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說她家娃,每天晚上都要崩潰一次。像她回家後沒有第一時間抱他,孩子就要崩潰,白天孩子的一些情緒沒釋放掉,晚上也會哭好久。
朋友很無奈,“有時候真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孩子就是不停地哭”。
後來她去諮詢心理醫生,才知道自己的娃屬於高敏感、高需求寶寶,這樣的孩子,是需要身邊的人拿出更多的耐心去安撫他的。
朋友的孩子,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看的一個韓國育兒綜藝《我金子般的孩子》,裡面一個叫夏琳的小女孩,她就屬於高敏感小孩(但比朋友家娃嚴重很多),一些生活裡的日常瑣事,都會刺激到她,讓她奔潰,生起氣來,她還會向媽媽吐口水,甚至動手打爸爸媽媽。
看這個節目的時候,彈幕裡好多人說,家裡如果有個這樣高敏感孩子,可真是太不容易了!換做是自己,耐心可能早就被耗光了。
高敏感的孩子,我們看他在“作天作地”,動不動就哭!但其實孩子自己的心裡更苦!
01
高敏感小孩的“雷區”
讓人防不勝防
節目的小女孩夏琳,嗅覺、觸覺、視覺、聽覺都很敏感,這讓她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很辛苦。
比如媽媽抱著弟弟進來,她會對媽媽大吼,“出去!出去!求你快出去!”
開始觀察室裡的嘉賓還覺得,是不是小女孩“嫉妒”弟弟了,所以才會有這樣過激的反應。
後來才知道,小女孩對氣味特別敏感,她說弟弟身上有“怪味道”(也就是我們說的奶香味)。
等到爸爸給她洗頭的時候,她會用毛巾蓋住自己的眼睛,但哪怕有一丁點泡沫進入眼睛,小女孩就會一直不斷地“洗眼睛”,而且很惶恐,覺得自己馬上要失明瞭。
有次放學回來,媽媽忘了把門提前開啟,她會在樓道里尖叫跺腳,大喊“救命”。
和爸爸玩遊戲輸了,她會氣到打自己的額頭……
就像她爸爸媽媽說的,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日常裡的小刺激都會引起她大哭大鬧。
在一旁觀察的育兒專家解釋說,夏琳的表現,是很典型的“過敏性”反應,也就是對於一般的刺激反應過度,做出奇怪的行為。
這種容易“過敏”,讓孩子的雷區特別多,一下子又哭了,又不舒服,身邊的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02
“高敏感”是孩子自帶的性格氣質
並不是爸媽的錯
對於家裡有“高敏感”的孩子,很多爸媽可能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讓孩子變得這麼“敏感”。
節目裡夏琳的爸爸,就在檢討自己,是不是因為自己不經常在家,女兒才會變成這樣。
但專家解釋說,孩子遇到難題,很多情況並不是父母的錯。
比如說孩子“高敏感”,它就屬於孩子生下來自帶的氣質。
哈佛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室,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人員找來一批四個月大的嬰兒,給他們一些新鮮的感官刺激,比如聽一些新的聲音,聞一些新的味道,看一些以前從沒見過的玩具。
其中有18個寶寶對這些小刺激都顯得很平靜放鬆,但到了第19個孩子接受測試時,這些新鮮的事物,讓他感到焦躁不安,大哭不止。
實驗人員將這個19號寶寶,表現出來的這種與眾不同的天生氣質,命名為高反應型(high-reactive)。
之後研究人員對四百多名這類“高反應型”嬰兒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他們長大一點後,會成為那種很難帶的孩子。
比如說,他們很難接受新事物新環境,容易畏懼退縮,遇事的情緒反應很大,整個人很容易處於緊張警戒、防禦的狀態,習慣把事情往最壞的結果想。
節目裡的夏琳,一點泡沫進眼睛,她就會聯想到自己失明。塗藥的時候,嘴巴不小心碰到了藥膏,她就覺得自己馬上要死掉了,哭著讓媽媽趕緊叫救護車。
有些高敏感的孩子,哪怕面板破了一點點,也會覺得自己整個身體都會垮掉,哭鬧著要趕緊“治好”
這些“高敏感”的表現,並不是因為矯情,而是因為生理基礎導致的。
在這類孩子的大腦中,用於“預警危險”的杏仁核,以及控制壓力激素皮質醇合成的神經軸,都特別容易被喚醒,導致他們的感覺特別敏銳,所以我們覺察不到的一點小刺激,都會讓他們難以承受,反應很大。
而“高敏感”的孩子在人群中的比例並不低,佔20%左右(並不是都像節目裡的夏琳達這麼嚴重),也就是說大概五分之一的孩子都會讓父母產生難以理解、甚至懷疑人生的感覺。
但爸媽無需自責,也不要責怪孩子“無理取鬧”,我們可以這樣做。
03
“高敏感”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
以及教他們如何表達情緒
我們通常說的“高敏感”,是指孩子自帶的一種氣質,並不是精神或心理疾病。
而如果孩子像節目裡的夏琳一樣,過於敏感,行為過激,已嚴重影響到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那麼是需要用醫學的手段去幫孩子“降敏”的。
另外“高敏感”的孩子,可能年齡還小,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像節目裡的夏琳一樣,雖然是大孩子了,但語言發展有問題,無法用社會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她放學回來,剛下電梯,看到家裡的大門關著,她只會大喊大叫,用發狂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節目裡夏琳的父母對高敏感孩子表現出了很大的耐心,但他們也有一個錯誤示範,就是一直問孩子“為什麼發脾氣、為什麼要亂扔東西?”
這其實會加深孩子的痛苦,因為她不知道怎麼表達這種感受。
1、走進孩子的內心,幫孩子說出她的感受。
我們不要一直追問孩子,而是幫孩子說處感受,這也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表達情緒的過程。
比如,抹藥的時候,夏琳只會說“有味道”,表示抗拒。
而媽媽一直解釋“沒味道啊,你聞聞”,這種強調事實的回答對孩子來說並不起作用。
而是要幫孩子說出感受:“媽媽知道寶貝不喜歡抹藥,可是面板過敏嚴重,你痛苦,沒辦法啊”。
2、透過一遍一遍的角色扮演,給孩子示範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都會怎麼行動,怎麼應付。
比如夏琳從電梯出來,門被關著,她大喊大叫。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透過角色扮演,還原這個場景。
爸爸可以扮演夏琳:“門怎麼關著了,我說過我3點放學的啊,怎麼還關著,媽媽你下次一定要記得把門開啟啊”。
因為孩子的語言不發達,她得在第三者的立場去看、去學習,這樣孩子才能學到,“哦,原來要那樣說”。
3、緊緊抱著孩子,等孩子安定下來,情緒舒服了,再進行下一步。
對於高敏感的孩子,當他哭鬧,我們又不知道什麼原因的時候,我們就抱抱他。
之後我們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你需要媽媽怎麼做呢?
如果孩子還是回答不了,那我就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不停地告訴他不要緊的,沒關係的,媽媽一直都在,你做得非常好了,媽媽很愛你。
孩子會被我們的耐心安撫和治癒,也會從中獲得抵抗焦慮不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