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慶堂宗祠俗稱介橋嚴氏宗祠,位於江西新餘市分宜縣分宜鎮介橋(又名介溪)村, 這裡地處袁嶺東麓,南隔仙女湖與鈐山相望,分宜文竹鐵路在村南透過,介溪水環繞村北,環境優雅,交通便利。介橋村現有人口3000餘人,其中95%以上為嚴姓村民,是明嘉靖首輔嚴嵩故里。200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據新版《介橋嚴氏族譜》記載:毓慶堂宗祠是嚴嵩高祖父的父親嚴仲恭所創(嚴嵩為嚴仲恭的來孫),建造時間大約是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毓慶堂宗祠位於介橋村莊北面,坐南朝北,上下三進,磚木結構,明清建築風格,東西寬13.8米,南北進深40米。兩側磚牆頂部構有三級垛子。背倚袁嶺逶迤之餘脈,面朝水十餘里外之笏峰。祠堂門前,由西往東南修建有圍繞著半個村莊的水渠,被稱為玉帶水。祠堂西北和東北各有幾口水塘,水塘外延和祠堂的正前方是大片農田,介溪由西往東流過,灌溉村前2000餘畝耕地。祠堂門前平坦舒展,視野寬廣,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面。
走近毓慶堂,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祠堂前的軒廊,軒廊前兩根屋柱上鑲嵌著一對木雕獅子,兩柱書有“介水流長連綿甲第金甌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樹芳”楹聯。此聯為清康熙大學士朱軾所撰。祠堂建有三扇廳門,正中寬大,兩側略小。正大門的上方懸掛“方伯世家”金匾。門兩側的木柱上有:“春風先到藩侯第;瑞色平分宰相家”對聯。軒廊內的上方分別掛有進士、選貢、優貢等八塊匾。
毓慶堂上下三進。依次排列為前棟(第一進)、中棟(第二進)和上棟(第三進)。前棟比較寬闊,牆樑上掛有歷史名人贈的十餘塊匾,如觀文殿大學士江萬里的“瞞腹經綸”,兵部尚書兼參知政事楊椿的“剛正清慎”等。前棟與中棟之間有天井連線,天井兩側有二級臺階可進中棟。前棟臨天井有兩屋柱,柱上端各鑲有木雕大象,柱子對天井配有“創始承運青史綿繼父子宰相;累業開基憲書銘傳昆裔世家”對聯。
中棟東西各建有一間廂房。中間有一個天井,廂房的柱上端鑲嵌一對木雕鹿。柱上的對聯是:“袁嶺蒼雲介溪清浪書此江山矜節志;松堂皓月鶴徑嵐煙寄其天地忘機言”。中廳正門上懸掛有嘉靖皇帝手書“黃閣元輔”匾。在天井屋柱橫樑上掛有三匾,分別是嘉靖敕封的“命隆三世”,少保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李本的“玉堂金馬”,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的“爵高躬璧”。另有四塊進士、舉人匾掛廂房對廳橫樑上,與“黃閣元輔”並列東西各掛有“昇平人瑞”“運籌帷幄”匾。中廳中門兩側屋柱上配有“溪回介水源源出;花滿笏峰得得開”對聯。
中棟與上棟之間也有一口天井,天井兩側有三級臺階登上棟。天井四周牆樑上懸掛八匾:中進對後天井中門上懸著“八世一品”匾,上進對天井的橫樑並列三塊匾額,分別是欽命考試官楊廷和張元楨為嚴嵩立、嘉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行儉為嚴孟衡立、太僕寺少卿李日華為嚴雲從立的進士匾。下進對後天井中間兩屋柱上的對聯是“幾道長留天演論;介溪永駐鈐山堂”。上進臨天井兩屋柱上端雕有木龍,柱聯是“劍閣軍聲新奮武;滄浪詩派舊知名”。中棟與上棟兩側牆東西各開一洞雙扇門通外。
上棟兩側對稱建有一廂房,兩廂房對廳的屋樑上各掛有兩塊舉人匾。上棟的後牆正中是神龕,神龕正中是“天水郡嚴氏堂中一脈先靈宗祖考妣神位”,左邊為左昭,是嚴氏歷代祖,右邊為右穆,同受一爐香。神龕上立有歷代祖考妣神位,且置有香爐。 神龕兩側後牆分別開有一洞雙扇後門。在神龕前約1.5米外立有兩柱,構成上中門,兩柱聯為“潮光允暢公侯勳;雅光維熙翰墨風”。上中門上懸掛金字“毓慶堂”堂匾。
毓慶祠堂是介橋嚴氏最神聖的地方,族內議敘大事、辦理紅白喜事、祭祀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祠堂初建時沒有常名,明永樂十三年( 1415年),十世嚴孟衡考中進士二甲七十名。洪熙元年 (1425年),嚴孟衡九年監察御史考滿,皇帝賜封誥兩道,制誥中有:“爾嚴仲恭,乃山西道監察御史嚴孟衡之父,積善毓慶,致有子而為國之用”。故將堂名定為毓慶堂。
介橋嚴氏自毓慶堂落成後,人才輩出,先後有嚴孟衡(從二品)、嚴嵩、嚴雲從(一品)、嚴開昶、嚴宗酷、嚴秉璉、嚴思浚考中進士,有嚴升偉(從二品)等二十餘人考中舉人,取得秀才以上功名者有八百餘人,真可謂連綿甲第,人文璀璨,介橋嚴氏也隨之成為當地望族。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嚴嵩人閣次年的七月,特意寫了一篇《入閣告毓慶祠堂文》,文中寫道:“仰惟先祠,遠在故鄉,不克以進祭告,茲遣使以香帛牲醴,恭詣裡第,告於毓慶祠堂,伏冀先靈。”
抗日戰爭前,毓慶祠堂儲存比較完好,堂內懸有各類對聯,匾額也有一百二十餘塊,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改”乃至“文革”,祠堂已破舊不堪,文物也蕩然無存。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文物保護觀念的覺醒,在熱心人士和全體村民的努力下,毓慶祠堂得以重建,並逐漸收集恢復了約一半的匾聯。
介橋村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素有“方伯世家”、“八世一品”之稱。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授予“歷史文化名村”稱號;2010年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3年被國家旅遊局、文物局公佈為“中國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