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建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這一大前提下的。建國前,代表資產階級的南京國民政府也是開啟國門引入國際資本的。但列強無心國內投資建廠,只搞工業品的傾銷,所謂的黃金十年是對國外商品壟斷的反抗,掙扎。雙方都對立對抗了,自然是失敗告終
但隨著二戰的爆發,再次驗證了殖民主義的那套搶地盤、搶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只會招致下一場世界大戰。地球就這麼大,不可能再發現個新大陸,坐著船四處插旗的時代結束了。人們只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搶奪日益減少的資源,透過戰爭搶奪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戰被幹趴下的德國隔了21年就急不可待的再次開戰,毫無疑問在那個大背景下,民國政府想透過國外勢力造福本國群眾在政治上是幼稚的
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世界有了一個全球流通的貨幣,美元。有黃金和美麗國綜合實力做背書,保證美元在全球擁有等價購買力,即便是與美麗國對抗的國家,伊朗、朝鮮等美元也是供不應求有多少要多少的,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敵國的貨幣竟然沒有被本國政府視為廢紙。這通行的貨幣使全球的商品有了計價,這樣人們才能貨比三家看看哪家便宜買哪家。而各國的發展是不一樣的,同樣是一部車,國內國外價格差距大的去了,這就有了利差,有利差那就會有人去賺這個錢
而且這個模式是非常牢固的,歷史書上寫著佈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瓦解,實際是美元霸權繼續掌控著全球貨幣流通,去年疫情初期的美元猛漲就是全球人民用腳投票,即使萬般不情願但美元依然是最安全的貨幣,掌握美元無異於掌握全球財富
但我認為這一霸權即將終結。終結者不是被髮達國家反覆收割的第三世界國家而是發達國家自己的去全球化,比如英國脫歐、美國本土製造業迴歸。他們自己選擇與全球斷開聯絡。為什麼?原因有2點
1、西方資本主義的狼子野心是不會死亡的,在國內投資建廠一方面能掙錢,更重要的是,中國是個來料加工國。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卻沒有足夠的原料去加工生產,唯一多的就是煤可自己用都不夠。石油、石油依賴度高,鐵礦、銅礦、木材都需要進口,我們是生產者可原料都攥在別人手裡。被人鉗制著所以允許我們發展
但現在不同了,國內基礎建設起來了,百姓有錢有能力消費了。至少年輕人不會新3年舊3年不捨得買衣服,國內需求起來了,工廠生產的產品總算有市場了。電也供上來了,不會發生買了空調電壓上不去成擺設這類乾著急的場景。內需消費可以拉動本國經濟,而且是以第三產業為代表,對大宗商品並不依賴,這個局破了,所以國外有必要去扶植新的來料加工國,比如東南亞和非洲
2、新技術的發展在消滅舊有崗位同時並沒有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原來的工業革命確實消滅了很多古老行業比如車馬伕、紡織女工,但他們只需要幾個月的培訓就可以成為司機、紡織廠女工,而且用工需求更大。比如身處巨大變革的60後、70後雖然對世界變革啥都不懂,依然不妨礙他們賺錢買房買車又帶娃,甚至過得還很滋潤。但現在的自動化是以代替人工為特點的,現在大學的勸退就是表現,那畢業新鮮出爐的青年學子面對的不是老闆的剝削,而是不被人需要,變成無足輕重的人。代表國家新生代的人都被人挑三揀四,工資壓的極低,更何況東南亞、非洲的那批文盲,更是不被需要的人。大量廉價勞動力也許在此時還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優勢,但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管理和養活他們的開銷可能已經等於他們的全部產出了
各國經濟的發展不再是長跑,而是短跑,誰先實現無人化、智慧化,誰就率先不需要來料加工國,只需要資源就可以做到本土化生產,從而大幅減少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這裡面的巨大利潤來不及我們再去第三世界國家去進行那些低端產業投資。未來的市場一定在國內,關鍵在科學技術發展,那蓋房子喝酒的“茅房”經濟模式必須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