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如是說道: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筆者深以為然,每到危難時刻,中國人的脊樑往往會更直更硬。
在近代革命戰爭中,一群年輕人抱著堅定的信仰,九死一生地建立新中國,而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下葉,也有一個人挺身而出,迅速穩定了當時中國的局面。
1977年7月17日,中央以檔案形式,正式恢復鄧小平的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等職務,這是鄧小平同志的第三次復出。
“三起三落”的他,在這一年整整73歲,西方媒體常常喜歡親切地稱呼他,為“打不倒的小個子”,經歷過苦難與深沉的鄧小平,即將在復出的第二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政策轉向:改革開放,這一謀斷千里的國策使他成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可本篇文章,筆者不講“總設計師”和他的改革開放,我們來說說鄧小平這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老人退休前後的故事,來聊聊是誰在他退休後,讓他破了不接待外賓的例子。
剛剛復出一年不到的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一次高階會議上,談到自己的退休問題。面對複雜的情況他指出:
“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急需培養、選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對我們老同志和高階幹部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選好接班人’……”
鄧小平何出此言呢?自然是因為當時一批經歷過新中國土地革命、抗戰、解放戰爭的老同志最起碼也六十多歲了,像鄧小平這樣的00後(1904年出生)都已經七十三歲了,而特殊時期的青年幹部又沒有培養上來,正如鄧小平所言:“搞好‘老、中、青’三代交接班才行啊。”
剛剛復出的他已經有意在思考退休問題了。回憶鄧小平復出時說的話我們就知道,他並不是有“官癮”的人:
“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做官,一種是做點工作。我想,既然是共產黨人。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應該老老實實地履行黨員的責任。”
在剛剛度過特殊時期的中國,十分需要一個各方面優秀的領導者,毫無疑問,鄧小平就是這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常年身居黨、政要位,又熟悉軍隊,加上他獨有的魄力,使他成為了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這是他的使命,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捨我其誰的擔當。
當無恥的西方國家在毛主席逝世後,像鬣狗一般將嗜血的雙眼轉向中國,是鄧小平同志用“對越自衛反擊戰”告訴這個世界,中國不僅僅有毛主席,還有一個敢打敢拼的“小個子”——鄧小平!
他除了敢於“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之外,還有不遜色於毛主席的戰略眼光。
1980年,鄧小平作為大政治家,預見到了蘇聯“老人政治”的危害,果斷提出要改革我國的領導制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立領導幹部的退休制度,這一決定如同巨石落入水中,砸出了大片水花。
毛澤東、鄧小平這兩代主要領導人的魄力有些相像,又有許多不同。
相像的地方在於,他們認定的事情,不管多大的阻力都要做下去,當然了歷史往往會證明他們是對的。
而不同的地方呢,毛澤東是燃燒的火焰,永遠鬥爭、永遠激情;而鄧小平則是看似平靜的大海,偶爾展露出的狂風暴雨,卻會讓妄圖損害中國的人,大吃一驚。
不論是建立退休制度,還是他伸出“一個手指”(借指裁軍一百萬)的多次大裁軍,無不證明了這個“四川小個子”體內的磅礴氣概。從井岡山到中南海,為國為民的初心從未有改變。
那麼,鄧小平是如何從這個萬眾矚目的重要崗位上,退下來的呢?他是如何說服中央的呢?
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前,鄧小平連同陳雲、李先念等老同志已經打定主意,決心“退下來”而且是“完全退到底”。
縱觀世界政壇,有多少掌握了權力之巔的政治家,有這樣的覺悟,罕有至極。到了兩年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安排好了中國第三代領導集團,會上他開門見山地說:
“……主要商量我退休的時間和方式。如果不退休,在工作崗位上去世,世界會引起什麼反響很難講。如果我退休了,確實不做事,人又還在,就還能起一點作用。”
關於自己的退休問題,鄧小平醞釀很久了,兩年後,1989年9月4日,已經八十四歲的鄧小平,親自寫下了一封700多字的“辭職信”:
“……一九八七年,在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前……我提出了退休的願望……懇切希望中央批准我的請求,我也將向人大會提出辭去國家軍委主席的請求。”
全信情真意切,不帶半點套路,令世人所感動。
由於鄧小平身份十分特殊,他的退休問題,在中央經過反覆討論後,直到十三屆五中全會被表決透過,這一天是1989年1月9日。知道自己的退休申請被批准後,鄧小平顯得十分高興,他邊笑邊抽起了煙,和秘書說了幾句開心話就開車前往會場。
在會期間,鄧小平拿著話筒激動地對大家說:“感謝同志們的理解和支援,感謝全會接受我退休的請求,感激同志們!”
