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菸草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實,早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菸草就被一些商人從呂宋(今菲律賓)引植到福建、廣東,然後傳播到太湖流域和長江流域,並在全國流行開來。
而菸草傳入中國後,很快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到了崇禎末期,甚至達到了“遍處栽種,雖三尺童子,莫不食煙”的地步。
16世紀末,菸草也從呂宋傳入日本,日本稱之為“南草”,後來又從日本傳到朝鮮。
1637年,朝鮮曾以“南草”三百斤作為禮物,贈送給當時在滿清都城盛京做人質的朝鮮昭顯世子。“南草”便逐漸在東北地區傳播開來。
東北一帶天氣苦寒,人們發現“食煙”竟然可以抵禦寒冷,於是不少人染上了抽菸的惡習,滿清八旗貴族中抽菸之風更甚。清軍入關之後,這種習俗仍然存在。
康熙強制自己戒菸
所謂耳濡目染,康熙皇帝從小就養成了抽菸的習慣,煙癮還挺大,他曾在《庭訓格言》中說自己:“幼時在養母家,頗善於吃煙”。
但是康熙發現抽菸非常不健康,而且還容易引發火災。有一次他在批閱奏摺時,菸灰掉在奏摺上,差點釀成一場火災。
於是康熙皇帝決定讓所有人禁止抽菸。但是所謂上行下效,如果只讓別人戒菸,自己卻依然抽菸,怎麼能有說服力呢?
康熙深知:“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從”,於是決定從自身做起,戒菸。
很多菸民都知道,戒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當時的太監和大臣們都建議康熙皇帝用減少抽菸次數的方式,來循序漸進地戒菸,或者改吃瓜子、堅果等食物來轉移想吸菸的注意力。
但康熙皇帝卻什麼輔助措施也沒用,靠著自己的堅韌毅力,硬是乾淨利落地戒掉了抽菸。
幫助大臣戒菸
康熙自成功戒掉抽菸之後,便開始十分討厭抽菸的人,他曾傳旨說:“朕生平不好酒,最可惡的是用煙。每見諸臣私自在巡撫帳房中吃煙,真可厭惡。不惟朕不用,列聖俱不用也。故朕厭惡吃煙者”。
《清稗類鈔》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康熙的重臣禮部尚書陳元龍和吏部尚書史貽直二人嗜煙如命。有一次康熙南巡,二人隨王伴駕,一路上菸袋不離手,康熙看著二人終日“噴雲吐霧”的樣子很是討厭,決定教育一下二人。
聖駕駐在德州時,康熙特意賞賜給二人各一支水晶做的煙桿,並讓二人當眾試用。二人還以為是皇上體恤恩賞,立刻就抽了起來。
不料這水晶煙桿是中看不中用,抽菸的時候火星順著煙桿直往上冒,把二人的鬍子都燎著了,嘴唇上也起了泡。
但因為是御賜之物,又不敢不用。二人是既尷尬又苦不堪言,從此不得不戒了煙。
有效防止紫禁城火災
紫禁城內有宮室九千多間,且多為木質結構,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引發火災,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據統計:紫禁城從明朝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四百多年裡,有記載的重大火災就有四五十次之多。紫禁城中最主要的建築三大殿,在建成第二年就被一場大火燒燬,起火原因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可以說紫禁城的每一次失火,都是災難性的。萬曆二十五年時紫禁城的一場大火,重建工程到天啟七年才完成。
但就因為康熙自己身體力行,率先戒菸,並提倡全國禁菸的舉措,創造了明清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紫禁城中卻失火次數最少的記錄。
而且也是由於他的倡導,整個清朝時紫禁城失火的次數也比明朝少的多。
