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京的小說是及物的。她從混雜的生活中整飭出一條富於邏輯的線索,用連續的視角從世界的駁雜中捋順頭緒。她擅於寫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卻總能在看似微瀾的日常生活中發現隱秘的不安。這種不安在她對女性心理的把握中墜入生命之輕與靈魂之重。那種引而不發的猶疑、焦慮和衝撞。遼京從生活中來,又能回到生活中去。這並不是說她的小說模仿生活,相反她常常打破生活中的語法,但從生活中孕育的經驗足夠支撐起她的文學世界。遼京的小說從不故作高深,卻在密密麻麻的生活中展露出無數的縫隙,它們構成了這個斑駁世界裡的豐富和人性的幽微。世界和人性的複雜正生長在這些縫隙之中,如同遼京的敘述一樣,幽深隱蔽,細密結實,卻也有著順勢而為的狡黠。
那些難以查明的隱秘之境,成了她小說起筆的地方
遼京的小說從生活中來,但更準確地說是從對生活規則的質疑中開始她的寫作。事實上,我們總是希望把生活過成想象出來的樣子,更企圖透過操縱規則把未知的生活變成已知。但作為小說家的遼京偏執地想象那些超出語法規則的種種可能,並從中窺探出生活的真相。於是,那些難以查明的幽暗之所和隱秘之境成了她小說起筆的地方。
《晚婚》是遼京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但也延續了她以往的風格。小說以女性主人公黃婉絲和新婚丈夫楊浩去帛琉度蜜月寫起,但熟悉遼京的讀者應當猜到如此幸福的時刻並不屬於她小說中的人物享有。原來,這裡正是婉絲的閨蜜兼楊浩的前老闆凌青的葬身之地。兩人看似平靜的內心其實各懷心事。相比以往,《晚婚》展現了人在各種複雜關係中的艱難處境和內心博弈。如果說遼京以往的小說展示出表面平靜的生活中實則暗藏著波濤洶湧,那麼《晚婚》則乾脆將人直接置於生活的深海之上,去感受那些無處躲避的驚濤駭浪。遼京告訴我們,在我們謹小慎微的生活中,隱藏著無法避免的巨大不安。
《晚婚》的故事並不複雜,但卻靠著縝密而從容的敘事節奏吸引著讀者。《晚婚》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對於三十歲的都市女性而言,婚姻究竟意味著什麼?從世俗的層面上說,婉絲嫁給楊浩的婚姻不可謂不幸福。當個人的身家條件成為雙方在婚姻天平上的砝碼,做此推算原本就依照現實中的婚姻法則。但遼京似乎有意打破這種平衡,因為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婉絲在婚姻市場上的優勢都比不過楊浩,甚至從婉絲的角度說,楊浩的到來可以算得上是對她生活的拯救:“在遇到他以前,她的生活頂多是一張潦草的鉛稿速寫,是楊浩給她塗滿了色彩和陰影,使她從蒼白單調變得豐富而立體,把她帶進一段美滿生活。”但這種美滿生活更多停留在表象,因為在心思敏感的婉絲看來,楊浩的到來首先不是情感的慰藉,而是原有生活狀態的打破,還攜帶著某種不安。小說多次寫到婉絲面對楊浩時內心的猶疑和不安。在日常相處中,婉絲感受到的與其說是幸福,不如說是處於一種茫然又不知所措的狀態。或許在她看來,從戀愛到結婚的過程似乎過於順利,以至於令她懷疑這是否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當楊浩問婉絲喜歡自己什麼時,“婉絲不得不承認,她的心底存著許多現實的念頭,瑣碎的、冰冷的、堅硬的、計算的、與愛情的純粹定義毫不搭邊的。她總不能說,我三十多歲,失戀了,想結婚,而你正好出現”。的確,三十歲的女性對於愛情已無太多奢望,婚姻也只是按部就班的生活中的小小插曲。但即便如此,婉絲在愛情中還是缺乏安全感,她無法確定自己為什麼會愛上楊浩,更疑惑楊浩來得太過突然。在這種戀愛關係之中,婉絲愛的與其是具體的人,不如說是愛上了愛情關係的話語本身。婉絲與楊浩在海南結識,而後迅速地墜入愛河,談婚論嫁。但婚姻對於兩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對於楊浩而言,只是尋找一個理想的妻子;但對婉絲而言,卻是在本就不安的生活中抓住了救命稻草。婉絲無疑愛著楊浩,但這種愛從來就不是兩個靈魂的惺惺相惜,而毋寧說是想要在無盡生活中企望的一絲安穩。
