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生活在這裡的藏族人民創造出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藏族人民繪製出了巖畫、壁畫、陶器畫以及便於攜帶的卷軸畫——唐卡,在中國美術史上另成一脈。
唐卡是藏語“ཐང་ཀ་”一詞的音譯,另有“唐喀”“唐嘎”等寫法,其字面涵義為“一種能展開、可收卷的物品”,專指藏族藝術中用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每一幅唐卡都在講述一個故事,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宗教文化和社會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
繪製唐卡需選用珊瑚、硃砂、青金石、綠松石等珍貴的礦物顏料,以及色彩穩定的植物顏料。這些天然材料色彩豔麗、色質穩定,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雖歷經數百年歲月的洗禮而不褪色。
相傳,藏地歷史上第一幅唐卡,是吐蕃贊普(國王)松贊干布用自己鼻血繪製而成的白拉姆像,裝幀工作則由文成公主親自負責。後人已然無從考證這則傳說的真實性,但以下史實或許能夠給予我們某些提示:松贊干布相繼迎娶了來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她們分別從漢、尼二地帶來了傑出的工匠。從此,純正的漢、尼佛繪技藝如格桑花般綻放在雪域高原,藏地的宗教藝術由此絢爛。
繪製於11世紀的《綠度母》是現存可見最早的唐卡實物。主尊綠度母被稱為“熱振寺的女神”。她身形修長而優美,頭上戴三葉冠,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寶座下為對稱的花卉,周遭最有特點的是條狀山石裝飾。這些都是受到印度波羅王朝風格影響的典型特徵。
近幾十年來,唐卡繪製工藝蔚然成風,尤其是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已成為最具活力的唐卡傳承之鄉。黃南地區是“熱貢唐卡藝術”的發祥地,“熱貢唐卡”在2006年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黃南地區,吾屯村集中了數量最多的唐卡畫師。信步走進一個藏式庭院,見到高原熱烈的陽光直透窗牖,藏香的青煙在光線下升騰。在採光最佳的房裡,畫師們盤腿坐在繃好的畫布前,用毛筆蘸取唇邊清涎以調整顏色的濃淡深淺。每下一筆都需凝神靜息,因為只有一絲不苟的線條才能賦予唐卡莊嚴的靈魂。庭院內外長時間保持寧靜,似乎能聽清筆尖每一次舞動的聲音。
按藏傳佛教的儀軌,在正式繪製唐卡前,供養人或求畫者需祈求上師唸誦經文,以召請智慧之神文殊菩薩安住在畫師體內。如此,畫師所繪的唐卡將會更具神力。
最合適的畫布是織工細密的純白府綢或棉布,而每一位唐卡畫師都應掌握加工畫布的本領。首先是繃框,要求畫師用大號釘針按“之”字走線,將畫布的四邊緊緊固定在木框上。而後,按照一遍膠水、數遍石灰的順序將畫布打磨平整,直至看不見布面紋理為止。
接下來便可以進入繪製工序。第一步,由經驗豐富的老畫師負責,用炭筆白描起稿,依次勾畫出主、從人物及背景陪襯。第二步,按順序墨線勾勒蓮花座、衣飾、佛身。第三步,敷色與染色,顏色由淺至深。在染色過程中,畫師要記住一些基本配色法:天空多染藍色,大地多用綠色;佛頭之上為淺藍色雲,佛足之下為粉綠色霧;虹光平塗,衣紋需分層暈染;佛身上色講究簡單,力求體現骨骼結構和明暗變化。第四步是上金,畫面重點部位經瀝粉貼金之後,唐卡才能盡顯其雍容華貴。最後一步“開眼”,即為唐卡中的人物繪製五官、鬚髮、指甲等傳神的部位,此步工作只能由畫藝與品德俱佳的老畫師完成。
一件唐卡畫完後,需尊請上師開光。歷經千載,這些古老的儀式仍然存留在藏地。按照經典中記載的儀軌,上師將經文咒語寫在唐卡的背面,並按上自己的手印。開光後,唐卡被賦予了神佛的恩澤與智慧,具有為祈請者施發福澤的力量。
對於遊牧在高山谷地間的藏家兒女而言,唐卡與帳篷同樣重要。帳篷是移動的家,唐卡是移動的佛龕,照亮他們簡單的生活。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於日常中收穫驚喜】
嘉 賓:石 樂
編 輯:黃 今
王昕宇
籤 審:何 宇
林 純
製作人:汪 鑫
監 制:洪 琳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魅力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