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09:53
每當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的紀念日來到時,但關注這些“最可愛的人”卻絕不是這一天的專利,每當我們輕輕哼起“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或者放聲高歌“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的時候,我們的腦海裡都會不由自主地湧現出在那個硝煙遍地的年代裡,各種電影中塑造的眾多或英姿颯爽或機智無畏或深情忠貞的軍人形象,這些栩栩如生的角色精神和電影中的歌曲一樣曾經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的生活。隨著時代的變遷,歌成了老歌,電影成了老片,戲中軍人堅毅剛強的神韻沉澱下來成了緬懷的情愫,讓我們永遠難忘。
戰爭年代的軍人
董存瑞:《董存瑞》
筆者幼年的記憶中,生於70年代初的兄長常不厭其煩地與朋友揮舞著家中的枕頭昂首挺胸作董存瑞炸碉堡狀。而他也一直得意洋洋地宣稱:我們這些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人是看著《董存瑞》、《邱少雲》長大起來的,你們這些70年代末出生的是看著香港電視劇長大的!的確,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對於我們而言,是教科書中的一篇課文、是作文比賽中的一個題材;而對他們而言,是年少時的精神偶像、電影中精彩絕倫的情節:1948年5月26日,在熱河隆化的戰鬥中,東北解放軍班長董存瑞帶領爆破組連續炸燬國民黨軍4座炮樓、5座碉堡,當連隊在向隆化中學發起衝擊時,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當時的電影當然沒有現在那些用重金砸出來的浩大場面,可是由土槍土炮、刺刀、炸藥包、碉堡構成的主要戰爭場景就相當於冷兵器時代裡的一場決鬥,即使今天看來也同樣刺激。
王成:《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劇照
據說在北京的一家以電影為主題的酒吧裡有一個最珍貴的收藏品,那就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主角王成對著它高喊:“向我開炮!”的報話機。現在的人們想到這部電影,絕大多數是因為那首《英雄讚歌》,而很少人知道這部電影原來是改編自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
當時不到50歲的巴金赴朝鮮戰場採訪,當他了解到在開城戰役中立下顯赫戰功的某團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英勇戰鬥到最後一刻,為了迅速結束戰役減少我方的損失,他毅然抓起報話機,向指揮所喊出“團長,敵人上來啦,快向我陣地開炮”,最後與敵同歸於盡的感人事蹟後,被烈士的英雄氣概深深打動了。於是,趙先友烈士的形象成了他的小說《團圓》、後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中戰鬥英雄王成的創作原型。《團圓》中講述的是1951~1952年,當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抗擊美軍的時候,一個師政委跟他失散了多年的兒女在戰火中重逢了,這一對英雄兒女中的兒子叫王成、女兒叫王芳,可惜這難得的團圓很快就被戰火打碎了……
五壯士:《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大部隊和當地群眾安全轉移,他們在晉察冀地區的狼牙山展開狙擊戰,打退三千餘名日寇的多次進攻,最後他們彈盡糧絕,面對撲面而來的敵人,五位戰士跳下山崖,譜寫了一首悲壯的歌。
女衛生員王蘭:《上甘嶺》
一想到《上甘嶺》,首先會想起的就是片中那個善解人意的女衛生員王蘭,想起她那像蘋果一樣年輕飽滿的臉龐、清澈溫柔的眼神以及那與她本不相稱的乾涸皺裂的嘴唇。《上甘嶺》是一部黑白故事片,說的是抗美援朝時期,我志願軍在朝鮮的一場艱苦的戰鬥。志願軍戰士被美國士兵圍困在上甘嶺的一處山洞裡,裡頭有許多傷員和一位女衛生員王蘭。由於物資救援接不上,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最後剩下的一個彌足珍貴的蘋果,誰也捨不得吃,傳來傳去最後蘋果還是完整的。王蘭為了調節大家的情緒,就唱起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我的祖國》,唱得大家都忘了傷痛、忘了焦渴,唱得大家想起了遠方的祖國,想起了和平而美好的田園生活。
和平年代的軍人
雷鋒:《雷鋒》、《雷鋒之歌》等
“雷鋒”、“釘子精神”這些名詞一直讓人肅然起敬,促人反省己行,作為奉獻精神的永恆代表人物,他曾經多次被搬上銀幕:1965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雷鋒》選擇了雷鋒的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斷,以其感人的紀實性風格,表現了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動人事蹟。1978年上映的彩色寬銀幕故事片《雷鋒之歌》是在我國結束十年動亂,粉碎“四人幫”之後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時期而拍攝的又一部反映雷鋒生平事蹟的影片。上世紀70年代末的故事片《少年雷鋒》透過對雷鋒童年及少年時代的描寫,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一位普通少年在黨的教育下,最終成長為偉大共產主義戰士的思想軌跡,此外還有新聞紀錄片《雷鋒專號》、《偉大的戰士》和《雷鋒是誰》等等。上世紀90年代的《雷鋒離開的日子》是沒有正面歌頌雷鋒卻凸顯了雷鋒精神的影片,具有讓嘲諷奉獻精神的人重新審視自己的魅力。
呂純:《大閱兵》
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掌鏡,先後獲加拿大第十一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義大利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大獎,這就是1986年的影片《大閱兵》的“威水史”,它在開創中國電影輝煌的第五代電影運動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這是一部嚴肅正統的獻禮片,第五代的開拓者們把對人文意念的張揚寄託在一個名叫“呂純”計程車兵身上。由憑《牽手》一劇走紅的著名演員吳若甫飾演計程車兵“呂純”不安於呆在強調遵從命令與恪守規條的軍隊中,他一直想實現個人的理想去上軍校,影片自始至終一直在關注著他的個人情感,這是《大閱兵》與其他已知的有關軍人的電影的最不可思議的區別。
中國特種兵:《衝出亞馬遜》
1999年8月至11月,我國空降兵特種兵大隊兩名年輕軍官王亞林和扈華國,被派往南美洲委內瑞拉接受國際軍事組織舉辦的“獵人學校”訓練。他們的這段真實的經歷就成了電影《衝出亞馬遜》的故事內容:前半段主要講述兩名特種兵中尉王暉和胡小龍在“獵人學校”裡如何挑戰自身極限,完成各種近乎殘忍和不人道的訓練;後半段則著重刻畫眾學員與國際販毒分子的殊死搏鬥,其中王暉帶領各國學員潛入匪巢、殲滅毒匪、救出人質的情節格外驚險刺激。他們的表現證明了和平年代的軍人素質依然值得人民信任。
據說飾演兩名特種兵的演員在親身經歷了拍戲時的精神肉體兩重磨練後,都對王亞林和扈華國佩服得五體投地。而王亞林和扈華國也承認真實訓練時的強度和殘酷是他們預先根本難以想象的,他們曾被當成“戰俘”被浸在髒水裡反覆折騰,並遭各種殘酷刑法折磨。野蠻的訓練、惡劣的環境,在義大利人被淘汰,美國人放棄訓練後,中國軍人依靠自己的堅強的毅力,終於圓滿地完成了38個科目的訓練任務,讓中國國旗一直在集訓營的上空高高飄揚,他們最終榮獲“國際反游擊戰隊員”的榮譽勳章。本報記者鄭丹丹
來自:豆丁網https://www.docin.com/p-72620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