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世界仍然在與病毒作鬥爭,最新的“奧密克戎”毒株再次給全球經濟復甦蒙上陰影,也讓即將到來的2022年,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能源危機、供應鏈中斷、極端天氣頻發等事件的匯合正在給人們的生活成本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消費者也不得不承受高昂糧食價格帶來的影響。隨著2021年即將結束,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都關心一個話題,2022年的糧食價格還會上漲嗎?為了能夠更清晰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2022年,和糧食生產供應強相關的行業有哪些確定和不確定因素。
2022年食品通脹還會繼續下去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每月釋出的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顯示,在2011年的11個月裡,除了6、7兩個月的食品價格指數出現了短暫的回撥,剩餘的9個月裡,食品價格一直在上漲,其中糧食價格漲幅超過40%,達到了2011年6月份以來的最高點。
當大宗商品價格在上漲時,為保證本國的正常運轉和避免未來的短缺和供應中斷,對於小麥等一些主要糧食作物,出口國一直在提高出口稅以壓低國內糧食價格,而進口國則一直在試圖推進進口計劃,以遏制食品通脹。
2022年,糧食價格不太可能回到5年或10年平均水平,因為大宗商品價格現在受到一般經濟通貨膨脹的支援,包括航運成本、能源、化肥價格居高不下,以及許多國家的勞動力短缺。
例如全球集裝箱價格同比上漲了240%,而和兩年前相比,上漲幅度更是達到了583%,這給糧食的運輸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散裝運輸成本同比也上漲了132%,使得穀物和油籽的貿易成本更加昂貴。
能源價格自身在影響糧食生產成本的同時,也帶動了下游產品化肥價格的飆升,歐洲地區尿素價格同比漲幅已經超過272%,昂貴的化肥價格對於有資金困難的農民來說,不得不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即使能買得起,受利潤縮小影響,糧食種植面積也不會擴張,這讓全球的糧食供應彈性繼續受到考驗。
當然,在2022年,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高,與疫情相關的死亡人數會下降,封鎖的可能性會更小,對於一些大宗商品的恐慌性購買因素也可能會消退。然而,想要讓供應鏈在2022年“正常化”是不太可能的,更高的生產投入、昂貴的運輸和恢復性消費需求組成了一個嚴峻的組合,人們不得不從歷史高點的糧食價格尋求安慰。
2022年極端天氣依然存在
2022年是雙拉尼娜年,天氣最早也要到2022年的第二季度才能恢復正常,農產品價格上一次大漲是在2012年,也是受拉尼娜事件(2010年年中至2012年年中)影響,顯然,拉尼娜事件對糧食價格上漲有著重要的影響,阿根廷、巴西南部和美國南部這三個國家在過去一年經歷了嚴重乾旱。儘管不一定與拉尼娜相關,但的確可能因此而加劇。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與拉尼娜不相關的天氣事件,今年7月份,巴西除了持續的乾旱,還經歷了20年以來最嚴重的霜凍,這對糧食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北美目前仍然在遭受2020年底在西部開始的嚴重乾旱,2021年中期蔓延至北部,使得美國、加拿大的春小麥、油菜籽產量都出現不同程度下降,這種乾旱很可能會在未來一段時間蔓延至其它地區,威脅到冬小麥的生產 。
在歐洲、亞洲地區夏季出現的強降雨和山洪,影響了小麥、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這也導致近期小麥價格屢創歷史新高,儘管小麥、玉米總量同比增長明顯。總之,人們越來越擔心未來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很多科學研究也證實了極端天氣事件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2022年能源價格將繼續飆升
進入2022年,整體能源價格仍將繼續上漲。首先,在經歷了疫情後,對能源的需求已從疫情時的低點大幅反彈,隨著航空和海上運輸正常化,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其次,今年消費通脹的急劇上升導致大量資金流入大宗商品指數產品,因為大型資產配置機構希望減輕以債權和股票為主的投資組合不斷增長的通脹風險,這也會使得明年的能源價格有加速上漲的趨勢。另外,碳減排是目前全球共識,各國都在減少對化石能源的投資,也為能源價格繼續上漲提供支撐。
總之,在即將到來的2022年,隨著全球經濟的恢復,對農產品的需求表現依然強勁,不僅是消費,而且也在“以防萬一”的庫存,而且糧食領域的通脹幾乎肯定不僅僅是“暫時的”,因此,預計2022年,全球糧食價格仍然呈現出強勁上漲的勢頭。
2022年我國糧食價格會上漲嗎?
