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賢梅
從去年到今年,我接受了省內一家旅遊文化雜誌採訪大通青繡現狀的約稿,輾轉大通幾個鄉鎮,採訪了大通青繡行業中的幾個領軍人物,深入瞭解到在這些優秀繡孃的影響和帶領下,數以百計的農村婦女們農閒之餘,用手中的針和線脫貧致富,繡出幸福的生活。我充分感受到了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青繡獨特的魅力,也見證了大通青繡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源遠流長刺繡情
我是在母親刺繡的身影中度過童年歲月的。到現在我家客廳沙發背後的牆壁上,還懸掛著精心裝裱、梯形排列成三行的十幾幅刺繡作品。那些繡有喜鵲登梅、梅花報春、菊花送香、鳳凰朝陽等喜慶吉利精美圖案的刺繡是母親留給我的珍貴遺物,是她四十多年前在暗淡的油燈下,一針一線為我們姐妹幾個準備的嫁妝。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是多民族聚集區,過去刺繡也曾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母親那個年代的大通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幾乎每一個女子都要從年少時學習刺繡。刺繡在那時各民族人家的衣帽裝飾、生活用品、宗教用品中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婚事上,繡著各色花兒的枕頭、襪子、鞋墊、腰帶等物品幾乎是男、女雙方互贈親朋必不可少的東西,那個時代的刺繡,就是婚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變遷、經濟繁榮,機器時代大批次生產的色彩豔麗款式新穎的枕頭被套衣服鞋襪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縫製品,我母親四十幾年前在油燈下未雨綢繆為我們姐妹幾個繡的嫁妝最終被壓了箱底,刺繡也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舞臺,成為極少數人家中的藏品,成為很多回憶。
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古老技藝,刺繡藝術一直承載和蘊含著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文化記憶。所幸的是,這些年,經過省、市各級政府部門大力支援下的保護傳承實踐, 2009年,青海藏繡、土族堆繡、撒拉族刺繡等河湟民間刺繡被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刺繡這項古老的技藝又重新在人們的生活中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隨著青繡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各級政府多次舉辦刺繡傳承人培訓班,開展刺繡類展示展演,對外交流活動,刺繡專案專項經費扶持等保護舉措,在挖掘、蒐集、整理優秀的民間刺繡藝術,培養優秀刺繡傳承人,推動婦女創業脫貧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大通青繡也逐步發展壯大,大通繡孃的各類刺繡作品正以讓人驚豔的姿態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在各類文化民俗活動和連續幾屆青洽會上閃亮登場,尤其在較大規模的省級青繡大賽中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在首屆青繡大賽中,大通劉生蘭等幾位繡娘作品入圍,陳玉秀的作品獲得二等獎,陳存的作品獲得三等獎。在第二屆全省青繡大賽中共有七百多件刺繡作品參賽,在這麼大規模的比賽中,大通繡娘陳存的作品《民族團結一家親》獲得一等獎,胡燕的立體繡作品獲創新獎,姜有存的小掛件獲得三等獎,黨尕蓮的作品入圍。
飛針走線巧繡錦
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詩人胡令能的詩《詠繡障》中這樣描寫刺繡藝術的精湛:
日暮堂前花蕊嬌
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向小園裡
引得黃鶯下柳條。
繡娘巧手繡成的花兒擺在園裡,居然引得柳樹上的黃鶯飛來嗅香親撫,這該是怎樣巧奪天工的刺繡技藝呀!
