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是關於虎丘的,發生在春秋後期的吳國。
相傳吳國的始祖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但建國很晚,大概在公元12前世紀之後,比周王朝建立遲了兩百年。
吳國的國都前期是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是吳(今江蘇蘇州),統治核心是太湖流域,一開始吳國很原始很土著,“斷髮文身,裸以為飾”,也就是留著寸頭,光著膀子,滿身刺繡,一副古惑仔的樣子。
就這樣,一直土著了近600年,直到前585年吳王壽夢繼位稱王后,國勢才日益強大。
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季札。
這幾個兒子之中,季札最討喜。壽夢臨死之時,想立季札為繼承人,但季札卻對國王一位沒興趣,堅決不幹。
於是壽夢只好把王位傳給大兒子諸樊,並約定兄終弟及,也就是哥幾個依次當國王,這樣季札就可以取得王位。
就這樣,國王之位,老大諸樊死了老二餘祭當,老二餘祭死了老三餘昧當。
但是,當餘昧死了後,王位繼承又出問題了。
因為按照約定,王位依次應該傳給季札時,可季札卻再度拒絕,而且玩得更絕,竟逃到邊境城市——延陵,和吳國臣民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
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只好奉老三餘昧的長子姬僚為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吳王僚。
這本是臣子們的無奈之舉,但這卻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他就是壽夢的長孫、諸樊的嫡長子姬光。
姬光認為:按照嫡長子的繼承傳統,父親諸樊是爺爺的大兒子,自己又是父親的大兒子,王位當屬自己;按照爺爺傳弟不傳子的遺囑,應該傳給四叔,或者從他這個長孫這兒再迴圈傳起,怎麼也輪不到三叔餘昧的兒子姬僚。
於是,姬光認死理了,就一心要發動宮廷政變,把王權奪回來。
表面上,姬光對堂弟姬僚唯唯諾諾,作為姬僚的得力助手,姬光為南征北戰,奔波在伐楚之路上,但在私下裡卻偷偷豢養門客,積蓄力量,準備隨時取代姬僚。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伍子胥就是那陣東風。
伍子胥本是楚國人,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建,太子被費無忌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
結果,父兄都被楚平王殺了,只有伍子胥逃亡到了吳國。
他要聯合吳國伐楚報仇,姬光要殺堂兄姬僚奪權。伍子胥說,你幫我復仇,我幫你奪權。姬光說,你幫我奪權,我幫你復仇。兩人都是有能力而且有目標的人,一接觸便聯手了。
伍子胥把一個超級殺手介紹給了姬光,這個殺手的名字叫專諸。
專諸是吳國棠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六合人,脾氣大,打架鬥毆有一套。姬光聘用了他,好酒好菜好待遇,養著,還讓他向名廚太和公學習"糖醋魚"和“全炙魚”的做法。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等機會,機會來了。
前516年,楚平王死了。姬僚認為這是滅楚好機會,命令兩個親弟弟率吳兵伐楚,卻沒想到,被楚國發兵斷了後路。
姬僚心裡有點煩,恰好,堂兄姬光很熱情,來邀請他去喝點酒解解煩憂。
姬僚答應了,不過還是很小心,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姬光的家裡,門戶、臺階兩旁,都是姬僚的親信,夾道站立的侍衛,都舉著長矛。
酒喝得好暢快,姬光說腳疼,溜進了地下室,讓廚師專諸把烤魚獻上去。
姬僚最愛吃魚。專諸送魚來了。搜身,從頭摸到腳,啥都沒帶,放行。走到姬僚跟前,專諸不慌不忙掰開魚,魚香中,瞬間拔出了裡面的魚腸劍,一劍刺死了姬僚!
聽到喧鬧聲,姬光知道事成了,忙放出埋伏在地下室的武士們,把姬僚的部下全部消滅了。
就這樣,哥哥終究幹掉了弟弟,姬光終究取代姬僚即位為王。
這位新吳王確實有本事,在孫武和伍子胥的輔佐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
於是,姬光就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是後來最名的吳王闔廬,死後被葬於蘇州虎丘。
虎丘中最引人入勝的古蹟是劍池。
劍池廣約六十多步,深約二丈,終年不幹,清澈見底。
據方誌記載,劍池很可能是為了掩護闔閭墓而設計開鑿的,劍池下面是埋葬闔閭的地方。之所以名為劍池,據說還因入葬時把他生前喜愛的“專諸”、“魚腸”等三千寶劍作為殉葬品,同時埋在他的墓裡。
虎丘的迷人,在於它千年歷史兼千古之謎。傳說並未得到考古驗證,在虎丘下是否真的安眠著一代霸主闔閭?
可惜,闔閭有個不爭氣的兒子夫差,受了越王勾踐的欺騙,中了西施的美人計,國勢由極盛急速轉衰,最終亡了國。
最後再補充說明一下魚腸劍的前世今生。
為何稱作魚腸劍?一種說法是認為因為劍身上的花紋猶如魚腸,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魚腸劍之得名,就是由於它劍身細長柔韌,能夠沿魚口插入,在魚的胃腸中曲折彎轉,而抽出時則恢復原形,鋼韌無比,熠熠生光。
據說,魚腸劍的主人有四位。
第一位是冶煉者歐冶子,是他為當時的越王鑄了魚腸劍。因此這柄劍的第二個主人應該是越王。後來這柄劍被越王作為貴重的禮物送給了吳國。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成為了這柄劍的第三位主人。後來吳王闔閭利用專諸去刺殺自己的堂弟王僚,於是專諸成為了這柄寶劍的最著名的使用者。
而專諸刺王僚成功之後,這柄寶劍的下落就不知所蹤了。
也許確如傳說所言,魚腸劍和闔閭一起都被葬在了劍池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