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好多地方的玉米推廣種植存在著誤區,經銷商也是為了多賣點種子,可種植戶種植玉米時種得越來越密,一年比一年密,無論山區、崗地、平地、旱地還是水澆地,種植密度都上來了,加之全球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好多種植戶播種時都擔心地裡沒有苗,都盲目的加大了播種量和播種密度,往往造成產量不佳。老話都講“莊稼稠了好看,稀了吃飯”,稠了肯定不好,稀了可以吃上飯,但是這個量又不多,所以這玉米播種過密過稀其實都不好,一定要合理密植!
玉米產量構成的三大要素即:畝穗數、穗粒數和穗粒重。所以種植玉米想要高產,種植的密度很關鍵。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及栽培條件進行合理密植,能夠充分有效協調三者間的正比關係。在正常生產情況下,我們提高或增加其中任何一項,玉米產量都會有所提高。合理的播種密度才能發揮出品種的豐產性,種植過密,果穗較小;種植過稀,數量又太少;玉米播種過稀、過密都不能達到最佳產量。
合理密植
玉米高產栽培,就是透過合理密植,將單位面積上的玉米單株和群體優勢最大化、最最佳化,根據土壤肥力條件、品種特性及栽培條件等合理確定單位面積所種植玉米的株數。以此增加群體生長量的光合面積和根系的吸收面積。並且有效利用光、熱、水、氣、肥等要素。使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和粒重的指數達到最大值,從而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目的。
所謂的合理密植,就是要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及栽培條件,確定精量播種,盡最大限度突顯個體和群體優勢。你總不能種4000株/畝密度的玉米和種5000株/畝密度的玉米施肥量、管理水平都一樣吧!你總不能買了一個建議播種密度5000株/畝的玉米品種,實際播種密度增加到6000株/畝吧,這些情況都不會達到高產,而是減產!!!
玉米合理密植的優點:
一、發揮玉米群體產量優勢
玉米生產要的是群體產量,而群體產量是由個體組成的,在單位面積上,穗數、穗粒數、穗粒重之間存在著矛盾。當種植較稀時,穗重(穗粒數、穗粒重)提高但收穫穗數減少;當穗重(穗粒數、穗粒重)的增加不能彌補收穫穗數減少而引起的減產時,畝產量就要降低。但是種植密度過高,個體生長不良,穗小粒少,而且空稈增多,由於穗數的增加所引起的增產作用小於由於穗少粒少造成的減產作用,產量同樣降低。合理密植可以使玉米利用陽光、水分、空氣、熱量和養分,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在群體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個體健壯地生長髮育,達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從而提高玉米單位面積的產量。
穗大穗勻容重高
二、確保玉米各生長階段合理的葉面積指數、提高群體光合效率
葉片是玉米進行光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主要器官。單位土地面積上的葉面積大小、發展分佈是否合理,影響到群體光合的高低、有機物質生產積累的多少和產量的高低。葉面積的大小通常用葉面積指數來表示。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葉面積與土地面積之比(葉面積指數=葉面積/土地面積)。玉米一生中葉面積指數的發展動態是,拔節前迅速增加,到達散粉期,穩定一定時間後下降。葉面積指數的大小及發展動態是否合理,主要取決於種植密度。當種植密度比較合理時,葉面積指數前期發展較快,散粉期可達品種適宜葉面積指數(如平展型3.5~4.9,緊湊型4.5~6.0),達值後穩定時間長,下降速度慢,到成熟時仍能保持較高葉面積指數。這種密度的群體光合作用強,群體光能利用率得到提高,生產積累的有機物質多,產量相應提高。
合理密植可提高群體光能的有效利用率,可以保障群體最大限度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光能,保證個體植株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確保作物獲得良好的產量和效益。如果種植密度過大反而增加群體間的密閉性,使田間通風透光性差,會對玉米個體植株的生長髮育產生一定影響。易引發倒伏、空稈率高、且穗小、籽粒淺,千粒重輕,單位面積產量指數低。由此,只有因種,因地,因肥等相關條件,進行合理密植,保證單位面積穗數,增加穗粒數,提高穗粒重,才能提高玉米產量指數。
對於玉米的合理密植,什麼是合理?什麼是不合理的?這是一個綜合的因素,一定要參考當地的氣候條件,因種、因地、因肥、因管理水平等等綜合考慮,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才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