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歐洲局勢驟然緊張。此時,距離德國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還有半年的時間。
中國戰場這邊,早已打完了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大規模會戰,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
此時,日本陸軍擬定了一個驚天的計劃:北上進攻蘇聯。
彼時,日本和蘇聯都沒有公開宣戰,交戰中,日軍和蘇軍則分別代表了“偽滿洲國”和“蒙古國”。在戰後,日本和蘇聯亦都沒有刻意去提及這場戰鬥,以至於《紐約時報》都嘲諷道:日本軍隊和蘇聯紅軍,在世界注意不到的角落裡宣洩著憤怒。
很快,日本和蘇聯就在中國內蒙古的諾門坎地區,爆發了一場“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戰爭。這便是二戰爆發前,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預熱戰爭”——諾門坎戰役。
此役,日本和蘇聯共投入了20萬的兵力,在草原上大戰了135天。這場鮮為人知的戰爭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也讓日本對蘇聯產生了心理陰影,並悄無聲息地影響了二戰的走向。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去招惹蘇聯?這場戰鬥又究竟引發了哪些連鎖反應呢?本期為大家解讀——諾門坎戰役。
陸軍“馬鹿”
說到日軍北上進攻蘇聯,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陸海軍衝突。
日本陸軍和海軍互相看不順眼,這幾乎是“公開的秘密”。明治維新時期,薩摩藩和長州藩是倒幕派的中堅力量,這兩個傢伙此前是世仇,從軍閥時期就一直在打來打去。天皇掌權後,對兩個藩極為器重,組建新軍時,以薩摩藩為基礎建立了海軍,以長州藩為基礎建立了陸軍,成功的將藩鎮之間的矛盾帶到了兵種之間。
日本海軍學習的物件是英國、陸軍學習的物件是法國(普法戰爭結束後陸軍開始學習德國),這進一步加劇了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他們互相使絆,互相對罵,罵對方是“馬鹿”(也就是笨蛋的意思)。軍事方面,二者也很難協同作戰,互相爭奪軍費和戰略資源更是家常便飯。
日本陸海軍的矛盾還體現在戰略爭端上。當時日軍在正面戰場上與中國軍隊相持,很難獲取較大的進展。於是,陸軍主張北上,向西伯利亞進攻,有朝一日能與納粹德國東西夾擊蘇聯;海軍則主張南下,與英美開戰,奪取東南亞,進而控制橡膠石油等資源。
日本陸海軍代表在大本營吵得不可開交,海軍說西伯利亞一片爛地毛都沒有,還不如去東南亞搞資源;陸軍說跟英美開戰勝算不大,還不如北上吊打蘇聯。額...可能在日本陸軍眼裡,蘇聯還跟以前的沙俄一樣。
當然,陸海軍戰略爭端圍繞的還是“爭資源”,畢竟去西伯利亞需要依靠陸軍,去東南亞需要依靠海軍。日本高層覺得兩邊都得罪不起,選擇了默不作聲。
當時蘇聯想要透過中國牽制日本,便積極援助蔣介石抗日,這讓日本人十分惱火。再加上蘇聯剛剛經歷了“大清洗”,大批的軍官和高階將領被處決,讓日本彷彿嗅到了勝利的機會。
於是,日本陸軍“馬鹿”發揮了“下克上”的光榮傳統,無視大本營的命令,在諾門坎與蘇軍開戰了。
張鼓峰事件
其實早在一年前,日本軍隊和蘇聯軍隊已經交過手了,交手地點在中俄朝三國邊境的張鼓峰地區。
1938年7月,日軍集結兵力,於凌晨時分渡過圖們江,偷襲了張鼓峰地區的1000多名蘇軍。蘇軍沒有抗住,撤出了張鼓峰。