婉絲只是想過上安穩的生活,所以才對愛情充滿了不安全感。這種不安不只是來自楊浩是否深愛著自己,而是說生活本身帶給她的巨大不安,致使她在揹負沉重的枷鎖下徐徐挪移。對於從農村打拼來到北京的婉絲而言,品學兼優的她靠著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來到外企後的工作也為她獲取了不低的收入。雖然婉絲不像凌青可以白手起家成為公司老闆,但就自身而言,婉絲也算得上生活不錯的中產女性。但是,和閨蜜凌青相比,婉絲卻有著更沉重的來自家庭的負擔。嗜賭成性的父親、忍氣吞聲的母親、意外懷孕的妹妹,還有整套結婚的風俗,婉絲的任何舉動不得不受到家庭的牽連——“家就像個黑洞,深險無邊卻引力巨大,粉身碎骨也逃不出去”。婚姻對於婉絲而言,從來就不是兩個人甚至兩個家庭的事情,還意味著她擺脫家庭束縛的可能,儘管這只是可能。
這其實也可以解釋婉絲為何在戀愛和生活中如此敏感多疑而又小心翼翼。婉絲的人生是謹小慎微的,因為她經不起任何的風吹草動,稍有不慎就可能打回原形。對於婉絲而言,她理智上把愛情當作生活中無關緊要的部分,但實際上更渴望把愛情(更準確地說是婚姻)當作擺脫家庭重負和重獲美好的可能。這就導致她內心的焦灼和分裂,甚至無法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看到楊浩和女同事小嚴相遇,就抑制不住地想要窺探他們的隱私;想到楊浩在海南工作中和李芸的相處,更加使她疑心重重。這不單是戀愛中的女性的多疑,更是在不穩定性的生活中充滿的不安全感使然。所以,遼京透過婉絲這個形象所表達的,不單是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苦楚,更是面對生活之重的無奈辛酸。
那些默然時刻融合了人世間的種種喜悅、辛酸和無奈
《晚婚》最初以《默然記》為題在豆瓣連載,獲得超高人氣。從題目上看,《默然記》似乎更接近小說本身的藝術構思,因為那些默然的時刻常常是生活中難以直面的恐慌,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因此也成為小說綻放迷人色彩之處。但這色彩卻並非單純的光亮,而是融合了人世間的種種喜悅、辛酸和無奈而形成的無限斑駁。
遼京不希望自己被時代之光所矇蔽,而能夠瞥見光中的陰影和隱秘的晦暗。這種晦暗不是指時代的黑暗,而是時代之光無法照射的部分——雖然奔向我們而來但無法抵達我們的光。如此說來,遼京的小說最為精彩之處,不在於故事的流暢或者人物的複雜,而是當一切歸於沉寂的時刻,生活才張開了血盆大口。面對生活帶來的恐慌和不安,默然正發生在現實法則失效的瞬間,卻意外地構成生活中難以吞噬的剩餘。它既在現實之中,又在現實之外,但卻凸顯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困境與卑微。《晚婚》寫的是都市女性在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但這種遭遇不僅是看得見的,也發生在無形之處。默然也不只是沉默,還包括內心無法泛起的漣漪。有時候,生活帶給我們的苦楚是無法言說的,更將人的內心磨損。
