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講述的第53位真人故事
口述 | 劉佑策
編輯 | 泉湧文思
我叫劉佑策,山東人,17歲起開始獨自闖蕩,幹得都是又髒又累的體力活,卻偏偏有一顆充滿柔情與詩意的心,硬是把本應粗糙的生活,過成了採菊東籬下的愜意人生。
01
漂泊的童年,在心底種下了拼搏的種子
我的家鄉是山東章丘博平村,那是個有著1500年曆史的千年古村。
但我和這個村莊的緣分卻只有4年。由於村落地勢較低,在我剛出生那幾年,村莊的田地連年遭到洪水的衝擊,等到我4歲時,我家的田地已經幾近顆粒無收。
父母看著我和3個同樣吃不飽飯的兄弟姐妹那瘦小的身體和空洞的眼神,終於做出了離開家鄉,另謀出路的決定。從此,我成了一個背井離鄉的人,一生都再未回到老家生活。
幼年的我,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搬家,從未想過那是我漂泊的起點。從那以後,我開始一次次離開自己熟悉的城市。
我們離開家鄉後的第一個落腳點是青島,當時在我們心中,那是小山村走出的我們無法想象的大城市。在經歷了短暫的迷茫後,我的父親決定把身上帶的錢都投入到一個小生意中。正是靠著這個小生意,不屬於這個城市的我們在這裡租了一個房子,算是有了自己的家。
正當我重拾童年的快樂,和朋友們打鬧著,以為平常的日子回來了,我母親突如其來的一場病卻讓我那搖搖欲墜的家,再次蒙上了陰影。說起母親的病,其實也不是什麼大病,只是瘧疾。不過,可能由於她一向操勞,營養也跟不上,症狀比較嚴重。
生病的母親持續高燒,穿著棉衣蓋著棉被,還是冷得嘴唇發抖、身體打顫。幾天下來,不僅高燒不見消退,人也開始間歇性地抽搐起來。這一切,都讓對醫療知識一竅不通的我們心驚膽戰。
經過這次折騰,我們感受到了舉目無親的窘迫,再次選擇了離開。父親把日漸起色的生意轉讓給別人,帶著一家老小回到了母親的老家吳家莊。他用做生意賺得的一點積蓄買了一處院落,和舅舅家毗鄰而居,結束了我漂泊的童年。
但這段漂泊的日子卻在我的心底種下了一個種子,我決心克服一切困難給自己和以後的家人一份安穩的生活。
02
孤身拼搏,為人生打下安穩根基
在終於安穩下來的生活裡,我度過了自己的童年,轉眼就已經是17歲的大小夥子了。在我們那裡,到了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可以獨擋一面了。我的父親也開始鼓勵我出去拼搏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話雖這麼說,第一次孤身離家的我還是有些緊張,我選擇去濟南投奔在那裡的親戚。那時,濟南還真有不少親戚,在錢莊工作的大舅、在醬菜店做經理的二舅和曾經有著豐厚家底的大姑都在那裡,而他們的家就成了我的流動食堂。
初到濟南的我,先是在二舅工作的醬菜店工作,後又在他介紹的織布廠做廚子。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學會了一個人面對複雜的社會關係,還學會了一個廚子該會的所有技能,什麼蒸饅頭、炒菜都不在話下。
本來以為我就會這樣以一個小工的身份在廠子裡慢慢地熬。沒想到,19歲那年,我卻意外地撞上了一個進入郵政局的機會。
我所在的工廠由於公司合營的政策開始了改革,我們這些打工人,忽然變成了由政府管理的人。就是在這次改革中,我被分配到濟寧微山縣郵電局,成了一名線路巡修員,一個領公家工資的人。
線路巡修是個非常辛苦也非常有意義的活兒。在那個網路還不那麼發達的年代,人和人之間的溝通還依賴於電話線路,正是我們巡修的一根根電線綿延幾千裡,將家與家、人與人連線在一起。
為了保證線路暢通,早出晚歸、風餐露宿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不管是颳風還是飄雪,都不能阻擋我們爬上高高的電線杆排查和處理線路故障。
