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金秋時節的北京,舉行著隆重的授銜典禮。這次授銜的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802名少將,1956年、1958年以及1961年至1964年期間,又有補授和晉升。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時,首次實行軍銜制的共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1360名少將。這些人都是戰功卓越的將星,理應佩戴勳章,綻放光榮與輝煌。
在新中國成立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血與火,湧現了無數的仁人志士。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中,有著很多的先烈犧牲了。這些人如果活到55年授銜,都是可以授銜的,不過榮譽只是象徵,沒有不代表他們不偉大,也不要忘記他們也是英雄。
我軍早早犧牲的11位軍事家
誰,千軍萬馬,鎮定自若。誰,一聲令下,勢如破竹。誰,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他,是他們,共和國的36位軍事家。中央軍委曾確定了一份新中國三十六位軍事家的名單,這是中央黨史軍史研究機構的權威釋出。這份名單中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葉挺、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林彪。這份名單上都是運籌帷幄叱吒風雲的將帥,這份名單一直沿用至今,每逢黨、軍重要紀念日,他們的名字仍是出現在第一梯隊。
在星光璀璨的人民解放軍將領中,享有“軍事家”稱號的只有這36人。這其中包括三種類型的人,一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分別是毛、周、鄧、楊、李,二是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第三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獻身的11位高階將領。
葉挺
葉挺是北伐名將,新四軍的首任軍長。在北伐期間,葉挺擔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因連獲大捷,他所在的團被稱為“葉挺獨立團”,也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北伐結束後,葉挺又率獨立團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為建立人民軍隊起了重要作用。
廣州起義失敗後,葉挺被迫流亡海外10年。十年光陰沒有磨滅葉挺的心,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堅決抗日,出任新四軍首任軍長,積極進行抗日鬥爭。隨著皖南事變的發生,葉挺被國民黨扣押,但他拒不屈服,寫《囚歌》以明志。等到抗戰勝利後,經中共的營救,經歷種種考驗的葉挺終於獲釋,但在飛往延安的途中,飛機失事,葉挺不幸罹難。
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如果葉挺不是英年早逝,就憑他是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和新四軍首任軍長,足以入選元帥行列。55年授銜時,有16位將帥都曾是葉挺麾下的部將,包括2位元帥林彪、陳毅,4位大將粟裕、徐海東、張雲逸、許光達,3位上將蕭克、周士第、傅秋濤,5位中將聶鶴亭、彭明治、譚希林、林維先、肖望東,2位少將袁也烈、王整合,此外還有很多擔任非軍職的大人物。
新中國三十六位軍事家的名單排列是非常講究的。十大元帥、十大將軍基本都是按照評銜時的順序排列的,林帥在最後原因眾所周知。至於楊、李二人當年沒有參加評銜,李本來就是大將人選,楊參加評銜授大將銜是不成問題的。當然楊、李入選大將也不至於在粟裕之前,只是兩人都擔任過主席,而楊在李之前,是因為他曾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所以排在了曾任中央軍委常委的李之前。在如此講究的排名中,葉挺僅在十大元帥之後,更在楊、李、粟之前,就可以看出他在黨史軍史裡的地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葉挺不僅是可以進入元帥的,而且會非常靠前,他在葉帥之後也是為了不打亂順序。
在這裡還有一個誤區,有人認為就是一定要評十大元帥、十大大將。事實並不是如此,最初評選方案中毛主席為大元帥,並且軍服都做好了,周總理、劉少奇、鄧小平都是元帥,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以及張鼎丞也都是大將人選。後來毛主席建議在地方工作的都不參加評銜,才有了十大元帥、十大大將。而對於葉挺,評價一直是非常高的,毛主席評價他“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這足以顯示他做出的巨大貢獻。
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
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四人都是工農紅軍高階指揮員,都曾在黃埔軍校學習過。他們都是紅軍初創時期的軍長或政委,可惜的是這四位優秀將領,都是早早去世。
許繼慎出生於安徽六安,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是一員英勇善戰的紅軍將領。早年許繼慎就參與過黃埔軍校的兩次東征,在北伐時他先後擔任葉挺獨立團隊長、營長和團參謀長,是葉挺手下的“鐵軍三傑”之一,參加了眾多著名戰役。其後,許繼慎任工農紅軍第1軍軍長,當時的副軍長是徐向前元帥,他們一起整編了鄂東北、豫東南、皖西三個蘇區的紅軍,取得了一系列戰鬥的勝利。可惜,許繼慎早早就去世了,死時才30歲。
蔡申熙出生於湖南醴陵,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黃埔軍校一期和四期的名將是最多的,尤其是一期,蔡申熙就是一員名將,他參與過兩次東征、北伐,也參加過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工農紅軍第15軍組建後,蔡申熙任軍長,在15軍與第1軍合編為第4軍後,蔡申熙又任第10師師長,率部參加打贏了一系列戰役。蔡申熙打仗總是身先士卒,曾在戰鬥中負傷致殘,在第四次圍剿時,他被調任第25軍軍長,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死時才26歲。
段德昌出生於湖南南洲,在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過。在革命歲月中,段德昌參與過南昌起義,他更是湘鄂紅軍和蘇區建立人之一,是紅六軍的軍長,是洪湖革命根據地的常勝將軍。可惜的是,這個常勝將軍也是早早就去世了,52年的時候,毛主席親自為段德昌簽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烈士證書。