隨後,蘇聯調來大批軍隊反攻張鼓峰,日本也沒慫,又調來7000人與蘇聯死磕。雙方在張鼓峰、沙草峰周圍地區反覆爭奪。最終,蘇聯在付出了較大代價後重新佔領張鼓峰,將日軍趕回了圖們江西岸,雙方簽訂停戰協議,將領土維持現狀。
張鼓峰的戰鬥讓斯大林很不安,歐洲局勢愈發緊張,假如歐洲開戰時日軍故技重施,蘇聯就會腹背受敵,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危機。於是,蘇聯一邊繼續援助國民黨,一邊加緊備戰,給遠東地區調來了大量的人員和裝備物資,以保遠東不失。
日軍這邊在打完“張鼓峰戰役”後很不服氣,總想瞅著機會再捅蘇聯一刀,同時他們也害怕蘇聯會找機會捅自己一刀,就把在關內的日本關東軍全部調回了東北。這一做法加強了日軍在東北的實力,客觀上減輕了中國正面戰場上的壓力。
1938年11月,日軍的3個士兵在中蒙邊境巡邏時,誤入了蒙古國的地界,被蒙古國士兵放倒了2個。日本與蒙古國交涉,蒙古仗著蘇聯是自己的後臺,對日本人愛理不理,這讓日本關東軍憋了一肚子火。
恰逢磯谷廉介調任日本關東軍的參謀長,這位在臺兒莊被李宗仁打的抱頭鼠竄的日本高官,迫切希望在蘇聯人身上找回場子。於是,諾門坎戰役就在日軍緊鑼密鼓地籌備下爆發了。
“先發制人”
諾門坎地區位於中蒙邊境,是一個鳥不拉屎的荒原。日本陸軍決定先從這裡動手,佔領蒙古國東部的哈拉哈地區,作為入侵蘇聯遠東的跳板。為此,日本調來了精銳的第七師團和唯一的裝甲部隊——第一裝甲師團。日本資源匱乏,無力大規模製造坦克,第一師團也就成了日本壓箱底的“國寶”,連“國寶”都拿出來了,可見日軍對此次戰鬥的重視程度。
1939年5月14日,日軍第23師團的東八百藏隊長率領騎兵和裝甲兵,在5架日本飛機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對岸的蒙軍發起了進攻。
蒙軍在傷亡了30人後主動撤出。很快,蘇聯開始介入,蘇聯將第11坦克旅開到了哈拉哈河附近,同時調來了一支摩托化步兵師,蘇聯飛機也開始大量集結,佈下埋伏,等待日軍上鉤。
5月28日,日軍出動了1.6萬人,分三面圍攻蒙軍,但很快掉入了蘇聯的包圍圈。蘇軍的坦克旅在戰場上橫衝直撞,蘇蒙步兵也在炮兵和坦克的協同下四處出擊,迅速擊潰了日軍的先頭部隊,全殲了日軍騎兵聯隊,東八百藏隊長也被蘇蒙軍擊斃,日軍被迫選擇撤退。
在中國境內囂張跋扈慣了的日軍,第一次體會到了坦克叢集的威力。於是,他們調來了第一裝甲師團的1個坦克團、2個飛行集團來支援23師團,這讓師團指揮官小松原有了底氣。6月20日,小松原帶領2萬日軍向諾門坎進軍。
斯大林意識到了日軍要搞大動作,於是將當時已小有名氣的朱可夫將軍,派到了諾門坎前線。
朱可夫到任後,開始調配人手、儲備軍需,開闢多個野戰機場。很快,蘇軍飛機就主動出擊,轟炸日軍的集結地,並燒燬了日軍大量的汽油。日本飛機傾巢出動阻擊蘇軍,但不到100架日機在面對200多架蘇機時,絲毫佔不到便宜。雙方在草原上空大戰了3天,隨著蘇軍飛機的不斷增多以及各種新型戰鬥機的出現,日軍飛機逐漸喪失了主動權。
7月1日,6000名日軍向蘇軍發起進攻,並佔領了一處高地。朱可夫立即組織幾百輛坦克和裝甲車、100門火炮以及大量的飛機投入反攻。戰場上大面積的開闊地,十分有利於裝甲叢集作戰,雙方爆發了亞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戰。
從坦克一誕生,蘇軍就密切關注著這項武器。蘇軍一直很重視裝甲兵,30年代與德國的合作,更是使蘇聯的坦克技術和裝甲叢集戰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得益於蘇聯強大的工業實力,蘇軍造坦克就跟下餃子一樣。