雖然這份工作十分辛苦,但卻背靠大樹好乘涼,每個月穩定地拿著公家給的錢,我第一次感覺到了安全感。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安穩,我開始有心情研究自己的愛好。
我的愛好是發明創造,不算高雅但非常實用。我研究出來的產品給單位節約了很多資金,不僅讓我備受關注,獲得了學習和提拔為技術員的機會,也為我打開了愛情的門。
03
24歲收穫愛情,內心多了一抹柔情
也許因為我在工作上成績突出,成了身邊人眼中的優秀者,為我說親的人開始絡繹不絕。在一場場相親中,我也遇見過談得來的女人,但總是覺得哪裡差了點什麼。最後,還是遠在老家的母親瞭解我的喜好,為我介紹了一個讓我一見傾心的姑娘。
初識愛情的我,可能不懂什麼情趣,在心動之餘還把這個姑娘的條件理性地分析了一遍,才下了結婚的決心。就這樣,漂泊7年後,我有了自己的媳婦和自己的家,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兒。
我們的婚姻裡沒有太多驚天動地的事兒,在四平八穩的日子裡,我成了兩個孩子的父親。此時的我,不管是愛情、婚姻還是事業都在穩步發展,過了幾年順風順水的平淡日子,除了和媳婦孩子分居兩地,可以說沒有什麼煩心事。
可能人生總是要在磕磕絆絆中推進吧,這種平靜的日子沒有一直延續下去,而被我媳婦的一次暈倒所打斷。
結婚之後,雖然我和媳婦感情很好,但是由於工作原因,我們卻一直分居兩地。
媳婦一個人在家不僅要照顧兩個孩子和家中的老人,還要每天下地去幹家裡的農活。一家人的重擔本來應該壓在我這個男人身上,卻陰差陽錯地壓在了我媳婦的身上。
在持續的操勞中,她的身體越來越差,人也越來越瘦,終於在一次外出時,暈倒在路邊。
雖然同村的人很快就幫忙扶起了我媳婦,還將她送往醫院,但我卻開始擔心她的健康,再也不能放心讓她一個人在家支撐起一切。經過商量,我媳婦帶著小女兒來到我工作的濟寧看病,我們就這樣以這種不太喜慶的方式結束了分居的生活。
媳婦來到我的身邊,我更加感受到了自己對她的責任。為了讓她不用帶著兩三歲的女兒每天在醫院和家之間奔波,我決心從頭開始自己學習針灸,為她治療。
學習針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雖然我透過自學學會了線路維修,還有了搞些小發明創造的能力,但是對於醫療我真的是一竅不通。更何況,針灸不像別的一根根幾寸長的針要在我的手裡扎到媳婦的身體上,穴位、深淺每一樣都容不得半點錯。
身邊的所有人都不相信,我這個沒有文化的粗漢子,能在一點基礎都沒有的情況下學會針灸這麼難的事兒。可能是憑藉著一股倔強勁,也可能是憑藉我對媳婦的愛,反正我每天有空就背穴位,有機會就拿針灸針對著自己的身體練習。
慢慢地,針灸的手法還真的被我學會了。
第一次給媳婦針灸的時候,雖然我已經練過很多次,心裡有了一定的把握,但還是緊張得額頭冒出了豆大的汗珠,遲遲不敢下針。最終還是媳婦對我的信任鼓勵了我,讓我完成了對她的第一次針灸。
(我和愛人在章丘朱家峪遊玩)
讓人驚喜的是,隨著我的針灸,我媳婦頭暈的毛病真的慢慢消失了。吃到針灸甜頭的我們,開始越來越信任這種治療方式,只要我媳婦覺得不舒服,我就會在下班後為她針灸。
就這樣,我一邊在工作日忙碌地在巡修線路上奔波,一邊在週末和家人團聚,不時地帶家人去看看電影或者遊玩一下,我們的生活再次迴歸到平靜。
不過,可能媳婦身體裡還是有陳疾吧,這樣平穩地過了一陣後,她再次暈倒在路上。她的暈倒讓我手忙腳亂,連孩子都顧不上了。這次之後,我們的領導就和我商量把我調回了濟南。我和媳婦孩子一起回到了家人身邊生活。
04
揹負責任,開荒種地只為養活全家
按說回到濟南的日子應該是輕鬆幸福的,畢竟我既有穩定收入又有家人在側。回到濟南,單位不僅支援我把家人都接到了身邊,還為我媳婦在幼兒園安排了工作,我確實感覺到了幸福。只不過,和幸福同時到來的還有生活的壓力。
