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個獨立時間比中國還早兩年,在現代化程序中起點比中國略勝一籌的國家,為什麼獨立74年來,卻被中國遠遠的落在了後邊?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那麼相比為中國革命和發展取得豐功偉績的毛澤東、鄧小平和新一代領導人,為什麼印度歷史上,被稱為“偉人”的甘地、尼赫魯和莫迪3代領導人拼命的努力卻只為印度的崛起留下一地雞毛?
一地雞毛的“民主國家”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佈獨立,並獲得英國承認,英國人走的時候給印度留下了一整套的西方文明成果。
然而74年過去了,民主光環下的這個國家至今的發展仍是一地雞毛,反而是不被西方承認的“非民主國家”,離自己的民族復興目標越來越近。
一提到印度,我們能想到的詞就是髒、亂、差。
享譽世界的軟體業背後卻是不堪一提的工業製造能力,高樓大廈旁就是成片的貧民窟,整個國家的文明程序卡在一個小小的廁所上。
婦女地位極其低下,比階層固化更可怕的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強姦事件層出不窮,印度表面繁榮的背後是遺留到今的封建文化陋習。
發展了74年,明面上是一個古典與現代結合的民主國家,實際上印度仍然是塊扶不上牆的爛泥,用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的話說:印度成為下一個中國的希望是零。
印度之所以混成現在這副模樣,主要怪印度這個大家庭裡邊那3個不爭氣的男人:甘地、尼赫魯和現在的莫迪。
聖雄甘地:喊不出“槍桿子裡邊出政權”
眾所周知,甘地被稱為印度的聖雄,其最出名的成就就是發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到百度上一查,就知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主要是指向壓迫你、剝削你甚至屠殺你的人妥協,靠“虐待”自己“感動”殖民者來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這種毫無血性的思想註定只會讓印度獨立和發展的質量大打折扣。
甘地出生在印度一個富裕的地主階級家庭,他爹是當地一個土邦的首相。
甘地在英國留過學,擁有大英帝國認證的律師證,對英國的文化和政治理念都是非常崇拜的。
因此,作為本地的地主階級和英國培養出來的精英,自然在骨子裡維護印度本地地主和英國資產階級統治者的利益,否則印度地主就沒有資格和英國殖民者一塊兒啃食底層人民身上的肉了。
二戰後期,在戰爭中國力大損的英國漸漸無力維持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這時身為國民優秀生的甘地意識到,必須利用底層民眾的不滿來向英國當局施壓,但又不能讓印度人民掀翻現有殖民政治經濟體系這個本地勢利階層喜愛的社會架構,失去躺著賺錢的日子。
因此他為了團結數量最多的底層貧苦人民,出行到哪都是一副衣衫襤褸、瘦如木雞的苦行僧形象,同時他帶領民眾不停的透過罷工、絕食、靜坐懺悔等自苦自憐的方式來向英國政府表達抗議。
但是靠堅船利炮開路的英國殖民者對甘地這種行為的選擇從來都是無視、無所謂,甚至還拿槍伺候。
1919年4月13日,甘地在旁遮普省阿姆利市發起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當時5萬人透過和平集會抗議英國殖民者透過的《羅拉特法案》,該法案規定英國警察可以隨意拘捕被懷疑的印度民眾,因此引發印度民眾不滿。
但英國殖民當局毫不猶豫地就向密集的民眾開槍,當場打死500多人,打傷1200多人。
1930年,甘地又在該市糾集了2500名志願者,以靜坐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他還呼籲面對英國鎮壓絕不能反抗。
換來的卻是英國殖民者手持棍棒殘暴的血腥鎮壓,以致於志願者們的慘叫不斷。
為了防止甘地的怪誕行為引發民眾的武力反抗,英國殖民當局經常把他順手關進監獄,最長的一次記錄是6年147天。
雖然甘地的這種自殘行為沒有對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構成實質性傷害,但卻足夠讓英國人嘔吐,連英國首相丘吉爾都發問,甘地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死?
