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首先說明的是,二戰時期,日本並不像蘇聯、英國和德國那樣,有獨立的空軍,而是像美國那樣,有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提問者看起來對歷史並不是十分了解。
從一系列實戰來看,當年的日本航空力量著實不弱,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之前,透過在中國戰場的鍛鍊捶打,日本建立了一支精銳的飛行員隊伍,具備豐富實戰經驗,同時,還有一批像掘越二郎、小山悌為代表的優秀設計師。
在整個二戰中,日本陸航和海航,分別與中國空軍(沒錯,當年我大中國就有了獨立的空軍)、蘇聯空軍和美國陸海航交過手。客觀地說,儘管在抗戰中,中國空軍湧現出了一大批像高志航這樣的英雄,但在抗戰的中前期,中國空軍並未取得制空權,直到抗戰後期,隨著日本陸航、海航的大量優秀飛行員被消耗掉,而中國空軍也裝備了更先進的美製戰鬥機,才逐漸取得了制空權。
而在諾門罕,儘管日本陸航在裝備和飛行員素質等方面都佔據了優勢,但面對具備規模優勢的蘇聯空軍,即便是後者剛經過了大清洗的破壞,依然被擊敗。實際上,諾門罕空戰也暴露了日本陸航和海航在培訓飛行員方面的問題,即集中資源培訓精英飛行員,試圖依靠質量來戰勝對方的數量優勢,這在大規模消耗戰中完全是不可行的,再優秀的飛行員,一直參戰也難逃被擊落的命運,能活到戰後的都是僥倖,日本陸海航如此,德國空軍也是如此,優秀的飛行員們在激烈的持續空戰中被消耗殆盡後,也就離戰敗不遠了。
至於面對美國陸海航,有一說一,珍珠港之後,兇猛的零戰給美國飛行員造成了巨大空軍,美國飛行員一度會將他們遇到的所有日本單翼單發戰鬥機都成為零戰,而日本陸航的一式戰同樣具備極佳的機動性。但很快,隨著美國進入戰時動員體制,在大量優秀戰鬥機服役的同時,大量訓練有素的飛行員也持續走上戰場,憑藉更好的戰鬥機,只要能撐過開頭的幾場空戰,菜鳥們迅速變成老鳥,而日本的精英飛行員們則不斷損失,空戰中的形勢也隨即發生變化,到後來的馬里亞納獵火雞,完全就成了一邊倒的屠殺。
就當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確定,二戰中的日本航空力量是遠遜於美國和蘇聯的,當然,比中國要強不少,畢竟,日本的精英飛行員們,主要還是在太平洋上空被打下來的。至於跟其他國家比,其實就沒多少可比性的,彼此之間沒有爆發大規模空戰。如果只是堆資料,評比飛機質量,其實沒多大意義,評價一支空中力量,除了硬體,還得看軟體,而後者是很難評估的。只能說,以當年日本的力量,可以維持一支精銳的空中力量,但這支空中力量在面對美蘇那樣的重量級對手時,從被拖進消耗戰的那一刻,就已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