當晚,鄧小平就開心地和子女們在一起吃了個團圓飯,在殘疾人事業上越發順利的長子鄧樸方,也為老爺子開心,他帶了兩瓶好酒放在輪椅上,讓秘書拿上了桌;鄧小平的女兒們,鄧楠、鄧榕、鄧林等和妻子卓琳也都在場。
作為家裡“大管家”的次女鄧楠率先講話:“老爸,祝賀你退休了,我們應該慶祝一下。”其餘,兩個姊妹也如是說,卓琳說了句大實話:“你們父親啊,國家大事還是少不了操心。”
鄧小平哈哈一笑,朗聲說道:“應該為國家操心,那是對的嘛。但我以後就是老百姓了,希望以後能到處走走。”這天晚上的鄧家,就像普通人家一樣熱鬧、開心,當然,鄧樸方的輪椅還在時刻提醒著他們過去的艱難。
在這一年的11月13日,鄧小平最後一項外事活動,是中日經貿交流會上,他面對記者和日本友人說:“今年我八十五歲了,該退下來了。如果我不退下來,那就相當於是我沒有遵守幹部退休制度,以後也不會有人遵守。因此啊,我向自己的政治生涯說‘拜拜’了。”
這話說得有些幽默,又十分鄭重,一如鄧小平的性格,直到七十三歲才開始真正完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這彷彿也是命運和他開的玩笑。但不論如何,三個月後,鄧小平身上最後的軍委主席職務,也請辭了,就此徹底退休。
鄧小平退休後的生活非常規律,家裡定了鬧鐘,早上八點準時起床。起床後,先喝一杯濃茶,一般是西湖的龍井茶或是老家四川的茶。吃過飯後看看報紙,聽聽廣播。
到十點左右出門到院子裡散步,十二點準時吃午飯,之後午休到三點。起來後自己看書,或是和工作人員一起打橋牌。
六點半吃晚飯,飯桌上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聊天,孫子輩也常在,十分熱鬧。吃完晚飯後,看一會電視就睡。他的晚年和普通老人沒有任何區別。
鄧小平有許多愛好,體育鍛煉、打橋牌、抽菸等等,其中,他對於打橋牌的熱愛最為人所知,他關於抽菸的故事則令人不禁有些捧腹。
大家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無獨有偶,不論是毛主席還是鄧小平,都是老煙迷。鄧小平的煙齡很長,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留學法國期間,而後在長久的革命工作中,煙是陪伴他度過一個又一個充滿抉擇夜晚的最好的朋友。
這是他在戰爭中養成的習慣,一時半會還真戒菸不了,在鄧小平工作最繁忙的時候,一天大約要抽50支菸來緩解壓力。
當然了,他也知道抽菸不是好事,他常常笑著對外賓說:“我這個愛抽菸的壞毛病啊,看來是改不了嘍。”早在1979年鄧小平訪美的時候,他在會面中就幽默地問美國總統卡特:“你們美國有沒有禁止會面吸菸的規矩?”
卡特也幽默地回答:“沒有,只要我當美國總統一天,美國就不會透過這樣的法律。”鄧小平哈哈大笑:“那就好了,我現在得抽一支菸”。
於是,鄧小平大大方方的在卡特面前抽起了香菸,全然不在乎訪美期間的敵特暗殺。這種胸襟和氣魄讓卡特在晚年一直大為讚歎。
在美國大大方方抽菸的鄧小平,回國後倒是願意接受批評,1988年七大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坐在主席臺上順手點了一根菸。這時臺下一位女代表看到了,她對身邊人說:“吸菸有害健康,全國、全世界都在宣傳無煙,為什麼小平同志煙癮這麼大?開大會還要吸菸?”