防火工作重中之重
2019年4月巴黎聖母院的一場大火燒燬了教堂塔樓的尖頂,整座建築也嚴重受損。這座中世紀的建築文物歷經數百年滄桑,卻遭此劫難,讓世人為之痛心。
2018年9月,巴西國家博物館的一場大火,2000萬件文物付之一炬,損失及其慘重。
現在故宮的消防措施已經相當完善。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曾說:故宮已經實現了全面禁菸,那些菸民們實在忍不住煙癮,為了抽上一口都得千辛萬苦地跑到故宮外面馬路上去。
而也正是這種強烈地防火意識讓故宮得以更好的保護和存續。讓我們及後人能夠欣賞到更加壯美的紫禁城。
康熙地下有知,也會心有所慰吧。
將鼻菸壺發展成工藝品
康熙皇帝提倡戒菸以後,很快發現了另外一種可以替代抽菸的好方式,鼻菸。
《熙朝定案》記載:康熙二十三年聖駕南巡時,汪儒望、畢嘉等人進獻物品中有西蠟,康熙非常喜歡。西蠟即鼻菸瓶。
鼻菸,以香味較好的菸葉,曬乾後碾磨成粉末,和入必要的名貴藥材,然後封貯在陶缸內埋入地下,陳化一年以上,即可應用。用時不需要點燃,用手指粘上煙末送到鼻孔,輕輕吸入。
據稱鼻菸有股芬芳之氣,聞之可以醒腦提神,驅穢避疫,還可以驅寒氣、治頭痛、開鼻塞、明目、活血等。《紅樓夢》就有類似記載,第五十二回:“ 寶玉使命麝月,取鼻菸來,給他聞些,痛打幾個嚏噴,就通快了。”
因此鼻菸很快在清廷皇族內盛行開來,甚至將其作為賞賜之物進行贈送。雍正年間,使用鼻菸之風更甚,進貢者以之為貴,賞賜者以之為恩。
鼻菸剛開始傳入時,用來盛放鼻菸的盒子或者瓶子都不是專門製作的,大多是用家裡閒置的瓷質藥瓶來盛放。
而隨著鼻菸的盛行,當時的手藝人對原始的鼻菸盒或者鼻菸瓶進行了改良。
康熙年間,有學者王士禎在《香祖筆記》中說:“近京師又有製為鼻菸者,雲可明目,尤有闢疫之功。以玻璃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亦具紅、紫、黃、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
康熙皇帝還下令將西方的琺琅彩用在鼻菸壺製作上,於是產生了銅胎畫琺琅鼻菸壺。
造型為扁壺式,底部墨書“康熙御製”楷書款,或在花瓣形底足內書“康熙御製”硃紅楷書款。
圖案多為各種花卉,樸素淡雅,清新飄逸。
除此之外康熙時還有瓷質鼻菸壺,尤以青花瓷鼻菸壺最珍貴。多為圓柱直筒式,其圖案與技法和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上的裝飾風格相一致。但數量極少。
雍正時出現了玻璃畫琺琅鼻菸壺,且壺型和大小也不再像康熙朝那樣基本一致,而是推陳出新,出現了圓形、四方形和扁圓形的鼻菸壺。
乾隆時又出現了玉質鼻菸壺,雍容華麗,色彩濃豔,符合乾隆皇帝“農家樂式的審美風格”。且造型上又有了新花樣,出現了葫蘆形、荷包形和花瓣形的鼻菸壺。
小小的鼻菸壺愣是被中國人做成了手工藝品,當時上至貴族下至市井文人,都以互贈鼻菸壺為風雅之舉。
據記載,康熙五十九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派遣使節帶著一大批珍貴禮物來中國朝拜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回贈的禮品就是每人一件由皇家御製的鼻菸壺。
到了嘉慶時期,中國的鼻菸壺作為國與國交流的最珍貴禮品又流傳到海外,名聞遐邇。
不僅如此,一些歐洲商人、羅馬教皇及各國的使節和傳教士、官員們也紛紛將中國的鼻菸壺帶到海外,成為外國人最喜歡的工藝品之一。
如今人們使用鼻菸的習慣已經絕跡,但鼻菸壺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卻永遠流傳下來,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明代張介賓所著《景嶽全書》、朝鮮《李朝仁宗實錄》、《清稗類鈔》、《淡墨錄》、《煕朝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