之聲情並茂,著實令人迷醉。劉三姐因歌而名,歌村也因劉三姐而為外人所知,一時間,“歌村”聲名在外,且聲譽日隆。劉三姐成了山歌領域的代表人物,時人稱之為“歌仙”。歌村,伴隨著劉三姐的歌聲,為兩廣的百姓所認識,並深深地紮根於兩廣甚至全國老百姓的心目中!
高村山歌源遠流長,且長盛不衰。高村因其獨特的環境而孕育了山歌,且廣泛地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古時候,村民之間相互交流,囿於山高路遙,傳情達意極為不便,相互交流都必須高聲叫喊、引吭長嘯,久而久之,這種抑揚頓挫的交流方式便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山歌。這幾乎與所有的民歌起源是一樣的,我們所熟悉的陝北民歌“信天游”與高村山歌就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幾百年來,周邊村民紅白喜慶活動,很多人家都會請來山歌手對唱助興。所謂的山歌對唱,基本為即興發揮,且大量運用《詩經》中的賦、比、興等傳統手法,或緣事而發,或託物言志,或即景生情等,對唱雙方往往圍繞一個話題或主題,一唱一和,你來我往,頗能察見歌手的機智程度和藝術以及道德修養水平。一般來說,歌手機智靈敏,藝術和道德修養水平高的,其山歌就會唱得文明高雅,反之就會俗氣一點。這種對唱形式一般為一男一女,我小時候就曾多次聽過這樣的歌會,至今的一些歌段,我還會唱。
山歌在並不久遠的年代曾是未婚青年男女尋覓愛情的一大平臺。聽長輩們說,以前未婚的青年男女,要麼在參加歌會或直接參與山歌對唱等形式來尋覓到另一半的。真想不到,這於今天的我們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山歌,卻是千百年來青年男女之間最可信賴的紅娘!
據同行的老行尊麥柏森老先生說,高村山歌有600年以上的歷史了,明代是其鼎盛時期。聽了麥老先生的話,我想明代也應該是高村文化多元繁榮的時期吧?其他不說,單就高村廟宇較多就足以說明問題。高村的廟宇大多都是建於明朝或紀念這一時期的歷史人物的。比方說該鎮石牛村的北帝廟就是建於明朝末年的;清水村的二公廟以及三界先烈館就是紀念明朝歷史人物的,其中二公廟是紀念三羅靖亂功臣張元勳和陳璘的,三界先烈館則是為紀念陳璘夫人雅氏而建的。高村山歌,促進的卻是一方特色文化的繁榮!歌村,豈止歌耶?
以高村山歌為代表的高村文化,還孕育了一批文化名人。比方說高村清水村的呂燕琴(別號樹芳),1932年至1934年曾任雲浮縣縣長,抗戰後回鄉,熱心發展教育事業,聯合周邊鄉賢籌建七鄉中學,為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過貢獻;高村鎮白梅村的曾了若,是著名的史學專家,著有《兩晉史乘》、《唐玄奘法師年譜》等,曾任廣東省督學……
高村山歌在歷屆地方政府的保護和引導下得以長足發展。建國初期,雲浮縣文化部門組織人員到高村等地收集整理的山歌就多達幾百首,曾出版了5萬多字的山歌集;60年代,雲浮縣曾舉行過山歌大賽,挖掘了豐富的民間山歌素材,並收集整理出版了《雲浮山歌》;改革開放後,整理編輯《雲浮民歌選》,收集高村山歌160多首,7萬多字。雲安設縣後,縣委、縣政府先後組織了兩次高村山歌大賽,宣傳和文化部門還收集高村山歌幾百首,整理出版了近10萬字的山歌作品集……
高村山歌,在藝術範疇上雖屬下里巴人,但也有著陽春白雪所不具備的獨特魅力,且也曾登大雅之堂,可謂大俗大雅,雅俗共賞。50年代初,高村山歌手伍鳳英在出席全國勞模大會時,即席演唱山歌,獲得了時任全國文聯主席、文化部部長郭沫若的讚譽,並即興和詩。近年來,高村山歌代表人物黃澤平、曾桂梅曾代表雲安參加了省的首屆曲藝大賽;高村鎮還舉辦了山歌擂臺賽等。高村山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載體和形式,加快發展步伐。高村山歌成了雲安的一張文化名片。歌村,實至名歸!
在此行中途休息時,一位高村山歌手就在鎮政府大院為我們即興演唱了一段高村山歌。聽過山歌后,同行的幾位文友還意猶未盡,嚷嚷著要再找一位山歌手演唱一段,感受一下不同風格的美妙。在該鎮葉麗華副鎮長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居住在高村鎮市場旁邊的黃老先生的家裡。甫進黃老先生的家門,我們就看到客廳裡擺放著一架陳舊的揚琴,牆上還掛著二胡、嗩吶、吉他、橫簫等樂器。據黃老先生自我介紹得知,他是完全自學成才的,在享受多姿多彩的音樂生活的同時,他還剪剪紙,並一一向我們展示了他精美的剪紙作品。這令我頗感意外,一介古稀老者,超然塵世,沉湎於藝術意境中,自得其樂,心境是何等的恬淡?而七十幾歲的他,紅光滿面,精神抖擻,可見藝術的魔力了!據說,雲浮電視臺,《雲浮日報》等媒體還報道過他的事蹟。但是,黃老先生不無遺憾地告訴我們,他的手藝現在已沒有幾個年輕人感興趣了,很擔心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會斷送在他的手裡。聽了黃老先生的話,我們唏噓不已!
但是,我們堅信,隨著民族偉大復興程序的不斷加快,傳統一定會迴歸,並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以發揚光大的。
我們期待著以高村山歌為代表的民間藝術能再次煥發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