《晚婚》寫了很多默然的時刻。在電影院偶遇小嚴後,婉絲趁楊浩睡著檢視他們的聊天記錄,但“婉絲有些失落,因為她什麼也沒發現,同時也懷著一絲慶幸和悲涼,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人,在深夜裡,做賊似的偷偷摸摸……她清楚地知道這種行為有多可笑,又有點可憐”。而後,當她到了海南,試圖做出同樣的舉動時,卻意外地發現楊浩改了密碼。而最令婉絲驚奇的是,“他明知道自己的偷偷摸摸,卻連一句質問和指責都沒有,好像早就料到黃婉絲是這種人”。
小說給出的解釋是,婉絲雖然與楊浩親密,但完全不瞭解對方的內心。但在我看來,雙方表現出的默然才是問題的關鍵。婉絲和楊浩雖然不能說完全瞭解對方,但在很多事上卻達成了一致的默契。很多時候,生活不是對真相的探秘,而是掩蓋真相以便更好地生活下去。這是一個有趣的悖論:婉絲只有透過令自己鄙夷的方式才能得知事情的真相,而當她得知事情的真相時又不得不掩蓋秘密。《晚婚》不僅寫出生活的不確定性,甚至使得找尋生活真相的行為本身也變得毫無意義。
那些默然的時刻,那些內心潮溼的瞬間
《晚婚》的敘事紮實,看似不經意間留下的線索都在後文得以明示。但小說最動人之處還是那些無法用邏輯和細節填充的空白——這是否同樣可以理解為某種“默然”?當婉絲最終意識到楊浩沒有那麼愛她,而結婚主要是為了滿足楊浩母親臨終前的心願時,她突然想到的是“騙局,也許從頭到尾都是個騙局”:“凌青出於私心,把他們拉到一起,他想跟老闆搞好關係,後來,他想讓媽媽放心和滿意,至於黃婉絲是誰,其實根本無所謂。她明白了他的寬容、大度、不計較,通通都是因為不在乎。”小說至此,結局和真相已然不再重要,婉絲此時早已對自我和他人產生了不同以往的理解。故事如果照此發展似乎就再無回頭的可能,但小說並沒有因此而推向極端,婉絲和楊浩最終走到了一起。當然,此時的兩人各懷心事但彼此並不吐露——“人總得有點瑕疵和陰影,她告訴自己,這樣才像過日子,才顯得真實可信。”
當婉絲意識到楊浩並沒有那麼愛她時,她才懂得了閨蜜凌青的生活。表面上看,婉絲和凌青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凌青從外企跳槽,創業成為公司老闆。她並不認同婉絲追求安穩的生活,而不斷地在生活中尋求刺激。凌青因為一次全心投入而最終分手的戀愛,導致對婚姻愛情的看法發生變化。
藉助凌青的形象,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的獨立女性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承擔更多的東西。凌青的婚姻觀看似灑脫,但最終不可避免地難以實現。而她在職場中的處境儘管沒有過多的展開,但從小說的透露中也不難猜測。甚至可以說,情感和工作的雙重壓力致使這位獨立女性徹底走向了悲劇。《晚婚》對於凌青的處理更多采取了曲筆的方式。儘管她的結局不難推測,但凌青的悲劇其實隱含了更多社會性的因素。如果小說能在此方面用力更深,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晚婚》的結尾收束得精巧,不僅成了婉絲的高光時刻,也隱喻著女性面對自我的兩難。當她潛入水底,孤身漂到空蕩蕩的水中,耳邊只聽得見自己的呼吸聲,像上帝那樣俯視著,她終於理解了凌青的感受。或許,所謂“上帝的俯視”只能發生在短暫“脫離”大地的瞬間,因為只有那時,人才脫離了社會的桎梏而重獲“自我”。婉絲在霎時獲得了“自我”,也對生活過的經歷得以釋然,但這種“自我”終究是短暫和迷幻的。離開水面,回到大地,她要保守秘密地繼續生活,更要在內心不斷說服自己,“與她此生最愛也最信任的男人同往”。婉絲的默然正發生在此時。
《晚婚》將觸角深入到生活的純粹關係之中,儘可能發現時代之光所無法照射的陰暗,以及人內心的細膩、柔弱、複雜。事實上,文學所要處理的正是日常中純粹關係的種種可能,所要極力呈現的正是我們習焉不察的生活中的那些隱秘的角落,那些默然的時刻,那些內心潮溼的瞬間。
責任編輯:只恆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