與我們一般的認知不同,此次戰鬥中的蘇軍坦克,並沒有達到碾壓日軍坦克的程度。日軍的94“豆式”坦克,全長3米,重只有3.5噸,裝甲厚度4-12毫米,看似弱不禁風;但蘇軍投入的也都是BT3、BT7、T-26這種輕型坦克,噸位都在10噸以下,T-26的裝甲厚度也只有15毫米,而且使用的是容易起火的汽油發動機,在火力方面也沒有完全的優勢。
蘇聯厲害就厲害在坦克數量多,以及指揮官擁有完整的、成熟的大規模機動作戰理論。
蘇聯一共在諾門坎投入了500多輛坦克,500多輛裝甲車;而日軍方面,所有的坦克和裝甲車,加起來也不到200輛。
騎兵出身的朱可夫將軍,對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大縱深寬正面”作戰理論理解獨到(可惜後者在“大清洗”中被處決),他指揮下的蘇軍部隊,能利用坦克叢集高速突擊和快速分割戰場的特點,迅速取得戰場主動權。對比之下,日軍的裝甲作戰理論就顯得十分落後,日軍仍然把坦克分散配給給部隊,充當掩護步兵的移動堡壘角色。
蘇軍利用重炮和轟炸機不間斷地猛轟日軍,裝甲叢集也在正面戰場上左衝右突。日軍被強大的火力壓得喘不過氣,僅抵擋了十天左右就宣佈撤退休整,在哈拉哈河畔留下了幾千具屍體。
諾門坎戰役
此時日軍動起了歪心思,打算使用化學武器。日軍調來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隊,趁著夜色往哈拉哈河上游倒入了大量的傷寒、鼠疫、霍亂等病菌,就等著蘇蒙軍隊染病,失去戰鬥力。
然而,蘇軍破獲了日軍的情報。擁有強大後勤保障的蘇軍不直接使用河水,而是修建了專門的供水管道,因此並未受到日本”細菌戰“的影響。日軍左等右等,不見蘇軍內部爆發瘟疫,便開始懷疑起731部隊的水平。
731部隊則表示,我的水平絕對沒問題,你看看咱們軍營,已經倒下一片了。
原來,化學武器極不道德,是國際明令禁止的,日軍恐怕招來譴責,就對此事嚴格保密,連日軍的前線士兵都不知曉這一計劃。後勤一團糟的日軍士兵飲用河水後被感染,傷寒、赤痢病等傳染病開始在日軍內部大範圍爆發,1300多日軍染病死亡,連731部隊的軍醫也有40多人病亡,可謂是天道好輪迴。
多次的戰鬥失利,並沒有打消日軍繼續進攻的念頭。
7月23日,補充兵員後的日軍,再次集結了2.5萬名士兵對蘇軍發起全線進攻,日軍還調來了82門重炮猛轟蘇軍陣地。蘇軍這邊毫不客氣,馬上開炮還擊,雙方隔河互射。
日軍炮兵陣地地勢較低,火炮射程也只有18公里;蘇聯這邊的火炮射程則達到了驚人的30公里,蘇軍的陣地是朱可夫實地考察後安排的,蘇軍炮兵可以利用射程優勢,有效避免日軍的炮火打擊。
一番對轟下來,日軍沒有對蘇軍造成太多實際性傷害,自己反而被蘇軍炸的找不著北。為此,日本步兵還跑去跟炮兵抗議,因為日軍的很多炮彈,都落在了己方正在衝鋒的步兵頭上。
一天後,蘇軍發起反擊,日軍再次退回原地,迫於蘇軍的炮火壓力,關東軍司令部命令各部“停止進攻,修築戰壕固守陣地”。
就這樣,日本和蘇聯又對峙了一個月,蘇聯不想再耗下去了,他們想一勞永逸地解決日本對遠東地區的威脅。於是,蘇聯決定擴軍,蘇軍統帥部將朱可夫的57特別軍,擴編成了一個集團軍。
集團軍下轄坦克叢集、摩托化師、機械化旅、機槍部隊、反坦克部隊、空降部隊等各兵種共10萬餘人,擁有500多門火炮、500多架飛機以及上千輛的坦克裝甲車。另外,蘇軍還透過西伯利亞大鐵路,晝夜不停地運來了8000多噸糧食物資、7000多噸燃料、6000多噸炸彈和1.8萬噸炮彈。
蘇軍覺得,兵攢夠了,差不多可以一波了。
8月20日凌晨,蘇軍發起總攻,很快就讓日軍瞭解了什麼叫現代戰爭,什麼叫地大物博。蘇軍僅諾門坎一戰的彈藥消耗量,就達到了我國8年抗戰的總消耗量。蘇軍的火炮和轟炸機,將上萬噸炮彈傾瀉到了日軍陣地上,一時間地動山搖,日軍構築的防禦工事被夷為平地,士兵們只能用鐵鍬挖簡易的單兵掩體繼續作戰。
