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園,貴州省貴陽市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出生於貴州省貴築縣(今貴陽市)。北京大學首倡者、戊戌變法領袖、中國近代教育之父。
我作為李端棻的家鄉一員,為李端棻這樣一個優秀的貴陽人感到很驕傲,近年來關於李端棻的研究文章逐漸增多,大多學者對目前普遍認知的對李端棻在戊戌變法的作用以及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的功績都給與了充分的肯定:大多數認為“戊戌變法領袖”和“中國近代教育之父”是準確和中肯的,但是,也有少數學者對以上兩個評價是持否定的態度的,雙方都有自己的證據和史料,今天讓我們在歷史的海洋中再次探索一下李端棻其人。
一、關於戊戌變法領袖的評價是否準確?
目前正方學者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反方學者覺得這個評價過於高抬了李端棻在戊戌變法過程中的作用,其中大多數持反對態度的學者唯一的證據就是:如果李端棻真是領袖人物,不可能不被殺頭,而僅僅只是被流放新疆,從這一點來反正李端棻在戊戌變法中絕對不可能是領袖人物,誠然,這個理由看似合理,畢竟戊戌六君子被殺頭,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如果你李端棻是領袖那還可能不被殺頭嗎?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理由過於牽強,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清朝的刑法,除了殺頭,第二等的刑法就是流放邊疆了,從這一點來窺視,李端棻受到的刑法並不低,而且他當時是禮部尚書高居一品,又是個老同志,殺頭對朝廷也是不光彩的事情,況且,有學者考證,慈禧太后在流放前就下密旨路途中是要戕害李端棻的,只是由於當時社會人心思變,對維新派代表人物並不認為是罪犯,相反到還相當敬佩,所以慈禧太后最後的目的並沒有達到。故,僅僅把李端棻沒有被殺頭就認為他並不是戊戌變法中的領袖我個人認為理由不充分,甚至很蒼白。
好了,那有人問了,你認為李端棻是領袖的證據或者史料充分嗎?我的回答是:充分,而且李端棻在戊戌變法中不僅僅只是領袖那麼簡單,他是領袖中的領袖,幕後總操盤手。前臺上的領袖人物無疑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少壯派的維新人物,但是實際上把這些人彙集起來就是李端棻,當時就是李端棻舉薦給光緒皇帝的,就因為李端棻的推薦,光緒皇帝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就非常信任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並委以重任,如果不是李端棻在其中的重要推手作用,戊戌變法都不可能出現在中國歷史長河之中,因為舉薦之前康有為根本沒有直接給皇帝上奏章的機會,後來光緒看到變法必須由年輕人才擔當,才特許康有為有直接上奏的權利,但是這一些的運作後面一定少不了李端棻的斡旋。
下面我們來看一份重要史料,就是當年在變法政令下達之前,光緒的一份諭旨:
這張圖片是貴陽端棻文苑提供的照片,這份聖旨已經由端棻文苑復原並展出
從光緒的這份諭旨解讀兩個問題:
第一:“變法維新條”是由李端棻上奏光緒的,但是不排除是皇帝反向安排,李端棻只是走程式的一個棋子,“變法維新條”也即是戊戌變法要改革的國體政體等重要綱領性檔案,但是,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如果光緒皇帝真的是反向安排為了走流程讓李端棻上奏,並不是李端棻的本意,那麼,叫一個當時僅僅擔任刑部左侍郎的二品官來操作這個重要的國運事件,是不是顯得不太適合呢?如果選人應該選首席軍機大臣才是適合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個事情由李端棻上奏是肯定出於李端棻本意,當然,事先肯定和其妹夫梁啟超以及好友康有為商議過的。
第二:光緒下諭旨直接是下給軍機大臣的,並要求匯同奕劻(應該時任首席軍機大臣)和孫家鼎(光緒的老師之一)和軍機處一同複議李端棻奏摺的可行性,並把商量意見趕緊上報皇帝,因為李端棻奏章中明確寫明“變法維新條陳當務之急”,說明這是一個急件。
以上兩點很關鍵的反映出李端棻在整個戊戌變法中起到的總操盤手的作用,這個就是鐵定證據,無法否認的事實。
二、中國近代教育之父是否準確?
我個人覺得這個評價也是沒有多大的謬誤,但是用詞上尚有可以商榷之處,我覺得應該定義為“近現代教育體制奠基人”這樣比較合乎歷史和現狀:
首先:如果稱為“之父”那麼所有的功勞就都是李端棻一人的,因為父親不可能有很多,但是奠基人可以有很多個人,甚至前赴後繼的奠基人都是存在的,歷史的真實情況也是這樣。
其次:從目前史料中發現的李端棻當年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奏摺《請推廣學校折》來看(這份奏章的原件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這是一份里程碑式的頂層設計教育制度改革的革命性檔案,也是中國近現代教育模式的起源和根本。但是這裡面還是存在一個問題,這樣的奏章是由當時擔任刑部左侍郎的李端棻上奏,奏摺的內容遠超過普通常規奏摺的4-5倍之多,從各個方便規劃了中國未來教育體制的架構和遠景,一個刑部侍郎不去想辦法破大案,而是操心國家的人才,操心國家的未來看不到前途,這也凸顯出當時社會的畸形的一面,戊戌變法的失敗直接導致了近代中國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時期,這個和中國當時不合適的教育制度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三:戊戌變法失敗後,變法的唯一成果保留下來就是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第一個奏報建立京師大學堂的就是李端棻,但是實際運作這個專案的是孫家鼎,所以說,要定位李端棻為近代教育之父,把所有功勞都歸集於他一個人,這本身就不明智也不科學。
三:李端棻,一個功績和名氣嚴重不相符的貴陽人
雖然說戊戌變法的失敗造成了李端棻消逝在政治的舞臺當中,但是戊戌變法的實施者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後世名望遠遠大於李端棻,這個也不奇怪,因為李端棻當年是躲在幕後來運作這個大事件的,近年來我看到一些學者把李端棻稱為“國運舵手”個人覺得也不為過。就李端棻目前的名望來說,和他的政治功績是遠遠不成正比的,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複雜,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戊戌變法在很短時間就宣告失敗,李端棻剛剛才擔任禮部尚書沒幾天就下課被慈禧太后發配新疆,罪名也只是一個“保舉匪人”,這裡面也不能排除有李端棻和慈禧太后的博弈過程,畢竟李端棻擔任刑部侍郎出生,對清朝的刑律那是門清的。
關鍵問題是,清朝稿中都沒有李端棻傳,一般王爺,親王,一品大員都會有其人傳記,李端棻卻是沒有的(很可能是擔任禮部尚書時間太短,當年又是罪臣等問題有關係),後世的史學家只能中零散的史料中去解讀李端棻其人,造成一定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