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立場宣告:新軟體試用體驗
說到3DMARK的話,老DIY玩家以及看過diy文章的朋友都會第一時間反應到是一個顯示卡跑分軟體。其實3DMARK最早是從99年就已經發布,不過嚴格來說,3DMARK一直都不是僅僅測試顯示卡效能的工具。
3DMARK可以說是見證著微軟DirectX引擎發展的,早期的顯示卡很大程度還是受到CPU的影響的,尤其是多邊形生產能力,沒有強勁的CPU的話,影響不少的。
也是因為如此,CPU測試所佔的比重還是不少的。那時,intel的i7450獨立顯示卡,本來效能不行,但是搭配高階的奔騰3做跑分,總分還是挺好看的。
3DMARK2000,對應的是DX7,和過往不一樣,這是真正開始了GPU時代的圖形加速卡的新一頁。NVIDIA率先推出的T&L運算,把多邊形生成的工作從CPU手上接管過來,從而大幅度降低了顯示卡對於CPU的依賴。基本上中高階CPU和旗艦CPU的遊戲體驗是差距不大的。
而到了3DMARK vantage的時候,CPU測試的所佔的比重又增加了。前面的是看CPU的多邊形生成能力,vantage還能測試CPU的AI運算能力。但是vantage是支援NVIDIA的物理加速的,因此一直受到A粉的鄙夷。
而3DMARK11的話,又加入了CPU物理運算方面的內容,因此CPU測試的比重空前增加了。
而我們現在常用常見的3DMARK其實也可以叫做2013,因為這個軟體確實是2013年釋出的,但是經歷了那麼多年,不停更新,早就超過了原來的測試範圍。
比方說,最早期也是僅有DX11的測試,後續有了DX12的支援。還有就是跨平臺的測試比較,除了Windows外還能相容安卓、IOS、Windows RT。
到了NVIDIA的圖靈架構RTX20系列顯示卡上市以後,先後有加入了光線追蹤、DLSS方面的測試。前陣子加入了一個純CPU效能的測試。
前幾天,無意中發現了3DMARK又有了,這次加入了磁碟測試。和之前的光線追蹤,4k解析度測試類似,這個功能也是需要另外付費的。首發價15塊,有點貴。畢竟AS SSD benchmark之類的都是免費的,不是因為自己是數碼自媒體,根本不捨得花這錢。
一般的家用使用者,不建議購買,雖然15塊也就是一杯入門級奶茶的錢而已。但是一般人不需要折騰那麼多的SSD,這東西更適合行業的乾飯人而已。
無論是sata介面還是M.2又或者是USB介面之類的磁碟都可以支援。當然了,這個軟體並不是僅僅支援SSD的,機械硬碟、行動硬碟、PSSD甚至儲存卡你都可以試試。不過,時間有點久,貌似接近半小時。
軟體介面當然還是維持3DMARK的風格,有意思的是,其實光介面就升級了四五次,畢竟從2013年釋出至今,已經差不多十年了,審美和時尚元素早就不一樣了。
作為一個與時並進的測試軟體,這樣子還是有擔當的。同時,也是明白了為什麼後面沒有新版3DMARK釋出。可能是為了和以檢測為主的AID64分庭抗禮吧。
說回來測試本身,我們可以看到,軟體輕輕鬆鬆就能檢測到主硬碟。不過和其他磁碟測試軟體一樣,我們也是可以選擇其他分割槽和其他硬碟的。
習慣了3DMARK顯示卡測試部分那些絢麗的3D場景,沒有CG場景動畫的測試真的有點不習慣。其實之前出的CPU測試也是如此的。至於信不信,至少我是信了,畢竟3DMARK在行業上面的認可度極高。
一般的磁碟測試軟體,本質也是沒有影象,純粹跑出一個跑分出來,又或者生成一條曲線之類的。測試的羨慕基本上就是持續讀取寫入效能、4K隨機讀寫效能和4k深層佇列讀寫效能而已。雖然實用意義很高,但是對於不熟悉電腦的朋友來說缺乏直觀。
而是採用了熱門遊戲大作載入作為測試羨慕,包括了戰地5、CS:GO、守望先鋒以及使命召喚。
出來測試結果以後,倒是有點兒心痛花掉的十五塊。實在話,我這種做了十年DIY評測的玩家都看不明白所以然,至於3DMARK一直引以為傲的線上成績對比,現在也是沒有看頭。畢竟這東西不像超頻那樣子吸睛,也不可能去搞個什麼磁碟跑分比賽之類的。
實在話,這樣的測試工具,別說AS SSD benchmark或者CrystalDiskMARK,就是自家的PCMARK8的磁碟測試都不如,希望以後能完善一下,來點大家能可得懂的乾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