盛夏七月,正是鄉村田野繁花似錦的季節,我採訪了六位大通繡娘。她們高超的刺繡技藝和精美的作品,讓我如痴如醉,真正見識到了古人詩中所寫的那種出神入化、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
這次採訪中,80後的陳存和姜有存無疑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生代力量,尤其是景陽鎮哈門村專攻青繡的陳存。她是第二屆青繡大賽中一等獎獲得者,也是青海省第二批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安和樂刺繡合作社的負責人。她從小學習刺繡,用心鑽研各民族繡法,精於平繡和挑繡。她的繡品無論是大幅鏡框還是小件擺件,所選題材都新穎獨特,構思奇妙、配色清新高雅,一針一線間既散發著傳統文化的底蘊,又結合現代時尚感的流行元素,彰顯了刺繡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自2012年起,她的刺繡作品不斷在縣、市級各類比賽和展覽中亮相、獲獎。2019年全省第二屆青繡大賽中她的作品《民族團結一家親》以民族團結、獻禮國慶為主要思想,巧妙構圖,大膽配色,傳統繡法與現代思想巧妙結合,在各地選送的七百多幅優秀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2020年2月29日她入選省級河湟刺繡傳承人。
大通縣黃家寨鎮上趙家磨村的姜有存主攻剪紙,是小有名氣的剪紙達人,她的刺繡技藝也非常精湛。作品多擅長用平繡和挑繡針法繡形式多樣小巧精美的小針扎、香包和小掛件,尤其是每年端午節繡的各色香包因其造型獨特、配色絢麗、繡工出色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在第二屆全省青繡大賽中,她的參賽作品小掛件以其濃烈的民族色彩和熱烈奔放的造型,極具動感的線條勾勒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獲得了三等獎。陳存和姜有存兩位80後繡娘精湛的刺繡技藝和對刺繡這項古老的傳統技藝的熱愛,讓人感受到了大通青繡產業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希望,也看到了大通青繡的未來。
我採訪的六位繡娘中,大通縣橋頭鎮上關村的祁喜春是70後,是青海省二級民間工藝師、中國剪紙達人。她的剪紙作品曾在全國各種大賽成果展中展出;祁喜春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大通挑繡技藝傳承人。她熟練掌握了平繡、直纏、參針、搶針、打籽針、盤繡等用於繡花鞋、鞋墊、針扎、辮筒等的硬體繡針法,也掌握了挑繡、蘇繡等用於枕套、門簾的軟體繡針法。從2007年到2017年10年間,祁喜春連續8年受邀參加“青洽會”展示剪紙、皮影雕刻、刺繡技藝。這些年,她參加大通“非遺文化藝術進校園”活動,經常受邀到農村給婦女們傳授刺繡技藝。
大通縣景陽鎮小寺村焦維月、小寨村劉生蘭和現居大通縣橋頭鎮的胡豔是我採訪的六位繡娘中的長者,年齡均在55歲以上,也可以說是大通青繡行業中的老前輩了。劉生蘭和焦維月都自幼跟隨母親或奶奶學習剪紙和刺繡,兩人的剪紙和刺繡技藝非常純熟。早期刺繡作品有苫單、枕頭、鞋墊、針扎、鞋子等,針法多以平繡、挑繡和剁繡為主,配色對比強烈,圖案拙撲自然,豔麗多彩,顯示出一股濃濃的民族風味和純樸的鄉土氣息。後期透過縣、省文化部門大力支援進行幾次集中培訓學習後,兩人的繡法中又多了堆繡、土族盤繡等針法,構圖更加美觀大氣。胡豔同樣精通平繡、挑繡、剁繡等刺繡針法,但她的刺繡中又加入了不少時尚的元素。尤其是在時新款式的衣服上刺繡,成品高階時尚,充滿文化氣息。胡豔透過書籍和網路教程,自學了大通地區少見的立體繡法。其立體繡作品有著比平面繡更強的立體視覺享受,也是家居裝飾效果更高雅的一種刺繡。她的立體繡作品色彩搭配上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整個畫面明豔動人,張揚的立體感給人一種明亮而又強烈的生命力,在第二屆全省青繡大賽中獲得創新獎。
在採訪大通繡孃的過程中,她們質樸的語言和精湛的技藝常令我激動萬分。在此之前,我曾在縣上一次展覽活動中見過這些繡娘們的作品,在被她們的刺繡技藝折服之餘,也稍覺這些作品配色是否過於濃豔了?但與她們會面後,再次審視那些色彩豔麗的作品,我卻一度被作品對比強烈、濃烈奔放的色彩所震撼。因為去採訪的時候,當車子離開縣城灰色鋼筋水泥之地前往她們所在的鄉村時,一路上翠色慾滴的莊稼,黃得耀眼的油菜花田,及至鄉村小路旁和農家小院中奼紫嫣紅的花兒,無一不是色彩豔麗到了極致。是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活,原本就是這般濃墨重彩、絢麗多姿。