於是,她寫了一張條子,給鄧小平上面赫然寫著:“請小平同志在主席臺上不要吸菸”。鄧小平看過後微微一笑,立刻把煙掐了,自此以後再也沒有在主席臺上抽過煙。
像毛澤東、鄧小平這樣的大政治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政客”不同,他們的一生註定是為人民奉獻的一生,甚至有時自己對自己都做不了主。
鄧小平退休後,哪怕他擁有這個國家最好的醫療資源,但吸菸對他的肺部及身體還是產生了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讀者們,吸菸有害健康不是空談)。
卓琳及子女們,朋友們反覆勸說,希望他能把煙戒掉。可鄧小平保持了五六十年的習慣哪有這麼容易改變呢?最終,還是卓琳瞭解他,卓琳對他說:“你在,國家大事就能操操心,兜兜底,萬一你不在了,遇到個什麼事,你放心嘛?”
這一番話打動了鄧小平,他雖然完全退休將一切權力都交了出去,但只要他在,關鍵問題上還是可以幫助國家的。對於這一點,他很清楚。
最後,鄧小平以八十多歲的高齡用兩個月的時間,戒掉了陪了他六十年的香菸。
鄧小平退休後,非常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他愛運動,經常鍛鍊身體,他的保健醫生回憶到“每天早晨和傍晚都陪首長散步”,鄧小平很有毅力,真正地做到了風雨無阻。鄧小平之所以長壽,保健醫生總結了三個法寶,一是愛散步,二是愛健身,三是愛好游泳。
此外,鄧小平為了鍛鍊腦力,延緩大腦的衰退,他還喜歡打橋牌。
說到橋牌有些年輕讀者可能會陌生,可橋牌不但是中國體育局明文規定的第六十項體育運動,也是鄧小平最喜歡的運動。
鄧小平非常熱愛體育運動眾所周知,在國家主要領導崗位上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退休後時間一抓一大把,他每天必讀的報紙就是《體育報》,每天看電視,除了《新聞聯播》必不可少,最常看的就是體育類節目。
體育類節目中最喜歡的就是節目,每當有中國的重大賽事,他一定是電視機前最忠實的觀眾。據說早年在法國時留學時,他為了看足球賽,還典當了一件衣服。
對鄧小平來說,最喜歡的運動還是打橋牌。打橋牌是他終生的愛好,這個愛好,同樣可以追溯到他在法國留學期間。筆者本身並不會玩橋牌,但是知道橋牌的規則較為複雜,有洗牌、發牌、叫牌、打牌、記分等諸多流程。
鄧小平退休後一玩就能玩一下午,他在打牌的時候從來不服輸,每一個環節都特別認真,如果他看出來工作人員讓他了,那他要罕見的發脾氣了。鄧小平的大女兒鄧林曾經說過:“爸爸說,只有打橋牌時,他才能真正的放鬆,讓頭腦好好休息一下。”
而鄧小平自己也曾半開玩笑地說過:“要證明我自己頭腦好不錯,看兩點。一是還能不能下海,二是還能不能打好橋牌。”鄧小平在政治上的能力無人可以質疑,更厲害的是,他的橋牌技術也讓人稱讚。
1981年,“橋牌女皇”、美籍華人楊小燕曾到北京與鄧小平等人“切磋”橋牌。這場“戰鬥”中,已經77歲高齡的鄧小平從晚上八點一直玩到了次日凌晨一點,連續四五個小時的對戰,鄧小平竟然還覺得不過癮。
在回到美國後,楊小燕是如此的評價鄧小平的橋牌技術的:“鄧先生打牌思路清晰,牌風穩健,顯示出充沛的精力和過人的智慧。鄧小平的牌技不僅僅是業餘水平的,可夠得上專業水平了。”看來優秀的人不管做什麼都優秀。
在退休時,鄧小平就說過,以後要拒絕一切外事活動,不公開露面,再不接見外賓,完完全全地退休。退休後的鄧小平做到了這點,許多外國政要想要見他一面,均被婉拒,只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金日成。
那麼,鄧小平為什麼會破例接見金日成呢?這得從中朝兩國關係談起,中朝兩國的關係是源遠流長的,早在抗戰時期,相對發達的朝鮮就給了我黨大量幫助。
金日成本人也是東北聯軍十餘位高階抗日將領中,唯三活下來,唯一的朝鮮人。中朝兩國領導互訪約有幾十次,兩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牢不可破的聯盟”。
1991年10月,79歲的金日成最後一次出訪,終點是中國。金日成與鄧小平私交甚篤,當時正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金日成希望可以見鄧小平一面,鄧小平考慮到當前的形勢,他答應了,這是他退休後唯一一次破例接見外賓。
