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尤其以小說《包法利夫人》享譽世界。2021年是福樓拜誕辰200週年,他的家鄉魯昂為此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及紀念活動。8月初,我從巴黎來到地處塞納河下游的魯昂城,就像走進了福樓拜小說的氛圍中。
魯昂火車站附近有棟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市政府在裡面複製了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場景。一層是愛瑪的結婚宴席,長條桌上鋪著白色的桌布,桌布上擺著各種酒杯、餐具和蠟燭。最吸引人的是愛瑪結婚蛋糕模型。導遊一邊讓大家看,一邊給大家朗讀作品中寫蛋糕的那一段。二層是愛瑪女兒的房間,有精緻的木雕搖籃和童裝。愛瑪的服裝間裡懸掛著一條條收腰蓬蓬裙,裙子可以上升和下降。牆上螢幕裡放著愛瑪參加舞會的電影片段。另外還有書房、愛瑪和萊昂的愛巢,最後還有裝砒霜的藍色藥瓶。導遊講解的順序和小說故事發展的順序完全一致,令人感到又把這部名著讀了一遍。
根據福樓拜小說《薩朗波》繪製的油畫 作者/供圖
阿爾伯特·福列是法國19世紀末期的雕塑家、油畫家和插畫家,魯昂美術館專闢一間展室陳列他繪製的40來幅《包法利夫人》繪畫。除了一幅彩色油畫,其餘的都是素描。油畫題為“包法利夫人之死”。畫面右側的床上有灰白色的帷帳,床邊有一支白色的大蜡燭,燭光映照著躺在床上的愛瑪遺體。她身上是結婚那天穿的白色蓬蓬裙,頭上蓋著白色的婚紗,她垂著頭,閉著眼睛像在安睡。包法利醫生彎腰站在床腳,兩手抱頭,想必正在哭泣。畫面的左側坐著兩個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男人。從服飾上可以看出一個是藥店店主郝麥,另一個戴著小圓帽的是神父。他們對愛瑪的死都無動於衷。這幅畫是1883年巴黎繪畫沙龍的參展作品,1890年由法國政府收購,2007年贈予魯昂市。展品中還有愛瑪正在梳妝、散步、脫衣、騎馬以及和情人幽會的場景。
1857年,《包法利夫人》被法國當局斥為“有傷風化,褻瀆宗教”,小說作者和當時刊登小說的《巴黎雜誌》主編都被起訴。福樓拜的律師辯護有方,贏了官司,小說從此可以公開出版並聲名大噪。福樓拜馬上投入他醞釀已久的歷史小說《薩朗波》的創作中。薩朗波是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執政官的女兒,是個女祭司,陪伴她的是條巨蟒。迦太基傳說中的聖物是一件神衣,它既能給人帶來勝利,也會帶來死亡。薩朗波一直想看這件神衣,可是大祭司不同意,這時蠻族僱傭軍由於沒有拿到軍餉而起義,首領馬託愛上了薩朗波,他盜取了神衣並獲得了勝利。薩朗波被上司要求去馬託的營帳誘惑他並偷回國寶。得到神衣的薩朗波愛上了馬託。但她的父親出於軍事聯盟的考慮,將女兒許配給努米底亞僱傭兵首領哈瓦斯。最後馬託戰敗,在薩朗波和哈瓦斯的婚禮上被處以極刑,薩朗波在目睹他慘死後猝然倒地而亡。
福樓拜不僅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查詢文獻資料,還親自到突尼西亞進行田野考察。據說他的筆記甚至成了考古工作者的參考資料。福樓拜用5年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1962年,《薩朗波》的出版使41歲的作家又一次舉世聞名。據說《薩朗波》開始發售的那天,法國街道上人們的對話是這樣的:“你去哪裡?”“我回家讀《薩朗波》,你呢?”“我現在去買,然後回家讀。”
《薩朗波》的展覽很豐富,不僅有油畫、雕塑、插圖,還有攝影、電影、歌劇服裝及佈景等。最多的是展現薩朗波女性身體之美的形象,或裸體月下與蛇共舞,或披紗斜靠美人榻,從頭到腳都是民族風的裝飾品,貫穿著歐洲藝術領域從18世紀開始的“東方主義”情調。展覽中的戰爭場景不是騎馬打仗,而是氣勢雄偉的大象之戰。神衣也被具象化了,形狀像曳地斗篷,由金銀線繡成,點綴著寶石、鳥羽和珍珠。福樓拜考察迦太基的旅行筆記有100多本,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和文物遺址的草圖,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克魯瓦塞是位於魯昂旁邊的一個小鎮,福樓拜在這裡生活了35年,創作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原來的建築都被毀壞了,只有花園一角的一個亭子儲存了下來。這次展覽是整修後重新開放的。旁邊就是塞納河的下游,河面寬闊,水流湍急,河岸上雜草叢生,野趣盎然。
福樓拜墓位於魯昂城東北的一個山丘上。他的家族墓地上佇立著四塊墓碑,中間兩個大的是他先祖的墓。旁邊兩個小一點,左邊的墓上寫著:這裡埋葬的是古斯塔夫·福樓拜的軀體。1821年12月12日生於魯昂,1880年5月8日卒於克魯瓦塞。
福樓拜生前最討厭人家給他的作品加插圖,所以無論是《包法利夫人》,還是《薩朗波》的插圖,都是在1880年作者死後才開始出現的。文學是以文字為媒介進行想象的藝術。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包法利夫人,所以,福樓拜不希望讓一幅包法利夫人的肖像插圖埋葬所有讀者的想象力。現在福樓拜的作品不僅有各種版本的插圖,還有各個時期、各種語言的影視和戲劇,甚至漫畫和遊戲。福樓拜在天之靈是該感到高興還是悲哀呢?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