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可以說是再普通不過的症狀,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剛出生的嬰兒都有可能出現發燒的現象。每個人一生都必然經歷過幾次或者很多很多次的發燒。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人生病了就會發燒呢?還有人說經常發燒是好事,不容易得大病。事實真的如此嗎?
發燒,顧名思義就是體溫高於正常範圍值以上。細菌、病毒、真菌、衣原體、支原體或寄生蟲等等病原體,侵入人體便有可能導致發燒。此外,也會有很多非感染性疾病也會導致發燒,比如創傷、顱腦疾病、手術後、癌性發熱、藥物熱、風溼免疫性疾病等。
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都是恆溫動物,大腦有體溫調節中樞,透過體溫調節中樞,人體的產熱和散熱處於基本平衡的狀態,使體溫維持在36℃-37℃。
對於感染性發熱,當人體被病原體感染後,這些病原體會釋放出致熱原,這時身體裡的免疫細胞就會迅速響應,到達感染部位,最開始到達的細胞一般是被稱為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為了更快地清除病原體,那些先到達的免疫細胞,會釋放大量的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叫做炎症因子。其中就有幾種關鍵的炎症因子會導致發燒,比如白介素6和白介素1。病原體釋放的致熱原加上免疫細胞釋放的炎性因子,會告訴大腦需要升高體溫對抗入侵。於是,大腦的體溫調節區域便會提高“體溫調定點”。比如由正常的37℃提高到39℃,那麼機體就會透過增加代謝和較少散熱,來提高體溫。
可見,發燒是人體的一種應激反應,是一種防禦反應,從進化上說這是機體的適應行為,對機體有保護作用。發燒既可以促進免疫細胞向感染部位轉移,還能促進免疫細胞成熟,這樣在感染區域就會有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消滅病原體。
發燒一定要退燒嗎?
孩子發燒,家長會很擔心發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了,哪怕是38度以下的低燒,家長都會著急地要求退燒。實際上,出現低燒時,沒必要過於緊張,物理降溫即可,不需要急著吃藥降溫。一旦感染控制,病情好轉,體溫會自然下降的。不過,持續高熱則是很危險的,兒童有可能出現高熱驚厥,老人高燒會增加心跳和新陳代謝,有可能出現腦水腫、臟器衰竭和水、電解質紊亂。所以,高熱時要及時退燒,最重要的還是找到致病原因,對因治療。
如果自己或家人長時間低燒,很可能是身體出現了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切不可“高溫待機”,也不要採用“土法子”退燒。至於說,經常發燒是好事,不容易得大病,這樣的觀點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此處已新增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