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甘肅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鄒明敏 見習記者萬及敏
初秋清晨的陽光,明媚而溫暖,灑在榆中縣麻家寺村的田間地頭。一處花園中的向日葵、矢車菊,在風中微微搖曳,而花園一旁的小屋,就是黃河石畫作者、蘭大附中美術老師馬玉蘭的工作室。
早上八點半,馬玉蘭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坐在工作臺前,開啟抖音直播,跟網友們道聲早安,然後拿起一幅未完成的作品,繼續用畫筆勾勒起來……這場直播,她將為黃河石上的“拉布拉多犬”補充完最後的細節,勾勒鬍鬚。
“狗的鬍鬚,不是簡單的畫一條曲線就可以了,要寫實,顯示出它的絨毛感、光澤感,落筆的時候要精準控制力度,才能畫出鬍鬚的神韻。”馬玉蘭一邊畫,一邊解釋著。
黃河石畫是將傳統工筆與寫意、油畫和水墨、彩繪藝術與現代審美元素相融合,依石頭自然的紋理,用細膩的線條和多樣的色彩,描繪花木魚蟲的神態,表現珍禽瑞鳥的意趣。馬玉蘭透過兩年多的著筆練習,其黃河石畫造型獨特、鮮活如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假期裡,我有大量時間可以創作,順便開著直播,畫畫、教學、交流都不耽誤,除了吃飯,從早上8:30到晚上12:00,直播會一直開著。粉絲說我畫得逼真,有裸眼3D效果,聽到這些肯定的稱讚,我很受鼓勵。為此,有時候一直畫到凌晨,都不會覺得累。”看到有這麼多人喜歡自己的畫,馬玉蘭心裡充滿自豪。
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培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還創造了神奇的自然寶藏。其中,黃河奇石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馬玉蘭在自家院子裡闢出了一塊地方專門存放黃河石。形狀不一、顏色各異的黃河石,層層疊疊摞在一起。“我有一萬多塊黃河石,有的是在黃河邊散步時撿的,有的是在隍廟的奇石街買的。黃河石在黃河水長年累月不停的沖刷下形成,每一塊都有獨特的紋理,根據石頭的特點描繪創作,畫與石頭才能完美結合,從而成就一幅滿意的黃河石畫。”
在馬玉蘭眾多的黃河石畫作品中有幾幅“水中游魚”,這是因為黃河石上的紋理酷似水波,其上的暗處頗像水草,點綴幾條金魚,整個畫面就活了起來。有一些黃河石上,黃色黑色的水平線條流暢清晰,正像大漠戈壁之境,馬玉蘭抬手著墨,三兩頭駱駝剪影浮現,再添一抹落日的紅,一幅黃河石畫便完成了。
除此之外,實事大事也是黃河石畫所承載的內容。今年5月,袁隆平院士逝世,馬玉蘭當晚便提筆作畫,以寄哀思。“那晚我畫到凌晨,畫出了袁老肖像的初稿。”馬玉蘭說,之後的半個月,她一直完善作品。袁隆平溫和的眼神,一道道皺紋,一絲絲白髮,漸漸在黃河石上顯現。
畫畫、教學,是馬玉蘭生活中最重要的兩件事。
“最初接觸黃河石畫,是因為學校開設美術校本課。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改變了作畫的載體,讓孩子們以好奇之心走近‘黃河石畫’。我教學生們怎樣根據紋理和形狀選擇黃河石,如何進行色彩搭配,然後就由他們自由發揮,把腦海中的畫面變成‘黃河石畫’。有的孩子把數學公式畫在石頭上,有的則畫卡通人物。”馬玉蘭說,如果學生畫出來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這是老師的失敗。藝術是個性化的,而不是套路化、模式化的。在她看來,眼中所見、目之所及、心中所思,都可以是黃河石畫的創作靈感。
“你看這幅黃河石上的‘富春山居圖’,繪畫的手法,物體之間的光影關係,很難讓人想到是一個十幾歲的學生畫出來的,這更像是一幅大師的作品。”看到驚豔的作品,馬玉蘭總有著抑制不住的欣喜。
蘭大附中東城校區的繪畫活動教室裡擺著上百幅作品,這些是孩子們對黃河石畫的傳承。而黃河石畫的影響力不止於此。“我們有位數學老師,零基礎學習黃河石畫,每天堅持畫,用了兩年時間,如今他筆下的花鳥魚蟲活靈活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馬玉蘭說,許多學生家長也加入到了黃河石畫的創作中,牡丹花、月季花、貓貓狗狗,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搬上黃河石。
“如今,黃河石畫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馬玉蘭說,“未來我還想創立甘肅黃河石畫協會,把喜歡黃河石畫的人聚在一起,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和生活的作品。”
本文來自【新甘肅】,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