甘地這種以妥協求生存的鬥爭方式是一種天真的幻想,其將印度獨立的夢想寄託在英國殖民者的良心發現上,以致於長期支撐他的政治理念的印度國大黨都實在看不下去了,便拋棄了他,他也成了孤獨的奮鬥者。
雖然甘地的不抵抗運動沒能換來英國殖民者給予的獨立,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血腥鎮壓卻使得印度民眾將甘地當作自己心中的英雄,他們也開始轉變對抗英國的方式。
就在甘地的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方興未艾之時,1930年4月20日,印度西邊省白沙瓦市的民眾集會衝破了甘地政治理念中的邊界,民眾拿起武器,在街上壘起堡壘,與英國警察武力對抗。
當時在英軍中服役的兩個黨派的印度籍士兵也臨陣倒戈,他們與印度人民一起起義,堅決地與英國當局派來的軍隊硬碰硬。
雖然英國殖民者最後還是依靠強大的武力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這次起義持續長達一個多月,給英國殖民者以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此次起義影響下,印度的民族起義運動愈演愈烈,1945年到1946年,席捲全印度的暴力活動讓英國人惶惶不可終日。
特別是在1946年2月18日,印度海軍20艘軍艦及20000多名水兵發動武裝反英起義,得到了20萬城市工人的聲援。
3天內,全印海軍就高舉反英大旗,雖然最後英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調集重兵才終將起義鎮壓下去,但面對風起雲湧的印度民族起義,英國工黨政府已經隨時準備體面的放手印度。
全國範圍的暴力運動讓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理念破產,英國臨走時按宗教劃分的“印巴分治”方案更是讓甘地團結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教徒的誓言名譽掃地,兩派教徒不共戴天,教派仇殺此起彼伏,導致甘地本人在1948年1月30日被刺殺,後不治身亡。
然而早已成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理念孤獨奮鬥者的甘地,臨死前還要求人們寬恕刺客,並親自為其祝福。
尼赫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尼赫魯是印度開國總理,他和甘地一樣,也出生於家境富裕的上層社會,婆羅門種姓,其不僅是虔誠的印度教教徒,也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高材生,因此說尼赫魯是印度的社會精英一點也不為過。
尼赫魯是聖雄甘地的忠實崇拜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尼赫魯都非常認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直到後來印度對抗英國殖民者的方式變成超出非暴力理念範圍的武裝起義後,而甘地又試圖阻止民眾起義時,尼赫魯開始意識到甘地非暴力理念的缺陷。
尼赫魯在1927年在布魯塞爾召開的“被壓迫民族大會上”與中國國民黨代表廖煥星接觸過,並和宋慶齡一起作為“反帝大同盟”的委員參加政治討論。
後來尼赫魯又兩次去了蘇聯,深刻認識了十月革命為俄國帶來的新生變化。
尼赫魯出訪蘇聯的經歷使他深刻認識到,必須徹底的實現國家的獨立,應發展社會主義式的國有經濟,印度實現現代化的唯一途徑是進行工業化,必須遏制宗教信仰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相比於甘地,尼赫魯在推動印度成為現代化國家方面的思想高度是甘地難以企及的,尼赫魯對甘地沉迷於小農經濟,以手工業和農場為主的農業文明嗤之以鼻,尼赫魯是真正的工業派。
正是帶著這種全新的民族獨立和發展理念,尼赫魯回國後就帶領國大黨取得了政治上的領導地位,併為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先後9次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入獄。
在獄中尼赫魯就發表了那句著名的對於印度的定位:要讓印度成為亞洲的軸心。
在國大黨的領導下,經過印度人民的鬥爭,英國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讓印度獨立,之後印度便很快進入尼赫魯時代。
印度獨立後,並沒有像中國一樣對國內的陳舊的政治經濟秩序進行徹底的摧毀,而是選擇了接受英國留下來的政權結構,並對其進行有限的改革,從而導致印度內部“諸侯割據”嚴重。
而在土地私有制上,尼赫魯的改革也遇到了各邦地主階級和大資本家的抵制,沒能將土地所有權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上。
在經濟上,尼赫魯採取了蘇聯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其採取了五年計劃發展模式,並允許國有經濟與私營經濟同時存在。
尼赫魯所進行的改革是一種不徹底的改革,由於他本身就是地主階層,但他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來進行“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他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地主和大資本家妥協,代表印度力量的人民群眾並沒有從這次改革中獲得實質性利益。
而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雖然在表面上已經廢除了,但在民眾的思想和靈魂上卻沒有得到根除。