百花盛開春滿園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 像陳存、劉生蘭等技藝高超的繡娘,用手中的綵線和銀針,傳承弘揚著中華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絲一縷地編織著璀璨精美的圖畫,抒發著新時代婦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為進一步推動大通的青繡事業添薪加柴,也引領了更多的刺繡愛好者加入到這個行列。
為了讓青繡成為廣大農村婦女家門口脫貧致富的產業,2018年6月,陳存和其他四位志同道合的成員出資5萬元,在大通縣景陽鎮甘樹灣村,成立了大通安和樂刺繡專業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五個成員投資總額已達32萬元。為了更好地給人們展示大通刺繡的魅力,她們走村串戶,收藏老繡片400多餘件、老針扎100多個,在合作社二樓專門設了刺繡展廳展出老繡件和成員的新作品。安和樂刺繡專業合作社到目前共有員工30多人,4人是殘疾。每天固定能到繡坊工作的員工有13人。
安和樂刺繡專業合作社不斷拓寬產品種類和銷售渠道。如今,合作社經營產品種類繁多。刺繡合作社為當地的農村婦女帶來了經濟收益,激發了刺繡從業者的創業熱情,也給大通的青繡事業注入了鮮活的血液,展現了青海特色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了青繡的知名度。
2020年6月,安和樂刺繡專業合作社成立兩年後,成為第二批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
而60歲的劉生蘭和焦維月也老當益壯,成為“刺繡致富”的帶頭人。2020年,焦維月籌備成立了“焦維月手工刺繡坊”。目前,她的刺繡坊共有16名員工,其中兩人是殘疾。焦維月一邊給她們傳授刺繡技藝,一邊四處接洽訂單。刺繡坊成立不久,焦維月接到了祁連縣一位客戶繡一批藏式吉祥圖文裝飾車掛件的訂單,和她同村或鄰村的婦女空閒時來她的刺繡坊一起繡花,在互相學習中提高技藝,農忙時帶繡品回家抽空趕工。
劉生蘭在村裡成立了生蘭手工作坊和剪紙刺繡作品展室。她的“生蘭手工作坊”有固定員工23人,聯絡繡戶54人,其中3人為殘疾。平時除了在自己的工作坊和員工刺繡剪紙,她還在附近幾個村子裡的殘疾家庭中廣收學員,每天跋山涉水、走村串戶為學員傳授刺繡針法。為了學員能學有所成、繡有所得,她又自已掏錢回收學員的作品。有時學員作品太多,質量又不夠好,大量積壓,但她毫無怨言,仍然熱心地四處奔走積極銷售。2017年起,她還積極參加大通“非遺文化藝術進校園”活動,為大通縣幾所學校的學生傳授剪紙、刺繡技藝。
姜有存也在大通趙家磨村成立了鳳春香民間手工藝坊,招了5名固定員工,還有30多個散戶,在她的帶領下,近40名原來只能在農閒時繡各式繡品來自娛的農婦,可以在炕頭、院落、地邊,三五成群利用勞動之餘,互繡互學,不斷豐富和發展著刺繡藝術,並且增加了經濟收入。
大通的刺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援,重新展現出勃勃生機。蓬勃發展的青繡產業在大通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截止目前,大通縣登記在冊的從事刺繡行業的人數已上百人,從事刺繡和包含刺繡產品的作坊和手工作品工作室、合作社共有十三家,刺繡坊的農家婦女在農閒時用自己手中的針線,給更多的人們展示著青繡的文化魅力,也實現了在家門口致富增收的夢想。
縱觀大通青繡的發展現狀,雖然與互助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以及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等地區相比稍有薄弱,從事刺繡的人員和相關的工坊也比較少,青繡產品沒有達到熱銷各地的地步,但近幾年各級各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扶持,還是讓大通青繡得到了極大發展。各級政府不斷挖掘“藏在深閨人不識”的鄉村刺繡能手,努力培養熱愛刺繡藝術的年輕力量,鼓勵更多的繡娘外出培訓學習,邀請繡娘參加青洽會、青海各級刺繡展覽等,不斷壯大大通地區青繡傳承人隊伍,提高技藝水平,吸引更多的人瞭解青繡,熱愛青繡,學會青繡,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生動立體地展示青繡保護、傳承、發展和取得的成果,展現大通刺繡藝人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希望在這個美好的時代,大通青繡能更好地實現技藝傳承和推陳出新。用金絲銀線,繡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繡出山水大通、大美青海最美的篇章。
作者:蘇賢梅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宣告: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