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52期拍賣會上這塊規格為55.5×34.5cm的雲南大理石裸石,應該是本場尺寸最大的一塊蒼山老礦大理石了,拍賣最終成交價為1.2萬元,基本符合市場估值略低。
此幅雲南大理石“蒼峰幽壑”屬於秋花石,尺寸頗大,峰巒林立,秋花風化嚴重,下有白雲似流瀑傾流,意蘊群山高遠,右上角銘刻隸書“蒼峰幽壑”,但字跡日久呈漫漶狀態。經過預展現場上手觀摩,背面有密集釺鑿印痕,以及少許膠粘痕跡,四角磨損圓潤,結合正背兩面情況,判斷此石是大理白族民居上鑲嵌用石,因日久在戶外陳列,故秋花部分風蝕嚴重,所刻字跡也風化漫漶。年代符合晚清民國時代特徵,是一塊畫面優秀,尺幅適中的白族民居建築裝飾用石。
正檢視
宋代【張圭】有詩《登茅山》前四句中有:“久矣厭朝市,心棲巖壑幽。今朝復何朝,陟此蒼峰秋。”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在今天的江蘇省常州金壇區與鎮江句容市之間,是道教上清派(又名茅山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山清水秀巖壑幽幽,小時候就聞聽茅山道士法力無邊,專門震懾鬼神。
其中著名的道士有【葛洪】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藥學家,今故宮博物院藏有元代【王蒙】所繪《葛稚川移居圖》,描繪了茅山道士葛洪攜妻小舉家移居羅浮山修道路途中的場景,葛洪手執羽扇於秋山碧樹崇山峻嶺間穿行,耳畔飛瀑流泉,好不自在的且遊且行。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與清代安岐均曾收藏此圖。
【王蒙】所繪《葛稚川移居圖》 葛洪像
在元代大多數高士都選擇避世隱遁山林、享受悠然自得生活的處世方法,演繹自南北朝就開創的隱逸文化。這幅題刻為“蒼峰幽壑”的大理石畫正是高士意欲歸隱山林、超然物外思想情感的抒發與表現。茅山也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而宋代【張圭】的詩文,所描寫的心境就是:“他早已厭倦了朝廷這個名利場,情願隱居在這蒼翠峰巒的秋色之中,內心無比嚮往這種寄情于山水之間的生活狀態”。(後附《登茅山》全詩)
秋花部分風化嚴重
宋代【張圭】《登茅山》
久矣厭朝市,心棲巖壑幽。今朝復何朝,陟此蒼峰秋。
玉宇正寥廓,風籟寒颼飀。平生獲壯觀,萬里供寸眸。
煙嵐縹緲中,青原間桑疇。琳宮一何麗,突出寒巖陬。
茅君此仙去,遐想希前修。胡為塵玉蹤,歲月徒悠悠。
何當乘雲虯,八表同周流。念念竟忘言,凝神入冥搜。
彷佛鸞鶴音,還來故山遊。
石畫記為您解讀大理石畫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