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不是中國的原生產植物,是從琉球群島,過海來到雲南定居的舶來生物。自從生長在雲南以後,就在滇南地區生了根。雲南人也與芭蕉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芭蕉飲食文化。
用一顆芭蕉就能做出7道菜,估計只有雲南人可以做得到。而且雲南人還創作性的,用芭蕉葉當做餐具和炊具,讓一個芭蕉物盡其用。大家如果不相信的話,請慢慢看下去。
首先,可以想象這一餐的餐具,完全是可以使用芭蕉葉的,元代李京在《諸夷風俗》裡介紹:“食無器皿,以芭蕉葉籍之。”餐桌就是芭蕉葉,盤子就是烤軟的芭蕉葉,吃飯的碗就是天然芭蕉葉。這種毫無人工的原始風味,是不是很有情趣呢?
甜點油煎芭蕉
油煎芭蕉,傣語叫做真桂,它的出現源於偶然,傳說一位傣族老人在做飯時,一邊吃芭蕉,一邊用油煎魚,不小心半截芭蕉掉在油鍋裡,一陣吱吱響聲過後,芭蕉被炸黃了。撈出來,嚐了一口,沒想到香甜可口。於是,傣族人的油煎芭蕉傳開了,成了風味小吃。其實這道美味,在拉丁美洲的國家非常的風行,他們吃油煎芭蕉,還要蘸上肉桂和糖,是道非常甜的甜點,十分的開胃和適合饞嘴的小孩子們。
主食糯米芭蕉
糯米芭蕉,傣語叫毫凍桂。在一塊芭蕉葉上放一些糯米,擺一片芭蕉果,再放一層糯米,又擺一片芭蕉果,然後用芭蕉葉包成長方形,捆紮好,放在清水浸泡幾個小時,然後煮或蒸,就成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粽子類食品。
包內糯米飯帶有芭蕉的香氣、甜味、軟潤適口。糯米飯夾著的芭蕉,芭蕉中有糯米的香氣。糯米和芭蕉相輔相成,這樣的主食,比菜都要香。
西雙版納的傣、哈尼、拉枯、布朗等民族,喜歡用芭蕉花做菜,並且形成了系列。這些用來食用的芭蕉花,主要是野芭蕉和粉芭蕉的花朵。它們長在林谷中,一樣能開花結果,只是果實小,果皮內密生黑色種子,民間大量採集芭蕉花作為蔬菜食用。
素炒芭蕉花
芭蕉花選取新鮮的花朵,切成細絲。用水浸泡,時間一定要久一些,而且多換幾次水,這樣可以去除芭蕉花的苦澀味,焯水的時候記得加鹽,焯完水的芭蕉絲瀝乾水分備用。燒油7分熱的時候,加入少許青椒、蒜末、薑末、爆香。再放入芭蕉花翻炒,炒熟後,加點鹽、味精起鍋上桌,這樣一道清雅的素炒芭蕉花就誕生了。
包燒芭蕉花
包燒是一種很原始的烹飪手段,也是西雙版納少數民族特有的烹飪方式,以芭蕉葉為炊具,芭蕉葉能夠鎖住食材的水分和香味,做出來的菜保留了食材最本質的味道。還是將芭蕉花焯水處理好,加入肉,豬肉、雞肉都可以,再加入野芫荽,野蔥、蒜末、青椒、雞蛋液等等材料和作料。
用芭蕉葉將這些材料捆紮成長方形,包好。放置在火塘上烤,烤出香味以後,就差不多熟了。這時,芭蕉花的鮮嫩香氣在芭蕉葉中將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一道美味即可上桌。包燒開啟後,芭蕉花的香氣撲鼻,顏色鮮黃,和綠色的芭蕉葉相映成趣。
除了芭蕉花可以食用,芭蕉芯也可以食用,野芭蕉嫩莖心潔白細膩,清香鮮甜,是西雙版納傣族人家最喜食的傳統野蔬之一。它潔白如凝脂,很多民族都喜歡享用它,在西雙版納的菜市場隨處可見芭蕉芯在售賣。
蝦醬芭蕉芯
芭蕉芯可以清熱解毒,但是外皮比較苦,食用前一定要去掉外皮,切成細絲焯水,漂清水中,用竹筷攪去片間相連的細絲,濾去水分捏碎,鍋內加油,薑末、蒜末、小米辣入鍋爆香,放入蝦醬炒散炒熟,再放芭蕉心翻炒,加生抽提鮮,蝦醬本身就是有鹹味,有時也可以不加鹽,生抽就足夠了。因為芭蕉心非常的嫩,很容易入味。
芭蕉葉除了包燒,還可以包蒸,包蒸也是一種古老的烹飪方法,比如這道大菜芭蕉葉包蒸雞。
芭蕉葉包蒸雞
芭蕉葉包蒸是傣族人重要的烹飪方式。用於包蒸的芭蕉葉一般要用火烤軟或曬軟。芭蕉葉包蒸雞肉,將雞肉加鹽和熱帶地區無數的香料一起調勻,用芭蕉葉包好,放在甄子或蒸籠裡蒸熟即可,有濃烈的香味,成品肉嫩鮮美,香辣可口。在西雙版納的許多餐廳都有這道美味。去西雙版納的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哦。
芭蕉花三鮮湯
最後上一道芭蕉花三鮮湯。將芭蕉花洗淨切碎,加鹽揉,漂洗焯水去澀,用肉湯煮至七成熟,加入豬肉片或肉末與臭菜,煮熟即可。這道湯,清香撲鼻,鮮甜可口,又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在西雙版納這樣的熱帶地區,喝上這樣一碗湯,是非常愜意的事情。
芭蕉樹,是山野的饋贈,是天然的美味,是滇南地區獨有的風情,是西雙版納山居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吃飯時,用芭蕉葉包燒菜餚,用芭蕉葉煮青苔湯,用芭蕉葉作碗,吃不完的還可以用芭蕉葉帶走。休息時用芭蕉葉墊著,可坐可臥,乾淨整潔。只有在雲南才可以感受到這種原始氣息的風味!
朋友們,你們吃過芭蕉做的美味嗎?不妨在討論區留言!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來自網路,有版權需求的請聯絡作者刪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問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