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滑縣戰役後,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以主力向徐州西北地區的國民黨軍發起攻勢。12月26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按上級命令,從觀城、範縣地區出動,南渡黃河,回師魯西南。28日,三縱急行軍100餘公里,突然出現在鉅野城外圍地區,並開始了攻城的準備工作。
此前,三縱偵察員已在地方武裝的引導下,摸到鉅野城外,基本弄清了敵人的火力裝備及工事構築情況。據偵察,鉅野守敵為國民黨暫編第四縱隊張嵐峰部第三支隊第六團和第五團一個營以及保安隊、“還鄉團”“國民黨鄆城縣流亡政府”等共4200餘人。鉅野城城牆高大厚實,城門處築有甕城;城外有一條深3米、寬5米的護城河。守敵在4處城關均構築了堅固的外圍工事和碉堡,形成“多層、縱深、獨立防禦的火力點”,命保安隊和“還鄉團”防守;同時在護城河外設有兩道鹿砦,四座城門外有五道鹿砦,在城牆上構築了大批明、暗堡,組成可左右上下相互交叉射擊的“交織火力網”,又依託城內堅固的高層建築物修建了兩處可俯瞰全城的“火力制高點”,將主要兵力分別佈置在城牆和城內各要點。敵人的如意算盤是:解放軍攻城,必將由外向內逐步推進,守敵則可以藉助堅固的工事組織“層層防禦”,即使前面一層陣地被解放軍攻陷,殘敵仍可退縮到後面的陣地繼續頑抗,這樣便可爭取時間,等待援軍的到來。
12月29日夜,三縱陳錫聯司令員和曾紹山副司令員帶領攻城部隊團以上幹部到前沿視察了地形。根據敵人防禦情況,縱隊首長研究決定,在奪取外圍工事和城關時,針對敵人的“層層防禦”採取正面強攻與側後偷襲相結合的戰術:即以一部兵力從正面攻擊,吸引守敵的注意力,主力則悄悄繞到守敵側後,從後向前攻擊城關外圍各據點,使城外守敵腹背受擊,得手後再實施攻城。隨後,陳錫聯明確了各部的攻城任務:第八旅二十三團攻南關,二十四團攻西關,二十二團為第二梯隊;第九旅二十五團攻東關,二十七團攻北關,二十六團為第二梯隊;第七旅為預備隊,該旅第二十團負責監視敵人。
30日23時,三縱打響了攻擊敵人外圍陣地的戰鬥。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三縱擔任正面突擊任務的部隊經過多次爆破,炸燬了敵人一個又一個碉堡;而主力迂迴敵人側後,很快奪取了護城河上的大橋,切斷敵人的退路,並從背後對外圍守敵實施打擊,同時開展戰場喊話,瓦解敵軍。戰至第二天13時,解放軍將鉅野外圍“多層、縱深、獨立防禦的火力點”全部佔領,全殲外圍守敵。
三縱經過短暫休整,於31日22時發起攻城戰鬥。炮兵部隊將大炮推至距城牆100米處射擊,將城牆上大部分敵人火力點摧毀;爆破組在火力掩護下,對鹿砦等障礙物實施連續爆破,很快開闢出前進的道路。突擊組隨即衝到城下,先向城上敵人集中投擲手榴彈,然後架起雲梯奮勇登城,僅用了12分鐘就突破城上敵人的“交織火力網”並迅速佔領了城門樓。後續部隊兵分數路突入城內,打退了敵人的反撲,向縱深發展。二十五團繞過敵人層層工事,直撲敵人的一處“火力制高點”——天主教堂,很快將其佔領,並摧毀了設在附近的火炮陣地,使守敵失去了火力支援。二十六團在二十三團的配合下,將敵人另一處“火力制高點”——梵塔包圍,經過激烈戰鬥將其攻克。城中殘敵見制高點已被攻克,紛紛向城外逃竄,被早已“等候”在那裡的敵二十五團等部包圍、殲滅。
1947年1月1日清晨4時左右,戰鬥全部結束。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三縱攻克鉅野城,殲敵4200餘人,繳獲山炮、迫擊炮各5門以及大量武器彈藥、軍用物資。三縱指戰員在打掃戰場的一派繁忙景象中迎來了1947年元旦。
原文刊登於2021年12月2日《人民政協報》第10版春秋週刊
作者:賈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