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蓉兒,歡迎來到我的書屋!
之前看過一篇書評,說經典就是喚醒人性的著作,透過閱讀國學經典,
可以領悟到先賢們的哲思,同時開啟自己的智慧。
我非常贊同,因為我自己在閱讀道德經時也有類似的感受。
道德經雖然全篇只有五千言,但其文約意豐,智慧深邃,意味深長。
初讀時是好奇和懵懂,而深入其中去探尋時更多的是驚喜和感恩。
驚喜的是能借由文字與古代先賢對話,感受他們身上的闊達和思想的深邃;
感恩的是即使隔了千年,我的煩惱依舊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和啟示。
所以今天藉著影片,想來跟大家分享,道德經中啟示我們的5大處事智慧,
以及我自己的一些延伸思考!
原文是這樣說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是道德經第九章的內容,雖然只有5小段,但文字非常工整簡潔,
向我們闡述了為人處事中需要注意和學習的地方。
雖然文字簡潔,但是字字珠璣,句句精闢,意味深長。
每次讀都會有更加豐富的感受和體會。
那這些文字都蘊含著哪些處事智慧呢?我們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首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手裡持握太多,不如及時停止放下。
其實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適可而止。
道德經的智慧用一句話概括,其實就是“大致如此”。
主流思想經常告訴我們,凡事要拼盡全力,不留餘地,但其實仔細思考一下,
我們所謂的“拼盡全力”有時候是對於名,利,欲,知得執著。
執念太深就變成了束縛和枷鎖,而老子為什麼提倡適可而止,我想也是希望我們可以
少一些執念,多一些坦然和平和。
凡事適可而止,才不會耗盡自身,也才能時常保持彈性和活力。
比如,人際關係中,保持適當的距離和空間,反而讓彼此更加的親密;
工作中,學習中,學會勞逸結合,有時候休息是為了更好地開始。
其次就是,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意思是說,如果你把一個東西經常錘擊使其鋒利,那麼是保持不了的。
簡單來說,就是不可鋒芒畢露。
俗語中有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
我們經常把”退“理解成”讓步”
但我覺得,這裡的退不僅僅是讓步的意思,還有藏,舍和隱的意思。
而所謂"不可鋒芒畢露",就是要退,要藏,要舍,要隱。
藏起的是自己不成熟的野心;
捨棄的是自己按耐不住的表現欲和渴望他人認可的急躁心理;
隱的是自己真正的實力,在時機不成熟,環境不熟悉之前隱藏起自己的實力,伺機而動。
曾國藩早些年在官場屢屢受挫吃癟,就是因為他太過鋒芒畢露,處事雷厲風行,
得罪了不少官員。
後來還給自己改名“曾國藩”,“國藩”意為為國藩籬,本想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但卻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
因為不懂得隱藏起自己的野心,讓他在後來的十年走得極為的艱難。
即使風雲變幻,到了如今的二十一世紀,這一處事法則依舊適用。
尤其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我們少一點好高騖遠,多一些腳踏實地,也能更長遠地走下去。
接下來就是,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很多人會覺得老子反對我們富貴,反對我們掙錢,覺得修道就是讓去山上做隱士,
保持清高,不要沾染上銅臭味。
這實在是曲解了老子的智慧。
實際上老子並不反對我們富貴,賺錢,也不反對我們擁有金玉,或者其他的珍奇美玉。
問題不在於金玉,而在於如果你太執著於這些金玉,想把它們守著,那是守不住的。
或者富貴而驕,因此而自傲,那就一定是自遺其咎,自討苦吃了。
這或許也是老子與我們分享的"金錢觀"。
如果你太看重錢財,把它們當成你畢生的追求和目標,那麼無疑你是守不住的;
如果你一富貴就驕傲,目中無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那麼你的富貴也是守不住的,最終也只能自取其咎。
所以你看,關鍵不在於錢財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如何定義他們的存在和價值。
因此我們也可以藉此思考一下,錢財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又該樹立怎樣的金錢觀呢?
最後,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功成身退,此乃符合天道。
其實從這裡就能感受到老子並不反對我們建功立業,相反他鼓勵我們要去做事,去建功,
去為國效力。
只是說我們不要居功,不要自恃自己的才能,覺得自己了不起,所有人都要尊敬我,對我禮讓三分,這就不對了。
為國效力,為人民奉獻是貢獻自我價值的方式,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才能。
而到了一定的時間,該退就要退,還要退得好,這裡的身退不是退回到山上當隱士,
而是從原有的位置退下來,不自恃自己的功勞,不自恃名號和頭銜,把位置讓給其他更有才能的人。
歷史上許多人物就是因為沒有及時得身退,功高蓋主,結果晚年不保。
最後我想說,功成身退可以說是我們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既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國為社會做貢獻,還能保全名聲,安享晚年,
而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其實答案就藏在前面4句話裡,
適可而止,給自己留有餘地;
不可鋒芒畢露,要懂得退,懂得藏;
不可自傲,要認清自我;
不可貪婪成性,要認清錢財名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