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看歷史,整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框架就是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五霸類似於一個時間概念,是春秋期間先後湧現的五位霸主,再加一個小霸鄭莊公起頭。而戰國七雄則是一個空間概念,是從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期間並存的七個諸侯國:齊楚燕趙韓魏秦。
戰國七雄怎麼排都是那幾個國家,沒有爭議(韓國、燕國再弱也是吊打七雄外其他諸侯國的存在),春秋五霸則有多個版本,充滿爭議,小號在《也說過秦論》中有過簡單的闡述,在此不贅。流傳最廣而爭議極大的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
無論哪個版本,齊桓晉文楚莊都毫無爭議能夠入選五霸。爭議在於宋襄公和秦穆公。秦穆公在位期間的秦國從未以霸主身份東出稱霸中原,唯一一次嘗試(襲鄭)也沒有成功,反而在班師途中被新遭晉文公之喪的晉國打了個全軍覆沒。儘管後來秦穆公勵精圖治,向西發展,益地千里,稱霸西戎,你那畢竟打的是蠻夷,未能征服中原諸侯,而霸主又是中原諸侯國這個朋友圈的榮譽,稱霸西方是不算的。
宋襄公的爭議更大,人秦穆公領導的秦國好歹是一個與晉國匹敵的強國(秦、晉單挑五五開,區別在於晉國能拉來小弟群毆秦國,秦國則不行),屬於大國行列,只是缺乏霸主的榮譽和認同。宋襄公則一直掛了個偽霸主的頭銜。
宋襄公是宋國的第二十任國君,說他稱霸,更確切的說法應當是謀霸。宋襄公並不是一開始就想稱霸的,以宋國當時的情況也不具備稱霸的客觀基礎。
這一系列,就讓我們來認識宋襄公。
宋國的建立
宋國是周王朝封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宋國作為少有的從西周延續到戰國的諸侯國,其國祚僅次於魯國、楚國、燕國、衛國(宋國滅於公元前283年,少存在了60年),比後來完成大一統的秦國還長。
宋國國君的爵位是公爵,論爵位,宋國的地位是相當高了,建立周王朝功勞最大的太公望(姜太公,又稱師尚父,姜姓,呂氏)和周公旦的封國(魯國)的爵位僅僅是侯爵。當然,西周時期分封諸侯並不絕對按照功勞算,出身十分重要。宋國是殷商後裔建立的國家,其第一代國君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
原本這宋國也輪不到分封給微子啟的。上面說了,周王朝分封諸侯注重出身,微子啟僅僅是帝辛的庶兄,庶出的身份很有可能讓他沒有資格分封。
事實上,殷商貴族受封恰恰就是帝辛的兒子武庚,這從出身的角度來說沒有問題。
武王伐紂勝利之後並沒有滅掉殷商,而是在原商國的王畿內劃了一塊地,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做商國國君。
為了防止武庚作亂,又在商王畿內設定三監(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監督殷商遺民。
東方的事情安排妥當後,周武王便班師回去了,雖然期間他的部下仍需要去南方征討效忠於商國的部落和國家,但整體的局勢是被周王朝所控制住了。
可見,在先秦時期,並沒有所謂的大一統觀念,對於最強大的國家而言,只要你認我做大哥就行,一般不會去幹預各諸侯國和部落的事務,甚至被征服的國家仍然可以存續下去。
可好心被當了驢肝肺,武庚並沒有因為周人的刀下留情而心存感激,恢復殷商王朝昔日榮光才是他的遠大理想,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
周武王在伐紂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周公旦攝政,輔佐年幼的周成王。主少國疑,武庚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
趁著東方諸侯剛剛臣服周王朝,有些仍對商王朝懷有舊情,武庚開始與徐、奄等國聯絡,共謀復辟大計。剛好,負責監視防備武庚的管叔、蔡叔因為周公攝政而心懷不滿。既然大家都是弟弟,憑啥你周公可以攝政(行使天子權力、享受正國級待遇),我們就只能在這立給個省部級還要做盯梢。
當然,這管叔、蔡叔為啥不能像周公那樣攝政,或者說武王臨終前為啥託孤給周公?主要還是因為周公能力強又忠心,在周滅商的過程中表現突出,而管叔、蔡叔能力怎麼樣不清楚,史書上並沒有什麼關於他倆建功立業的記載。周武王作為比肩禹、湯的明君存在,識人用人方面應該是較為明智的。管蔡兩個弟弟什麼水平心裡清楚得很,根據他倆的職務安排,應該是人盡其才,差不多上限也就是做個盯梢的。