金日成到訪時,鄧小平盡了地主之誼,不僅陪他到處走一走、看一看,還在成都品嚐了自己家鄉的川菜。
按照以往慣例,這次會面應該由外交部擋駕,但鄧小平特意要求,這次僅僅是老朋友會面,此次會面,報紙不發訊息,不登照片,也不拍電影公映,這次會面是鄧小平最後一次接見外賓。
在這次會面中,兩人談了許多事情,香港問題、東歐問題、蘇聯問題等等,在會談中,鄧小平指出雖然當前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谷,但是隻要社會主義國家堅定不移,那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在那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弦更張”的時代,能做出這樣的論斷,是需要長遠的政治目光的。
事實證明,鄧小平的眼光早就穿透時代,看到了未來,現在地球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社會主義傾向(桑德斯社會主義)就是最好的佐證。
鄧小平退休後的生活和普通老人沒有什麼兩樣,可他對於國家大事仍然時刻關心。出於種種原因,1992年,當國家和時代需要他站出來的時候,他義無反顧,鄧小平“九二南巡”成為了改革開放的重要節點。
1992年元月,鄧小平專列開抵深圳親自面授機宜,他鼓勵深圳的負責同志李灝(時任市委書記)說:“膽子大一點,步子長一點,要堅定改革開放。”
在這次南巡中,鄧小平發表了晚年最長時間一次談話,他說“深圳發展的這麼快,是靠實幹出來的,不是靠口說出來的,也不是靠文章寫出來的。”他的這次談話,後來被整理成文章,向全國發表,引起國民熱議。
在那個西方媒體口中“行將崩潰”的年代,鄧小平先後視察了深圳、上海、武漢、珠海等地,他說的許多話已經被歷史證明是真知灼見,是在狂風驟雨中飄搖不定的小舟的錨,力重千鈞。
南巡講話後,鄧小平就幾乎很少露面,除了春節期間帶全家人前往上海過年(支援朱鎔基改革)之外,幾乎不再出現在媒體上。
1994年後鄧小平就徹底不露面了,西方媒體時時拿這件事來炒作中國領導人“病危”,事實上,他是在北京景山後街的米糧庫衚衕3號安度晚年。卓琳常常要求孫子們必須回家看望爺爺,晚年的鄧小平也非常喜歡和孩子們交流聊天。
1996年12月12日,鄧小平凌晨起床後突然開始咳嗽不止,隨身醫護已經不能醫治,家人只能把他送到解放軍總醫院治療。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家。
據說在醫院中,鄧小平看到了電視裡關於自己的紀錄片《鄧小平》,臉突然就紅了。護士回憶這一幕的時候有些想笑又有些哀傷。
1997年2月19日夜9時8分,鄧小平同志於北京逝世,享年93歲。他自己和親人們早就寫好了遺囑,不搞隆重的追悼排場,火化後骨灰撒向大海。
鄧小平上臺時,中國是個雖然完成了初步工業化,但十分貧窮落後的大國,鄧小平離開世界時,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分工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鄧小平剛上臺時,西方國家乃至我們北方的鄰國對這個失去毛主席的國家虎視眈眈。
鄧小平離開世界時,巧妙地韜光隱晦戰略,使東方巨龍悄悄地強大;鄧小平上臺時經歷過“三起三落”,鄧小平離開世界時已經建立了現代化的國家領導幹部機制,新的綱領,方向在他手中確立,站起來了的中國人終究要富起來。
中國兩代領導人的戰略目光交匯於一處。
他把畢生的事業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人民和這個偉大的東方古老國家,他在死後的遺囑中還明確表示,捐獻自己的眼角膜為人民作出最後一絲貢獻。
真可謂:生的偉大,死得光榮!萬頃波濤洶湧,鄧小平的骨灰撒入其中。潮起潮落亙古未變,鄧小平的芳名也必定永久流傳!
謹以此文向偉大的新中國第二代領導核心,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