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展出的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20年春,浙江義烏分水塘村,陽光透過縫隙照進久未修葺的柴房,陳望道略顯消瘦的面龐在昏暗的煤油燈映照下分外光亮,此時的他正夜以繼日、埋頭苦譯,以至於蘸墨吃粽卻渾然不知。經過數十天的努力,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5倍的工夫”,完成了《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的翻譯工作。《宣言》的問世讓災難深重的勞苦大眾和陳望道一樣,在嚐到了真理的甘甜後,毅然走上了偉大而光明的革命道路。
“革命依靠宣傳,要宣傳才能喚起群眾,喚起群眾就不能離開語言與文字”。陳望道認識到,要進行社會革命,語言上的“破舊立新”是最為基礎的。為此,陳望道從“一時泛覽無所歸,轉而逐漸形成以中國語文為中心的社會科學為自己的專業”,將研究解決中國社會的語文問題,進行語文改革,作為他終生的追求、理想的事業。
寫文章要做到文字明晰、遒勁、流暢
為了“引勞動階級一般人,去達到理想之境”,陳望道始終以“宣揚真理,改革社會”為己任,為推進語文現代化事業、民族語文建設奔走吶喊。他發表的《標點之革新》,使他成為“我國最早在刊物上明確提倡使用新式標點符號的學者之一”;他撰寫的《修辭學發凡》被譽為“現代修辭學的第一座里程碑”。特別是,為了解決“許多學生不會寫文章”的問題,他編寫了“中國有系統地研究和講述白話文作文法的第一部著作”——《作文法講義》。該書是陳望道作文教學思想的集中體現,“為二十世紀初的作文教學帶來了曙光,並開創了作文法研究的先河”。
陳望道在《作文法講義》一書中,創新性地提出了“文章底美質”這一命題。他認為,“文章在傳達意思的職務上能夠盡職就是‘美’,能夠盡職的屬性,就是‘美質’”。他將“文章底美質”分為三個境界:“人家看了就明白”的“知識的美質”“人家看了會感動”的“感情的美質”“人家看著有興趣”的“審美的美質”。他進一步指出,“知識的美質”是“明晰”,“感情的美質”是“遒勁”,而“審美的美質”是“流暢”。
“文章底美質”這一課題是陳望道把作文、修辭、美學三門學科結合起來研究的一次創新的、大膽的實驗,在其創作、翻譯的眾多文章中,“文章底美質”隨處可見。我們不妨以陳望道的《共產黨宣言》譯文為例,來感受文章的“美質”。
《宣言》譯文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用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和無懈可擊的理論邏輯反駁了“關於共產主義幽靈的神話”,文章論證嚴密、論述嚴謹,充分體現了“明晰”的“知識的美質”。
《宣言》譯文疾呼無產階級投身到鬥爭之中,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革命的豪氣直衝雲霄,雄壯的吶喊久久迴盪,充分“發揮雄健動人的勢力,洗卻平弱枯槁的缺點”,堪稱“遒勁”的“感情的美質”。
《宣言》譯文一氣呵成、簡潔凝練,沒有拖泥帶水的歐式長句,沒有晦澀拗口的文言句式,“文章讀起來很順口,輕重緩急又同意義很相調和”,完美詮釋了何為“流暢”的“審美的美質”。
正是由於陳望道對理論的準確把握、對語言的嫻熟運用、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使《宣言》譯本實現了“在詩意中包含真理,在簡潔中透視深刻,在形象思維中折射邏輯思維的光芒”。
“文章底美質”勾勒出了一幅美輪美奐卻又可追可及的理想畫卷,激勵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之前赴後繼、奮進前行。1936年,毛澤東同斯諾談到自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時說,有3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他的心中,建立起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共產黨宣言》。1949年,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當著代表們的面對陳望道說,我們都是您教育出來的。
要使用群眾說得出、聽得懂、看得明白的語言
“文學藝術,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興而進化。”陳望道不僅用語言、用新語言打破一箇舊世界,還透過捍衛、普及、發展新語言,以求建設一個新世界。1934年,面對“文言復興、廢止白話”的逆流,陳望道與葉聖陶、胡愈之等人發起了“大眾語運動”,創辦了《太白》雜誌,並先後發表了《關於大眾語文學的建設》等文章,竭力推廣大眾“說得出、聽得懂、看得明白的語言文字”。胡愈之回憶,“在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文化‘圍剿’的黑暗日子裡,陳望道同志組織了一支反文化‘圍剿’的別動隊……正是在這一時期,陳望道同志和魯迅在同一戰線上起了衝鋒陷陣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陳望道“以老當益壯的精神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努力”,為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看到自己多年求之不得的夢想一朝成真,陳望道說,“今天的情形完全不同了……我們今天的情況是,既有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又有文字改革的實現條件,因此,文字改革不再是理想,而將成為事實,這是毫無疑義的,過去多少文字改革運動者長期不能實現的願望,在社會主義時代將得到實現。”
誠如其言,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語言文字事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道路。當前,社會的變革、語言的變化、思想的發展,使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有了新內涵、新領域,同樣也帶來了新挑戰、新要求。其中,如何科學引導網路語言的健康正確使用便是一道“必答題”。
總體看,網路語言推動了語言詞彙的更新,使語言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網路流行語含有消極、模糊、非理性等因素。比如,微笑表情可能變得內涵滿滿,一句“呵呵”有時可以終結一切話題,一個漫不經心的感嘆號甚至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哈哈哈”也會讓不少敏感者徹夜糾結、心累不已。
毫無疑問,不同人群對網路用語和表情符號的差異化解碼現象已經成為當代語言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填補網路語言交流的“溝壑”呢?我們不妨再次翻開陳望道《作文法講義》,從中尋找啟迪。“人家看了就明白”“人家看了會感動”“人家看著有興趣”,是陳望道關於“文章底美質”的通俗化解釋,這對於我們科學甄別、運用網路語言依然具有參考價值。
在網路語言溝通中,要做到“人家看了就明白”,就要心口一致、表裡如一,“顯出的意思”同“心裡底意思”“毫沒有大小輕重的差別”,決不能口是心非,顧左右而言他。這樣,我們才能夠消除溝通的隔膜,使“再見”迴歸期待再見的本意、使“微笑”依舊是優雅禮貌的祝福。
要做到“人家看了會感動”,就要說真心實話,道真知灼見,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使人覺得“確有所感而且深厚,並不是表面塗飾”。這樣,我們才能連線情感的紐帶,以信任與善意剷除網路語言異化的土壤。
要做到“人家看著有興趣”,就要語氣自然、語言親和,透過娓娓道來,做到娓娓動聽,真正使溝通“像水就低一般,毫沒有艱澀的一種模式”。這樣,我們才能夠引起知音的共鳴,沒有甄別語言、觀察語境的煩惱,真正在一個頻道對話、一條路上奔跑。
松柏之茂,常青不衰。透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陳望道“文章底美質”不僅沒有因為時間的沖洗褪去顏色,反而經過歷史的打磨、實踐的運用綻放出了新的生機與美麗。
陳望道說:“我不過在紙頭上吶喊吶喊而已,這種吶喊不過是催促生命早點降生。我不過是聽從時代的召喚,喊了幾聲。”他一生好學力行、奔走吶喊,踐行了“我信仰共產主義終身不變,願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我的力量”的錚錚誓言。如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更要增強做好語言文字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奮鬥下去,為築牢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貢獻智慧與力量。(薛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