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北極海冰中的德國破冰船“極地號”船員向夜空發射了一束綠色鐳射,以研究冬季冰冷的雲層。然而,光束在7公里以上的平流層中遇到了一千米厚的粒子層,研究人員後來發現,這是當年夏天席捲西伯利亞的野火產生的煙霧。
到2020年3月,由於野火煙霧揮之不去,衛星測量顯示北極臭氧水平達到了歷史新低。德國萊布尼茨對流層研究所研究生Kevin Ohneiser說,似乎是煙霧導致了臭氧的消耗。
近日,Ohneiser和同事發表於《大氣化學與物理》的一項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會對大氣化學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因為日益嚴重的野火產生的煙霧會侵入平流層,並有可能侵蝕阻擋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
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遙感科學家Omar Torres表示,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衛星已經能夠跟蹤煙霧顆粒,這些顆粒很容易從太空中觀察到,因為它們對紫外線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北極煙霧事件尤其令人擔憂,“大家都認為北極非常乾淨,因為那裡沒有會把汙染物推進平流層的雷暴。”Ohneiser解釋道,比如,澳大利亞野火可以產生高聳的風暴系統,能夠像火山一樣將物質注入平流層。但在西伯利亞大火發生時,由於處於熱浪和高壓系統中,形成風暴的對流上升氣流被抑制了。因此,野火產生的煙霧肯定有其他到達平流層的途徑。
在一個尚未發表的模型中,研究小組援引了一個10年前提出的名為“自我提升”的理論,試圖解釋該地區如何產生如此高濃度的煙霧。模型研究表明,黑色的煙霧顆粒有效吸收了陽光,加熱了周圍空氣,導致黑煙上升。僅僅幾天後,這一過程就可能將煙霧吹到距地面10公里的高空,然後風會將煙霧帶到北極低空平流層。
Ohneiser說,事實上,西伯利亞野火發生後,NASA的雲—氣溶膠鐳射雷達與紅外探路者衛星觀測衛星(CALIPSO)觀察到距地面4到10公里處升起的羽狀煙霧。
對上述結論,許多科學家仍持懷疑態度,認為證據還不夠充分,比如火山爆發的硫酸鹽氣溶膠也可能造成同樣的效果。但Ohneiser和同事立場堅定,並利用鐳射雷達測量了硫酸鹽氣溶膠和煙霧顆粒對光的吸收和反射,最終發現了煙霧顆粒的特徵——“野火煙霧清晰的光學指紋”。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確實觀測到了萊科克火山的硫酸鹽顆粒,但它們在平流層更高的地方形成了一個薄層。
總之,這些煙霧顆粒的確可能造成臭氧的損失。這些煙霧也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加強平流層極地渦旋,進一步使兩極寒冷,並加速損耗。(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