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長沙博物館參觀了由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辦的“平天下——秦的統一”特展。這次展覽聯合了國內20家文博單位,共展出展品161件(套),其中兵馬俑、銅車馬、秦公鎛等珍貴文物攜手亮相,集中展示了秦國由西方的弱小部族,歷經數百年的經營,成長為統一帝國的漫漫征程,為參觀者展示出了一段別開生面的帝國史話。在參觀了這樣一場展出後,我的內心既震撼又感慨,實在是不虛此行。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個前言概述,其中提到了這樣一系列的問題。
為什麼秦人最後統一了六國?秦人憑藉什麼力量完成了統一?為什麼布衣黔首會追隨統治者並參與統一戰爭?秦帝國的政令是如何通達全國各地的?“大一統”政體的創新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何在?
這些問題也一下子在我的腦海中激盪起漣漪,讓我從一開始就思考這些問題,並期望從接下來的展覽中找到答案。
隨著我不斷深入展廳,看著那一件件頗具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出現在我眼前,此時的我彷彿置身於秦“從封國到帝國”的各歷史時期,走過秦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的發展之路,在風起雲湧的歷史事件中感受著波瀾壯闊。慢慢地,秦帝國天下大一統的恢弘畫卷在我的腦海中不斷清晰起來……
在這幅畫卷中,我看到秦人在歷代國君的苦心經營下,使自己偏居西垂一隅的遊牧部落逐漸成為春秋五霸;我看到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在戰國七雄中獨佔鰲頭;我看到秦王嬴政透過十年戰爭,終於實現了“六王畢,四海一”的政治夢想;我還看到始皇帝以絕世政治家的遠大眼光,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勵精圖治,闢疆拓域,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用數十年時間完成了中華大地從政權到文化的大一統。
“前言”中的那些問題,在這一刻彷彿得到了解答: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割據戰爭,破壞了生產力,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那個時代,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而秦人憑藉自身多年的積累,加之務實的性格、包容的胸懷、創新的理念,和堅毅不拔、勇於進取的精神,抓住了歷史的機遇,適時地結束了此時封建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使中國從鬆散的分封制邁向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時代,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開闢了新的道路。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秦帝國只延續了15年,但其所開創的大一統政體為後來大漢帝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礎。“百代秦政”在中國一直延用了2000餘年,雖王朝不斷更迭,但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統政治格局,始終是我國曆史發展的主流。
談到秦的統一,始皇帝嬴政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繞過的一個人物。在歷史上他第一個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他的雄韜偉略、豐功偉績,歷代以來廣為傳頌。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曾任長沙王的太傅賈誼在他的名著《過秦論》中就誇讚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唐代大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的李白在《懷古》中讚歎:“今日憶秦皇,虎視傲東方。一朝滅六國,功業蓋穹蒼。立志平天下,西北驅虎狼。役民數十萬,長城起邊疆。欲尋不死藥,皇朝二世亡。不見始皇帝,天地一蒼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始皇帝為“千古一帝”。
而我們新中國的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評價秦始皇,肯定了秦始皇對於中華民族的功績,曾讚道:“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
我從“平天下——秦的統一”這場展覽中收穫良多。既感嘆於民族融合國家統一是多麼的重要,多麼來之不易;也敬佩兩千多年前,秦人一統天下時展現出的務實、包容、創新的優秀品質理念和堅毅不拔、勇於進取的開創精神;既對始皇帝奠定中華大一統格局表示出深深的敬重,也為秦“二世而亡”的結局教訓產生深深的思索。作為當代華夏子孫,新中國的公民,既為我們的歷史感到深深的自豪,同時也深切感受到維護國家的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多麼重大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