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一個笑話。有人說,朱元璋感激元朝,就因為朱元璋說“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於朕何預?”還有“(元世祖忽必烈)肇基朔漠,入統中華,生民賴以安靖七十餘年。”“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明太祖朱元璋。
因為這幾句似是而非的話,朱元璋就在某些人的嘴裡從一個反元義士,民族英雄轉化為大元朝廷的“忠實粉絲”,即使在自己“不小心”地推翻了元朝之後,還對其有感激之情。同時他們以老朱為跳板,把大元朝廷捧成了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盛世。
首先,必須要弄清楚,朱元璋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上面那些“混賬”話的。
丁丑,頒平定沙漠詔於天下,詔曰: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庚申之君,荒淫昏弱,紀綱大敗。由是豪傑並起,海內瓜分。雖元兵四出,無救於亂,此天意也。然倡亂之徒,首禍天下,謀奪土疆欲為王伯,觀其所行,不合於禮,故皆滅亡。
朕當是時年二十有四,盤桓避難,終不寧,居遂託身行伍,驅馳三年,睹群雄無成,徒擾生民。乃率眾渡江,訓將練兵,奉天征討,於今十有六年。削平強暴,混一天下,大統既正,民庶皆安,而元之遺孽時犯邊埸,勞我師旅。今年六月十有五日,左副將軍李文忠、左丞趙庸等遣使來奏:五月十六日率兵北至應昌,獲元君之孫買的裡八剌及其後妃寶冊等物,知庚申君已於四月二十八日殂於應昌。大軍所至,朔庭遂空。中書上言宜以其孫及后妃獻俘於太廟,朕心思之其君之亡,系乎天運,所遺幼孫,若行獻俘,實有不忍,況當天下紛亂,朕非有意,不過欲救患全生,今定四海,休息吾民于田裡,非朕所能,亦天運致然也。尚慮臣民未知朕意,是用播告天下,左副將軍以禮獲送買的裡八剌已至,朕憐帝王之後難同庶民及首亂僣偽來降者特封崇禮侯,總其眷屬以及母后等同居飲食服用出官民上,俾存元祀體法前王,不敢過虧,嗚呼,天命靡常,惟殷是鑑,可不畏哉?仍遣使齎詔諭安南高麗占城。《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三》
水平有限,斷句也只能到這個程度了,如果有錯莫見怪,歡迎指出。這篇《平沙漠詔》應該絕大多數的人都能讀懂,那句著名的“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就出自於這裡。
元明軍隊的激戰。
很明顯,這篇詔書主要想表達的意思就是要優待在洪武三年被俘的元順帝之子裡八剌和元順帝之妃嬪,以此來向仍然奔逃於塞外的殘元朝廷示好,從而在政治上徹底瓦解前元。 換句話說,這篇充滿“封建正統論”的詔書根本就是一篇“官樣文章”而已,和朱元璋本人的真實情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
那麼,真實的元朝是什麼樣的?真的會讓人“樂生於有元之世嗎?”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1279年徹底滅亡南宋,一統中國,1368年也就是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明北伐軍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宣佈結束,總共存國89年。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然而,僅僅八十九年的存國時間就出現了十一位皇帝,除去統一中國後的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三十一年和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元惠宗妥歡帖木兒)統治的二十八年,中間近三十年的時間居然換了八個皇帝!平均一位皇帝在位三年多一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元朝上層在忽必烈之後的爭鬥愈演愈烈。早在忽必烈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西北地區就爆發了海都之亂,這場叛亂居然一直持續到了一直到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海都之子八察投降,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元武宗海山。
1307年元成宗駕崩,愛育黎拔力八達(後來的元仁宗)在元大都發動政變,殺死了元成宗皇后伯嶽吾·卜魯罕以及安西王阿難答,海山則自漠北率軍南下,取得皇位繼承權,並登基於上都,是為元武宗。元武宗在位四年後去世,皇位由愛育黎拔力八達繼承,是為元仁宗,仁宗也僅僅在位十年,死後由英宗碩德八剌繼位,元英宗繼位之後,推行激進的改革政策,結果守舊派猝然發動政變,把元英宗刺殺於南坡,隨後也孫鐵木耳即位,是為元泰定帝,泰定帝在位的五年期間,元朝大體無事,社會較為穩定。