當然,糧食不僅僅是商品,更是戰略物資,而我國作為14億的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石,那麼,2022年,我國的糧食價格會上漲嗎?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組資料,根據海關總署公佈的資料,2021年,我國的糧食產量和進口量“齊增”,截至1~10月份,我國共計進口糧食13795.6萬噸,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3%。其中,大豆進口量為7908萬噸,佔總進口量57.32%;玉米、高粱、大麥進口4435萬噸,佔總進口量的32%,這其中玉米進口量為2624萬噸;小麥稻穀進口量為1198萬噸,佔總進口量8.7%。
從進口資料可以看出,由於我國是小麥主產區,對進口實行配額管理,進口占比有限,進口稻米是對我國稻米品種的補充,並不佔糧食主流;而大麥和高粱在糧食總進口量中佔比較小。進口量最大的是大豆和玉米,對進口依存度較高。因此,整體上來說,四大主糧中,稻穀和小麥受國際糧價影響較小,而大豆、玉米價格受國際糧價影響較大。
從稻穀來看,近幾年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稻穀的產量都是穩定增長,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2月2日公佈的《穀物供求簡報》顯示,2021年,全球大米產量達到了5.18億噸(以碾米計),同比增長0.9%,創下了歷史新高。因此,預計2022年稻穀價格仍然保持平穩執行態勢。
從小麥來看,作為全球通用的主食,是任何潛在的短缺都會引起恐懼的商品。在總體良好的天氣條件下,目前北半球國家2022年冬小麥作物播種已接近完成,小麥種植面積預計將與去年持平;但拉尼娜可能會導致美國更多的乾燥,影響冬小麥的發育,並加劇現有的乾旱;由於小麥價格高企,俄羅斯可能在現有出口稅的基礎上引入出口配額,此外,阿根廷可能會提高出口稅,以遏制國內食品價格的通脹。而中東國家,特別是哪些擁有高石油出口收入的國家,可能會加速其小麥的採購,在這種情況下,預計國際小麥價格在2022年年中將達到高點。
隨著恐慌性購買的結束,人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種植的小麥要比預期的要多,同時鑑於小麥在飼料替代中不再具有競爭優勢,我國的小麥進口量也將會減少。此外,2022/2023年俄羅斯的作物可以完全恢復,特別是化肥出口禁令可能使國內化肥供應更多,俄羅斯的8500萬噸作物產量可能會淹沒市場,拉低小麥價格。
而我國由於今年秋季雨水較多,我國冬小麥種植進度明顯晚於常年,再加上拉尼娜事件的影響,將會對小麥的供應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預計國內小麥價格仍將繼續偏強執行。
從玉米來看,目前北半球的玉米收穫已經完成,從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峰值,國際玉米價格上漲了75%,而在需求的推動下,未來兩年玉米價格可能仍將繼續上漲,這為農民提供了賺錢的好機會,但種子、化肥、機械、勞動力和租金的上漲,將阻礙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產量的提升,據機構預測,到2023年,全球玉米庫存將接近九年低點。另外,隨著能源價格飆升,美國持續的乙醇需求復興將給出口市場帶來更大的競爭,並推動2021/22年美國玉米需求達到創紀錄。
從國內來說,隨著生豬產能恢復以及小麥價格的持續上漲,目前飼料中小麥替代玉米已無價格優勢,產量限制和小麥使用減少將不得不繼續依賴全球進口。總之,2022年,消費者將進一步遭受玉米價格上漲的痛苦。
從大豆來看,全球高糧價對大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成本上升和種植面積的競爭。成本方面,2022年大豆價格底部區域無疑要高於今年,而從種植面積來說,涉及當下的阿根廷大豆播種和明年的美國大豆播種。在美國,小麥和玉米種植面積有很大重合,阿根廷、美國的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有很大重合。
由於當下小麥價格高企,意味著種植小麥的效益好,農民增加小麥而減少玉米播種面積,玉米價格上漲,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玉米化肥成本過高的壓力,玉米種植效益改善,因此,玉米和大豆競爭激烈。根據美國農業部11月初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大豆播種面積小增30萬英畝,玉米播種面積下降130萬英畝,小麥播種面積增加,由於今年爭地開啟時間早,競爭激烈,變數大,大豆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的機率不大,這意味著2022年全球大豆供給壓力有限。
由於我國大豆市場的定價權依託於國際市場,但影響國產大豆價格的因素主要是自身基本面,現階段國儲及貿易商都下調了大豆收購價,整個大豆市場承壓,預計近期大豆價格仍將弱勢調整,但預計2022年,大豆價格在國際價格的影響下,仍呈現偏強執行態勢。
總之,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2022年全球糧食供應鏈並不會在短時間內恢復,這也意味著糧食價格仍將在高位執行,而我國對進口依賴性較強的農產品,也仍將受到輸入性高糧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