可能大家覺得,我們一家團聚了,夫妻二人又都有工作,應該沒有太大生活的壓力。可是,在那個年代裡,能不能吃飽飯不只是看有沒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沒有足夠的糧票。而這正是我們缺少的。
雖然我的家人來了濟南,但他們的戶口還都在老家,我們在濟南能吃上的只有我一個人的口糧。如果不夠就要花高價去買,而這個高價是我們兩人微薄的工資無法承擔的。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一家人衣食無憂,我又做了一個讓大家驚訝的決定。我決定自己開荒種地,為家人裹腹。
說幹就幹,我這個大家眼中的工程師,車間事務的管理者,在一片驚訝聲中,擼起胳膊,兼職做起了農民。我開墾出一大片荒蕪地,準備種上小麥、蘿蔔、白菜等家庭常備的菜。
就在一切都準備就緒的時候,我卻忽然發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沒有適合灌溉農作物的水源。這個問題非同小可,如果無法解決,一切計劃都將化為泡影。
我再次拿出鑽研的精神,開始學習打水井。經過學習,我還真的掌握了打井的方法。在購買井架、滑輪等必需品後,我開始了鑽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清澈的地下水從井口噴湧而出,我的菜地和麥田也因此煥發了生機,我和家人也沒有了後顧之憂,過上了安穩踏實的生活。
05
生活安穩,我過上了採菊東籬下的詩意生活
一直以來,我似乎都在為了生活而努力,終於在最後克服了一個個障礙,讓小時候心底那顆要給家人安穩的種子發了芽,帶家人收穫了幸福安穩的生活。
看著一家老小吃穿不愁,我那根緊繃的神經終於鬆弛了下來,開始悠哉地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工作之餘,我養雞、養兔子,種蘑菇、栽花,竟然把院子搞得有聲有色,就像一個小型的公園。兔子每天自在地在院子裡蹦躂,雞也時不時地叫上幾聲。我的家裡因為有了它們,充滿了生機,我的院子也因為種滿了各色芍藥而增加了景緻。
我從沒想到,一生勞累的我,有一天竟然過上了和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的愜意生活。
不過這種愜意沒有持續下去,隨著工廠發展,我們的宿舍成了城裡的樓房,這些兔呀雞呀,滿園的芍藥呀,都只能割愛送給了別人。我也帶著一家老小移居城裡,在城市中紮下了根。
雖然,我沒有了採菊東籬下的條件,不過我心裡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卻從未停下步伐。我開始在城市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活動。很快,我對書法和長跑,這一靜一動的專案產生了興趣。
在寫書法上,也許我寫得永遠也比不上那些大家和很多專業的書法家,但是書法讓我獲得了平靜的心態,讓我的生活變得充實。
每當我把自認為不錯的作品裱起來掛在家裡,我都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而長跑不僅強勁了我的體魄,還讓我結識了一群積極向上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參加馬拉松比賽等活動。
回顧這一生,我從孤身闖蕩的少年到安享晚年的老人,從沒受過多少教育的普通工人到愛好廣泛的健碩市民。
雖然人生沒有太多精緻的東西,但我還是覺得把日子過成了詩。這詩意不止來自採菊東籬下的悠然,更來自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目前我們已經記錄了53位真人故事,很多故事都非常具有感染力,感動讀者的同時,也感動了被採訪人。如果你有故事,請私信@真實人物採訪,隨時歡迎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