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騎豬騎士
隨著越戰的進行,越南部署的“薩姆”-2防空導彈越來越多,在地面高炮和米格-19、米格-21等戰機的配合下,取得了不俗的戰績,美國的空中優勢被不斷削弱。
越南的“薩姆”-2投入使用後,美國不顧對蘇聯顧問的誤傷,開始對導彈陣地進行報復,行動代號“鐵手”,首次行動就損失了6架飛機和5名飛行員。不久以後,海軍的戰機也被導彈擊落,被空軍拉進了這個大坑,在首次行動中就損失了5架戰機和2名飛行員。
▲被導彈名中恰好又被拍下的“幸運兒”
幾次偷雞不成蝕把米之後,美軍不得不調整戰術,不再傻愣愣的直接衝塔。美軍安排戰術偵察機在北越搜尋導彈陣地,轟炸機滿油滿彈在跑道待命,隨時準備起飛攻擊新發現的導彈陣地。但這個過程在那個年代漫長而複雜,戰術偵察機使用的還是膠捲相機,每次都要返回基地把膠片洗出來,安排專人進行判讀,然後在通知攻擊編隊,整個過程最快也要6~8小時。越南人完全可以從容不迫地在數個陣地之間轉移,然後在陣地上佈置假目標和高炮群,等著美軍戰機上鉤。
▲被擊落的F-4戰機殘骸,成為越南大街上的一景
美軍損失慘重,報復的效果又不佳,證明靠以前的戰術和裝備是行不通的。於是成立了一支專門的部隊,代號“野鼬鼠”。早在U-2偵察蘇聯和中國大陸時,美國就研製出了針對“薩姆”-2的雷達尋的和告警裝置,但並不是所有的飛機都裝備了。美國空軍立即想到了這種裝置,想安裝在F-100F“超佩刀”上。由於時間緊急,甚至合同都是寫在黑板上的,雙方負責人簽字後拍照留檔。首批4架F-100F進行了改裝,安裝了代號為WR-300和IR-133的接收機。除了側向以外能夠對訊號進行分析,判斷雷達型別和工作模式。
4架原型機的4名飛行員來自F-105部隊,後座的電子操作員來自B-52轟炸機部隊,B-52轟炸機上安裝了複雜的電子裝置,所有這些操作員的經驗非常豐富。這4架原型機在美國本土利用“薩姆”-2制導雷達的仿製品進行了大量訓練,最優可以在200千米外截獲雷達訊號,只能獲得方位資訊,無法獲得距離。
1965年11月28日,抵達泰國呵叻基地的這四架戰機開始進行為期60天的實戰測試。首先進行的是訊號截獲測試,他們與RB-66C電子戰機一起飛行,相互對比資料的準確性。在確定電子系統的可靠性後,開始帶領F-105小隊執行“鐵手”任務。F-105戰機通常分為兩組,在F-100F後面以S型的航線飛行。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F-100F的巡航速度比F-105慢了大約180千米/小時,F-105不得不遷就F-100F。此外,F-100F還使泰國呵叻空軍基地的飛機多了一種型號,造成了後勤保障的複雜化。為了解在F-105的雙座型出現後,美軍就著手進行改裝。
幾次嘗試後,雖然能夠截獲到雷達訊號,但是無法透過目視發現精心偽裝過的雷達。在一次行動中,由於雲層高度過低,編隊不得不降低飛行高度搜索,在飛行途中遇到了越軍的高炮,一架原型機被擊落。得到的教訓是飛機進人和退出航路時必須天空晴朗,雲層高度至少在2400米。如果不滿足這個條件,就不要去搜尋導彈發射陣地。
兩天後,另一架F-100F帶著四架F-105進行報復。一飛過北越邊界,接收機就發現了制導雷達的訊號,隨後他們降低高度,利用山脈作為掩護,來到了一片谷底,在一個村莊的中心發現了制導雷達,導彈發射架都被藏在了附近的茅草屋裡。五架戰機反覆對這個陣地進行攻擊,徹底破壞了這座陣地。然後毫髮無傷的返回了基地。
▲首次取得戰果返回基地的F-10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