在國內沒有勇氣進行你死我活、屍山血海般的階級鬥爭,在中印邊境問題上卻有“勇往直前”挑釁的勇氣,尼赫魯自詡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領袖,誓當南亞的霸主,帶著殖民者的侵略思想對中國領土進行了入侵。
當時正是中國國內外環境最差的時候,在國內,我們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對外,中蘇關係惡化,中美對峙,而印度受到了美蘇的同時支援,因此尼赫魯認為其已經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可以給中國點顏色看看。
根據金燦榮老師的分析,由於印軍是一支沒有經歷革命戰爭洗禮的軍隊,當時印軍的戰鬥力頂到天也就是1949年國軍的水平。
當時周恩來總理多次與尼赫魯交涉,告誡他在談判未達成協議前不要單方面改變現狀,但抱著“誓死一戰”態度的尼赫魯哪裡聽得進去,反而搞起不斷向中國西藏內地推進的“前進政策”。
於是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擊,趁著美蘇因古巴導彈危機正在全力對峙時,我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一個月內將印度所謂的精銳之師殲滅,還俘虜了其號稱王牌之旅的一個旅長,當時我軍先頭部隊已經離印度首都德里不到100裡,因此一直有媒體稱印度是把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變成了首都保衛戰。
之後印度的第三世界領袖地位直接崩潰,尼赫魯在印度的光輝形象一落千丈,其本人也於兩年後鬱鬱而終。
印度強人尼赫魯的時代宣告結束。
莫迪:阻力重重的平民領袖
尼赫魯的離去,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印度國內的政治格局,其所在的國大黨在印度政壇仍然是一家獨大,其家族後人繼續在政壇上折騰。
然而不管是其女兒英吉拉·甘地,還是外孫拉吉夫·甘地,都沒能力衝破其國內盤根錯節的舊時代利益集團的阻撓,使印度的現代化程序一拖再拖,最後兩人還被代表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舊勢力聯合絞殺而死於非命。
在這種情況下,與代表印度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意志的國大黨不同,代表印度教教徒這個最大公約數的人民黨開始崛起,改變了一直由國大黨執政的局面。
1996年人民黨首次執政,但其執政基礎不夠穩固,經過一番鬥爭,其於1999年開始正式掌握印度國家政權。
隨著國大黨的衰落和人民黨的逐漸站穩上風,2014年人民黨終於醞釀出一位政治強人莫迪,他成為印度崛起的新希望。
莫迪在印度的種姓是吠舍,雖然當年的聖雄甘地也是吠舍,但甘地家有錢有權,而莫迪家人多錢不多,其父就是火車站擺攤的小販,屬於平民階層,因此他也被稱為“平民領袖”。
莫迪打出團結絕大多數印度教徒的“大印度教”口號,透過支援佔印度人口比例達80%的印度教徒的信仰,莫迪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導權。
然而莫迪的宗教民族主義政策卻激化了印度教教徒與穆斯林的教派衝突和仇殺,但莫迪關心的只是印度教徒在社會中的基本盤,這才能保持其政權的穩固。
在這種激進的治理思想的推動下,莫迪先後推出了讓印度社會猝不及防的廢鈔改革和單兵突進的廁所革命。
印度的廢鈔政策是一刀切式的經濟暴力,並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和調查,結果造成了擁有現鈔佔比最多的印度農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之後反應過來的印度政府又緊急宣佈農民可以用舊幣購買種子,但種子市場的開放又為那些黑心商家發國難財提供了機會,貧苦農民本就沒有多少錢購買種子,現在種子價格暴漲,農民買不起種子,農業生產遭重大打擊。
再說廁所革命,2014年莫迪啟動“清潔印度”戰略,要在2019年讓印度農村人人用得上廁所,改變長期以來印度社會存在的露天如廁的頑疾。
然而印度的公共衛生問題不是建一個廁所就能解決的。
印度是建了不少新廁所,但印度民眾在思想上還是熱衷於在露天上廁所,因為在印度教徒的眼裡,人與自然親近,在野外解決,用水衝屁股,靠大自然消化才是社會潔淨的真理,相反廁所是一種不潔之物。
另外也缺乏為廁所配套的供水設施,而清潔廁所又是低種姓賤民的工作,“優秀”的印度上層民眾只負責拉,不負責收拾,反而導致了更復雜的公共衛生問題。
莫迪無視印度在宗教文化、種姓、基礎設施領域的頑疾,強行進行操作必然難以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而更為根本的土地私有制度莫迪卻始終不敢去挑戰,另外腐敗問題、土邦林立、語言不統一等印度現代化路上的主要問題莫迪一個都沒能拿下來。
這種避重就輕,單點突擊的迂迴式改革不過是在印度陳舊落後的利益集團和封建陋習的身上撓癢癢。
莫迪就是一個靠揍穆斯林展示“陽剛之氣”形象的投機分子,新冠疫情給印度造成的混亂局面和一波波感染浪潮就是莫迪改革失敗的最好例證。
印度需要的是一場中國那種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為奮鬥目標的脫胎換骨、刮骨療傷式的徹底革命。
這種玩命的精神中國早在2000年前的陳勝吳廣時期就表現出來了,而2000年後毛主席更是喊出了人民萬歲,而甘地、尼赫魯和莫迪都沒有這樣的勇氣來讓印度人民從靈魂上覺醒。
因此,有人說印度遲遲實現不了現代化是因為2000年前出不了秦始皇,而2000年後又誕生不了毛澤東式的人物,看來還真是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