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說在黃帝的時候,有一個叫杜康的人,專門負責管理糧食。當時,隨著農耕的發展,糧食每年都獲得大豐收。可是,糧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儲藏在山洞裡,山洞陰暗潮溼,時間一久,糧食全部腐爛了。杜康見狀,開始苦思冥想儲糧的方法。這一天,杜康來到樹林裡散步,發現了幾棵枯死的大樹,只剩下粗大空蕩的樹幹。杜康靈機一動,把糧食全部倒進了乾燥的樹幹裡。過了一段時間,杜康來到樹林裡檢視糧食,他驚奇地發現:儲糧的枯樹前,橫七豎八地躺著一些野豬、山羊和兔子,一動不動,好像死了一樣。他連忙走近看個究竟:原來盛糧的樹幹裂開了幾條縫,由裡向外不斷滲水。看來,這些動物是舔吃了這水才躺倒的。可這究竟是什麼水呢,杜康湊過去一聞,只覺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他不禁嚐了幾口這濃香水,頓覺神清氣爽。後來,杜康把濃香水帶回家,請大家品嚐,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說好味道。就這樣,酒在民間逐漸普及開來,杜康也被人們尊稱為“酒神”。
2、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
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字子長,司馬談之子,[1]左馮詡夏陽(夏陽即今陝西韓城,另說今山西河津)人,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太史公”。
他家學淵博,三十八歲時,正式做太史令。後因為李陵辯護遭受腐刑。他忍受著身體和心靈的巨大折磨,為完成他父親的遺願撰寫《史記》,並於公元前91年完成全書。
4、張仲景(原名張機,約公元150年至154年-約公元215至219年),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尊稱為醫聖,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
張仲景因崇敬扁鵲而對醫學心生嚮往,曾師從張伯祖。他厭惡官場,同情飽受疫病折磨的百姓。他為行醫遊歷各地,仔細研究傷寒病症,並博覽群書,經過幾十年的收集整理和鑽研,他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成為後世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5、關羽(別稱美髯公,?-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被後世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關羽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赤壁之戰後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219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被潘璋部擒獲,被殺於臨沮。蜀漢後主劉禪追諡其為“壯繆侯”。
6、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被譽為“書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王羲之曾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等職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廣採眾長,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7、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又稱吳道元,字道子,後改名為道玄,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
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透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8、張旭(約685年-約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
他擅長草書,喜歡飲酒,被譽為“草聖”,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年長後入仕,先後任左率府長史、金吾長史,因而被世人稱為“張長史”,約在乾元二年(約759年)逝世,享年約七十五歲。
9、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後人稱他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10、陸羽(別名:陸疾,733年-804年),字鴻漸、季疵,號競陵子、桑苧翁、東崗子,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有“茶山御史”之稱。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對茶葉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760年,他從棲霞山麓到苕溪(今浙江吳興)[2],隱居山間,耗時著成《茶經》,使茶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對世界茶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各位對此怎麼看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