緊隨其後的是蘇軍的裝甲叢集衝擊,蘇軍坦克叢集迅速突破了日軍主陣地,將日軍分割包圍。期間,日軍負隅頑抗,一度發起反擊,但被蘇軍的鋼鐵洪流擊退。日軍1.6萬人的師團傷亡超過了1.2萬人,不得不絕望突圍,最後只有不到2000人逃出了包圍圈。8月31日,蘇軍取得了完全勝利。
日本關東軍仍不服氣,計劃從關內調兵再戰,但被大本營阻止。9月15日,日本駐蘇聯大使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停戰協議,諾門坎戰役結束。
蝴蝶效應
蘇軍毫無疑問地取得了勝利。然而,關於此役的主流記載卻是:蘇軍傷亡多於日軍。
蘇軍記錄的資料是亡9700人,傷15000人;日軍這邊的資料則是亡8400人,傷8700人。據事後分析,這是日本陸軍”馬鹿“為了面子,為了給國內民眾一個”交代“,而在傷亡資料上撒了謊。
日軍的求和已經承認了自己的失敗,日本精銳的關東軍死傷慘重,從戰後關東軍的大換血,也能看出諾門坎戰役失敗的嚴重性。而且,“偽滿洲國”和731部隊的傷亡,並沒有被日軍記錄其中,在後來的日本”靖國神社“諾門坎戰役祭奠中,僅記錄在案的死亡日軍就達到了1.8萬人。
蘇軍2.5萬人的傷亡是真實數字,而日軍的傷亡資料明視訊記憶體在瞞報,真實傷亡人數應該在4-6萬人。
這場戰鬥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
諾門坎戰役的慘敗讓日本看清了,蘇聯不是從前的沙俄。從此,日軍不敢再覬覦蘇聯的土地,即使後來德國節節勝利,兵臨蘇聯首都莫斯科,日軍也絲毫沒有兩面夾擊蘇聯的想法。
同時,陸軍“馬鹿”的北上計劃破產,海軍“馬鹿“的南下戰略佔據了上風。日本開始進軍東南亞,這就與英美這些在東南亞擁有大片殖民地的國家,發生了衝突,英美開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最終導致日本孤注一擲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
蘇聯經此一役,鍛鍊了部隊,大大提高了“大清洗”後蘇軍的戰鬥力。更重要的是,這場戰役拯救了朱可夫將軍。此前,朱可夫是蘇軍優秀的將領,但繼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後,“大清洗”的魔爪已經伸向了朱可夫,日軍發動的諾門坎戰役正好救了他一命,因為蘇軍前線需要一名優秀的指揮官。
朱可夫卓越的指揮能力使蘇軍戰勝了日本,也使他自己免遭“大清洗”的迫害。隨後,隨著歐洲戰事升級,朱可夫被調往歐洲戰場,當起了蘇聯的“救火隊長”。朱可夫成功地指揮了一系列戰役,敗少勝多,最終蘇軍戰勝了德軍,朱可夫也成為了蘇聯最有名氣的元帥。
蘇軍在諾門坎戰役獲勝,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用“慘勝”形容並不為過,這也是蘇聯不願對外界提起這場戰役的原因。但蘇聯成功的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那就是讓日軍不敢正視遠東,大大減輕了蘇聯的壓力,讓蘇聯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歐洲戰事。
1941年的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一下從遠東抽走了幾乎全部的兵力,從而讓蘇軍在面對德軍時有了還手之力。最終,蘇軍守住了莫斯科,扭轉了戰局。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與諾門坎戰役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