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困難,我們應用“共渡難關”還是“共度難關”,關鍵要清楚“度”和“渡”的區別和聯絡。我們透過《說文解字》探尋二字的造字理據。
《說文解字·又部》:“度,法制也。從又,庶省聲。”“度”是形聲字,“又”作形旁,表示標準、法度;省去“四點底”的“庶”作聲旁,表示讀音。為什麼“又”表示標準、法度呢?現代楷書中的“又”多是古文字“手”的變形,“度”中的“又”即表示手。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度”下注:“寸、尺、咫、尋、常、仞皆以人之體為法。寸法,人手之寸口;咫法,中婦人手長八寸;仞法、伸臂一尋,皆於手取法。故從又。”原來,古代丈量長度多以人體為標尺,手是測量的重要參照物,所以“又(手)”表示標準、法度。“度”本義指計量長短的標準。引申指計量單位,如角度、溫度;又引申指程度、限度、幅度等,還引申指法則、法度,《說文解字》所釋的“法制”即是法度之義。事物達到一定的程度、限度或幅度,需要經歷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度又特指時間的段落,如年度、季度、月度,由此引申出經歷、經過的意思。所以,“度”多用於時間的經歷,側重過程,如度假、度日如年、歡度佳節、度過小學時光、度過青年歲月等。“度”由標準、尺度義引申指以標準測量、衡量,表示此義時讀作duó,又抽象引申指忖度、揣度,如審時度勢。
《說文解字·水部》:“渡,濟也。從水,度聲。”“渡”是形聲字,“水(氵)”作形旁,表示與水相關;“度”作聲旁,表示讀音。本義指渡河。渡河即由此岸到彼岸,所以,“渡”多用於空間的透過,側重結果,如渡過長江、遠渡重洋;也指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如過渡。“過渡時期”是比喻用法,實際上指的還是跨過一個較長的階段。古代典籍中“渡”與“度”通假的現象比較多,在閱讀古詩文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瞭解了“度”和“渡”的字源、義項和職用,就比較容易區分究竟是“共渡難關”還是“共度難關”了。“共渡難關”本義指同心協力攻克險要關口,側重空間上的透過,引申指跨過困難或危機,因此應用“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