曾中生出生於湖南興寧縣,是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生。在共和國36位軍事家中,曾中生是開始軍事生涯較早的一位,他能文能武,也是軍事論著最豐富的一位。早年曾中生參與過北伐,也曾在蘇區指揮打贏了一系列戰鬥,其後他擔任紅四軍政委,和軍長曠繼勳、徐向前在南下作戰中取得了很大的戰績。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後,曾中生改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發表了很多軍事論著。可惜的是,這個智勇雙全的紅軍領導人,早早就去世了。
左權
左權是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的高階將領,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
左權出生於湖南醴陵,是黃埔軍校一期生。早年的左權毅然投筆從戎,開始了他的革命之路,他參加過平定滇、桂軍閥的戰鬥,也參與過第二次東征。紅軍時期,左權最高任紅1軍團參謀長,參與指揮了強渡大渡河等戰役,他的軍事理論修養、作戰經驗、指揮能力都非常強,屢次破敵。抗戰期間,左權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百團大戰等許多戰役中他都有參與,有著永不可滅的功績。在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時,左權將軍負責斷後,不幸犧牲,當時才37歲,這無疑是我軍的重大損失。
彭雪楓、羅炳輝
彭雪楓和羅炳輝是工農紅軍和新四軍的高階將領,是富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的將領。
彭雪楓出生於河南南陽,是文武兼備的一代英才。紅軍時期,彭雪楓參加過三、四、五次反圍剿,長征時帶領十三團在二郎灘二渡赤水河,架設浮橋強渡,其後,攻佔桐梓城,奪取婁山關,翻越大雪山,透過大草原,回師參加直羅鎮戰役等等,履立戰功。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淮北軍區司令員,他麾下的新四軍第4師進行了大小戰鬥3760次,取得了輝煌的戰果。1944年,彭雪楓奉命西征,在河南夏邑東八里莊圍殲土頑李光明的戰鬥中,他親自指揮戰鬥,不幸中流彈犧牲,他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羅炳輝出生於雲南彝良,是一員優秀的軍事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早年羅炳輝在滇軍當兵,參加過護國戰爭、東征和北伐戰爭。在紅軍時期,羅炳輝擔任紅九軍團軍團長參加了長征,搶渡湘江,渡金沙江,屢擔重任。抗日戰爭時期,羅炳輝擔任皖南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後任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憑他的“梅花樁戰術”多次以少勝多,是一員戰績卓著的抗日名將。解放戰爭時期,羅炳輝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解放了棗莊,在同年他因病去世。
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
自1927年建軍以來,解放軍走過了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年代,將星璀璨。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過程中,有關部門對人民解放軍建軍60多年來眾多高階將領進行了全面、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歷史評價,正式確認了33位軍事家。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基礎上編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過程中,又增添了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三位軍事家,正式形成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
黃公略出生於湖南湘鄉,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傑出將領。早年黃公略就加入了湘軍,參加過北伐,參加過廣州起義。加入共產黨後,黃公略和彭德懷等人領導了平江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建立了贛西南地區革命根據地。後來紅六軍成立,黃公略任軍長,他帶領這支隊伍不斷戰鬥不斷髮展,成為贛西南紅軍主力。紅三軍成立後,黃公略又擔任軍長,在一、二、三次反圍剿中,率部屢殲敵師,一時間他的名字和朱毛彭聯絡在一起。可惜,這位優秀的將領在第三次反“圍剿”結束率部轉移時,不幸中彈犧牲。
方誌敏出生於江西上饒,是江西農民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革命運動中,方誌敏參與領導了弋橫起義,四次打退敵人“進剿”,更是創造組建了擁有“鐵的紀律”的紅十軍。方誌敏擔任過贛東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可惜的是,這位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早早就就義了。
劉志丹出生陝西保安縣,是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建立人。同許多名將一樣,劉志丹在黃埔學校學習過,在革命生涯這,他擔任過紅十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在反圍剿中殲滅了大量敵軍,可惜在1936年他就因中彈不幸去世了。
三十六位軍事家的評判標準是非常嚴格的,沒有一位上將入列,是以大將資格為基線,元帥、大將為主體。在犧牲的十一位軍事家中,葉挺憑資歷已足以列入元帥級,而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黃公略是紅軍初創時期的軍長或政委,方誌敏、劉志丹、羅炳輝是土地革命中後期的軍團領導,左權、彭雪楓是八路軍、新四軍師以上高階將領,按照他們的功勳對比55年的評銜條件也都基本夠“大將資格”。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我軍犧牲的將領有很多,有紅軍最年輕的將領尋淮洲,抗日名將楊靖宇,井岡驍將伍中豪、王爾琢,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血染抗日戰場的虎將葉成煥,英名留陝甘的驍將吳煥先,血染湘江的陳樹湘,還有曠繼勳、項英、謝子長、朱雲卿、袁文才、鄧萍、錢壯飛等人。雖然他們早早去世了,沒能授銜,但榮譽只是象徵,他們依然是英雄。可能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英烈的名字了,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致敬的人,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為了一個強大的中國,他們付出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