於是,三方一拍即合,叔叔聯合外人謀起了親侄子的反(也有一說是武庚並沒有和管叔蔡叔聯合謀反,而是各管各的,管叔蔡叔單純是反對周公攝政,而武庚是聯合東夷親商諸侯反對周王朝)。
由於缺乏史實材料,這中間的細節已難說清。作為分別代表兩個利益集團的武庚和管蔡二叔,反對的物件完全不同,武庚反對的恰恰是管蔡二叔所支援的周王朝,這倆兄弟僅僅是眼紅周公的地位,不至於反對老爹和親哥建立起來的王朝,而武庚則是圖謀復辟,方向並非一致。但也不能排除兩方互相利用的情形存在,甚至存在約定事成之後劃虎牢關而治的可能性。可以明確的是,這兩方在同一時期反了。
一邊是整個周王朝外加王者級別的周公做統帥(武王雖然去了,太公望、召公奭等隨他打江山的班子大部分都在),一邊是青銅級別的武庚及管叔、蔡叔領導的殷商舊地外加幾個東夷小國。差距一目瞭然,武庚和二叔開局就註定是要輸的。
根據地理位置,周王朝的地盤主要在中原以西,武庚的殷商在中原的東部偏北,而三監則處在二者之間。所以周公東征平叛的順序是先擼二叔,再平武庚。
這二位叔叔是真不經打,沒多久就被擼平了(二叔的手下應該都是周武王班師時留下的軍隊,關鍵時刻政治站位明確,多半是撂下二叔甚至反戈一擊)。於是,周公依法判處管叔死刑(估計是主犯),流放蔡叔(從犯)(《史記·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
弟弟終歸是弟弟,搞不過大哥留的後手,二叔就這麼完蛋了。但武庚就沒那麼好對付了,不是武庚有多厲害,這貨多半也是個有野心的紈絝子弟(可能比劉大耳的兒子略強),但他背後的支援力量足夠強大,雖說東夷諸國屬於蠻夷,但開化程度接近華夏,依託徐、奄等國的支援,武庚及其殘餘堅持了三年才被周公徹底平定。
按理說,周王朝饒過你殷商一次,不會一而再地容忍你反覆,但周公還是厚道的。這一次殷商被平定後,本著"興滅繼絕"的傳統原則,決定分封殷商貴族中比較聽話的代表建一個諸侯國來管理殷商遺民(商周傳統有差異,周人還真不一定管得好這幫好喝酒好裝神弄鬼的商民),畢竟殷商遺民大幾百萬,總不能全殺了吧。
周公將殷商遺民一分為三,一部分分封給當時還未受封的九弟康叔封,在黃河與淇水流域的殷商舊地建立衛國,當然還有部分國民是周人。另一部分殷商遺民則分封給了微子啟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剩下的商民遷到東都洛陽建房子去了。
宋國曆史自此開啟,殷商得以重生,待遇也不錯,給了個公爵的頭銜,諸侯排位時僅次於姬姓公爵,微子啟也應當改稱宋公啟了。
宋國所處的位置十分優越,在河南中東部,土壤肥沃,商族人又擅長經營,所以宋國一直是比較富裕的國家。直到春秋初期,宋國也是中原諸國中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還有鄭、衛、魯)。
在宋國富裕了幾百年後,歷史的時間軸進入了春秋時間。人心變了,國家的發展也變了。
隨著周王室權威的降低,尤其是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王室不得不依靠諸侯國保護才能抵禦蠻夷的侵擾,各諸侯國有了新的競爭意識。
在一系列兼併之後,關東形成了以齊、魯、宋、衛、鄭、陳、蔡為主的諸侯圈,這些國家都位於周王室所在的成周以東,還有一個位於黃河以北的晉國忙著內亂,暫時沒加入進來。
這個朋友圈並不是十分和諧,歷史上早已有了摩擦。經歷了春秋早期的一些偶然因素(鄭伯克段於鄢、衛州籲弒君、宋公子馮出奔鄭等)的發酵之後,逐漸形成了兩個敵對的集團:齊魯鄭集團和宋衛陳蔡集團。這在《鄭莊公》系列裡都已闡述過了,在此不贅。
總之,在這兩個集團幾十年的對抗中,齊國和鄭國一度進入了第一梯隊,此後鄭國因內亂衰弱,魯國受制於齊國的壓迫原地踏步,最有希望崛起的宋國和衛國因前期被鄭國連續打擊壓制錯失了進一步發展的時機,以致到了齊桓公稱霸時期,楚國和晉國崛起後,宋國仍是二流國家。衛國更慘,連二流都算不上了,一度被狄人滅了國。
宋襄公接手的宋國就是這樣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綜合國力中上,但不屬於一流強國,在與同等國家(主要是鄭國,宋和鄭從春秋初期一直打到晉楚弭兵才逐漸消停)的交鋒中敗多勝少。國內公族(主要是戴族和桓族)強大,幾乎可與國君分庭抗禮。
這是宋襄公繼位時的宋國和他面臨的國內外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