元文宗。
然而,在泰定帝死後,元朝上層統治階級爆發了更為激烈的鬥爭,最後直接演化為內戰。佔據大都一帶的武宗一系皇室成員,圖帖睦爾(元文宗)和世(元明宗)向上都發動進攻,剛剛繼位的元天順帝被打得一敗塗地,隨後不知所蹤。打敗泰定帝一系之後,元文宗圖帖睦爾把皇位讓給其兄和世,然而,僅僅八個月之後和世就神秘地駕崩了,後來一直到明宗之子元順帝即位,他才宣稱,正是元文宗把明宗毒殺。元文宗在位不到五年,死後由元寧宗皇帝繼承,這個未成年的小皇帝在此時實際上已經成為供人膜拜的木偶泥胎,各方勢力操縱的傀儡,在位不到兩個月就死去,年僅七歲,之後,便是由元朝的末代皇帝元惠宗脫歡帖木兒開始了自己長達30餘年的統治。
元寧宗。
元惠宗統治的30餘年間,是元王朝逐漸走向崩潰的一個過程,在這一期間,元朝上層的統治更為混亂,先有皇帝和權臣伯顏之間的鬥爭,後由宮廷鬥爭導致的北方軍閥的大規模混戰,而在這期間元惠宗也從原先的蓄意進取逐步墮落為貪圖享樂,直至明軍兵臨大都城下。
元末明初的混戰。
綜合來說,整個元朝統治階層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都處於十分混亂的狀態,統治階層的混亂必然導致政府機關不能行使其職能,進而導致整個社會的混亂,在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中,中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可想而知。事實也確實如此,終元一世,依附於蒙元貴族的貪官汙吏對人民的搜刮始終沒有得到任何有力地遏制,元世祖忽必烈的中書右丞盧世榮最後被查出貪汙“通計鈔二萬九千一百一十九錠,金二十九錠,銀一百六十八錠,茶引一萬二千四百五十八引,馬一十五匹,玉器七件”,阿合馬以及桑哥等人比盧世榮只多不少。
下層官吏的貪汙更為觸目驚心,眾所周知,元代統治者不重視科舉取士,相反,他們更喜歡出生於下層的吏,這些人少讀詩書,自然沒有什麼道德可言,於是乎“視賄賂為權衡,或更-字而生死禍福其良民,或援一例而聾瞽鈐制其官長”“外而交接權豪,內而把持官府,捏合簿書。本身為吏,兄弟子侄,親戚人等置於府州司縣寫發,上下交通,表裡為奸,起滅詞訟。”吏,本就出身於下層,知曉當地的人情世故,擅長拉關係,手眼通天,而絕大多數的吏都為唯利是圖之人。這些地頭蛇對於普通百姓的殘害是我們今天的人無法想象的。在元代中後期出現的由關漢卿所作的元雜劇《竇娥冤》毫無疑問是元代黑暗社會的一個縮影,這或許也是朱元璋對於官吏近乎病態的仇視的根源。
吏治的腐朽自然會激化社會矛盾。而元順帝至正四年,又恰逢黃河氾濫,一直到至正十一年四月,元順帝才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強徵民工15萬人開鑿兩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黃河東去,合淮河入海,時緊工迫,監督挖河的官吏又乘機剋扣河工“食錢”。河工挨餓受凍,群情激憤。同時,在至正十一年底,元朝朝廷又“詔印造中統元寶交鈔一百九十萬錠、至元鈔十萬錠。”這一行為毫無疑問又收緊了已經套在元王朝脖頸上的絞索,濫發寶鈔導致人民生活更為困苦,之後甚至已經到了以物換物的地步。
所以綜合來說,整個元王朝89年的時間,有一多半的時間,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是十分混亂的,在混亂的社會中,受傷害最深的,永遠都是那些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普通農民以及普通的市民,當然,這裡說的“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只是因為他們的忍耐沒有到極限,一旦突破了這個極限值,這些人就會聚集在一起,掀起排山倒海的巨浪,把整個元王朝徹底擊潰。
腐朽的元王朝終於被明軍擊潰。
紅巾軍起義。
說到這裡,再繞回朱元璋。朱元璋作為元末的農民子弟,少年時期,家鄉就遭了災荒,父母兄長紛紛餓死,自己也不得不到皇覺寺出家為僧,或許正是幼年的悲慘經歷,讓朱元璋的性格變得異於常人。有如此之經歷,又怎麼會對元朝感恩戴德?
最後,我們以朱元璋《御製皇陵碑》做結尾:“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旁徨,俄爾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閤家守喪。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值天無雨,遺蝗騰翔,里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乃與兄計,如何是常?兄雲去此,各度凶荒。兄為我哭,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兄弟異路,哀慟遙蒼。”這或許是對於現在被人稱讚的“大元盛世”最為直觀描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