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前線客戶端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長征期間,毛澤東寫過兩首詠雪的詞,《念奴嬌·崑崙》和《沁園春·雪》,這或許也是他一生中寫過僅有的兩首詠雪詞。前者寫於長征即將取得勝利之際,後者寫於長征尾聲。
《念奴嬌·崑崙》創作於1935年10月,最早發表在《詩刊》1957年1月創刊號。當時未署明寫作時間,排在《消平樂·六盤山》之後。1963年12月,他親自主持編輯《毛主席詩詞》,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出版時,毛澤東將首次發表時“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寫作時間署為“一九三五年十月”,並將《清平樂·六盤山》改排在這首詞之後。
《念奴嬌·崑崙》詞題“崑崙”,為崑崙山脈,又稱崑崙虛、崑崙丘,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幹。該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向東延伸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七律《長征》“岷山”及該詩中“崑崙”,即為延伸至青海境內的崑崙支脈。1935年10月,紅軍越過岷山到達陝北,長征即將取得勝利。毛澤東登上雪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山脈有感而發,作《念奴嬌·崑崙》。
上闕從崑崙山的冬天寫到夏日。開篇三句“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筆力遒勁,強烈表達出作者初見崑崙山時的驚詫與景仰,“莽”字,精妙傳神,一字刻畫出崑崙山的崇高險峻和盡覽人世春秋的氣勢。“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發揮詩人的神奇想象,莽莽群山,雪白如玉,如同空中飛舞的巨龍;“周天寒徹”又將想象拉回現實,以生動的文字揭示巍峨聳立的崑崙山脈對自然氣候的影響。“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由冬季轉向夏季,崑崙積雪開始消溶,長江、黃河或許暴漲成災,人或許葬身魚腹,這是詩人深沉的思考。1935年紅軍翻越雪山,毛澤東正肩負著抗日救亡、民主革命的歷史使命,當他行程二萬餘里登上崑崙山脈,眺望群山的時候,主導詩情和筆觸的不是崑崙山脈的自然形態,而是由崑崙山聯想到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蹂躪,從而引發對中華民族苦難歷史、現實及其未來的思考。如此,詩人發出深沉的喟嘆:“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下闕詩人藉由崑崙,繼續展開聯想,抒發改造崑崙、造福人類的理想。“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三句,自然承接上闕,“而今”與“千秋”對應,連續兩個“不要”表達詩人重整山河、改造世界的決心,“這”字簡潔直白,尤顯內心的篤定和大氣。“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兩句,異乎尋常的氣度和力量,讓人聯想到李白《臨江王節士歌》詩中非常霸氣的兩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將崑崙裁為三截相贈,直面英美日帝國主義;最後兩句“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揭示徹底埋葬帝國主義、人類共享一個和平世界的最終理想。正如詩人在1958年12月21日為這首詞所做批註:“崑崙: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
1935年10月, 紅軍轉戰一年、行程兩萬餘里,越過白雪皚皚的岷山到達陝北。在這一過程中、在這個特別的月份,毛澤東看到黨和紅軍的磨難輝煌,看到前進道路、革命道路的柳暗花明,靈感隨之迸發,先後寫下四首膾炙人口的詩詞:《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和《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1935年10月,是長征宣告勝利結束的日子,也是毛澤東創作詩詞最多的月份。
關於《念奴嬌·崑崙》,毛澤東曾前後兩次作注,原注曰:“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裡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後來又補註曰:“宋人詠雪詩:‘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崑崙各脈之雪,積世不滅,登高望遠,白龍千萬,縱橫飛舞,並非敗鱗殘甲。夏日部分消融,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試為評之。”前後兩次補註,都在表達對崑崙雪山的印象,可見當初莽莽雪山給詩人的感觸之深。
整首詞很好的體現了毛澤東詩詞風格,一是氣勢磅礴,二是想象浪漫,既有對現實中雄偉崑崙山的真實描寫,又有“飛起玉龍三百萬”的豪邁浪漫。詩人藉助雪山的雄奇高大和神奇想象,充分表達出改造舊世界、埋葬帝國主義的遠大理想。這也是毛澤東愛國智慧的集中反映:“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我們又是愛國主義者,我們的口號是為保衛祖國反對侵略而戰。”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革命意義更加偉大。毛澤東認為“爭取抗日勝利是責無旁貸的”,打倒帝國主義,民族得到解放,就是幫助了外國人民,就是為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因此,他提出:“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實施。”
作者:武凌君
編輯:王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