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氣逐漸轉涼,今天在公園散步的時候,看到銀杏樹下有大爺大媽拎著口袋在撿銀杏果--白果,我湊過去一看樹底下還挺多的,說拿回家炒著吃,味道不錯,還對咳嗽有用,我臨走的時候大爺還囑咐我,“東西是好東西,但別多吃,要不會出人命!”
大爺說得有道理,白果,自古就是藥食俱佳,並且幾百年前我們老祖宗就認識到白果有毒。現在我們周邊的綠化越來越好,銀杏樹越來越多,有的地方都成了行道木,到了深秋撿拾白果的人挺多的,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白果有什麼作用以及怎麼避免中毒,大家如果覺得不錯,就麻煩關注並轉發哈。
銀杏樹,是我國特有的裸子植物,也是生物進化史上的孑遺植物。一年種樹,二十年成樹,四十年才大量結果,因此有“公種樹而孫得果”的說法,因此銀杏樹又稱為“公孫樹”。又因銀杏葉形如鴨掌,俗稱“鴨腳”。有資料說,世界最大的公孫樹在貴州福泉,樹齡5000多年,要十個人才能合抱。我找了兩張銀杏樹圖片,讓大家有個直觀的感受。銀杏樹全國均有,種子9-10月成熟,將成熟的種子採收後,除去肉質外皮,洗淨,曬乾,即得白果。因外形似小杏,表面乳白色,故得名“白果”。
白果,始載於元代《日用本草》。明代《本草蒙筌》記載:“(一名銀杏,俗呼鴨腳。)在處俱產,樹大而高。二更開花,三更結實。秋熟擊落,殼白肉青。生食戟人喉,炒食味甘苦。少食堪點茶饜酒,多食則動風作痰。食滿一千,令人少死。陰毒之果,不可不防。古方取其所能,僅治白濁獲效。小兒勿食,極易發驚。”
明代《本草綱目》對白果作了非常全面的記載。植物描述:“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銀杏生江南,以宣城者為勝。樹高二、三丈。葉薄縱理,儼如鴨掌形,有刻缺,面綠背淡。二月開花成簇,青白色,二更開花,隨即卸落,人罕見之。一枝結子百十,狀如楝子,經霜乃熟爛。去肉取核為果,其核兩頭尖,三稜為雄,二稜為雌……”;功效方面對生用、熟用分別記載:“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安全性方面認為:“熟食,小苦微甘,性溫有小毒……然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臚脹昏頓。故《物類相感志》言:銀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壽書》言:白果食滿千個者死。又云:昔有飢者,同以白果代飯食飽,次日皆死也。”
《藥典》記載,白果味甘、苦、澀,性平,有毒,有斂肺定喘,止帶縮尿作用,用於痰多喘咳,帶下白濁,遺尿尿頻。
我個人用白果主要是兩方面:用定喘湯《攝生眾妙方》治療哮喘,其中經典配伍就是麻黃+白果(三七枚,去殼切碎,炒),對於外感風寒、內有痰熱的哮喘急性發作治療效果非常好;用麻黃+白果治療小兒遺尿,主要用於孩子睡眠深沉,叫醒困難,夜尿不知的情況。
古代少數本草,如《滇南本草》、《本草再新》認為白果無毒,而大部分本草認識到了白果的毒性,並記載了中毒的情況“中其毒者,昏暈如醉……食或太多,甚至不救”《隨息居食譜》
清代《四科簡效方》描述為:“驟然一聲,即暈去者是也。”,並記載瞭解救方法:“白果殼煎服。白鯗頭煎湯頻灌。滾水磨木香,入麝香少許灌。”
剛剛在“中國知網”上,以“白果中毒”為主題詞搜到3498篇文獻,可見“白果中毒”在現代醫學上認識也是比較清楚的。
藥理研究證實銀杏為有毒之品,其毒性成分為銀杏毒及白果中性素(白果酸、白果醇及白果酚等)。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煩躁不安,驚厥,精神委頓,呼吸困難,發紺,昏迷,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嚴重者可因呼吸中樞麻痺而死。以驚厥和噁心嘔吐為主要症狀。臨床上曾有服用銀杏7粒(小兒)及大量食用導致死亡的報道,並有一系列文章報道了白果中毒的臨床特點、搶救方法等。
銀杏為有毒之物,生食毒性尤大,而以綠色胚芽最毒,如果用量過大,易致中毒。白果的毒性成分能溶於水,加熱可被破壞,故本品熟用毒性小。若作為食品,應去種皮、胚芽,浸泡半天以上,煮熟透後才可食用。正常用量為5-10g,最大一般不超15g。
另外,白果外種皮中含有引起皮炎的銀杏酸,可引起接觸性皮炎,因此自己加工白果去外皮取種仁時,要注意佩戴手套!
白果不僅能入藥治病,還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成為備受推崇的美味佳餚,是中國著名乾果之一,早在宋代就列為皇家貢品了。現在又到了白果成熟的季節,自己撿拾、加工白果的大爺大媽還挺多,因進食白果中毒的事也偶有發生。為了大家安全食用白果,避免中毒,給大家幾條建議,如果覺得有用,記得關注並轉發。
1.白果,一定不能生食。
2.適當加工減低毒性:先將白果敲開,去硬殼後放入開水中綽一下,去掉外面的皮,得到白果的果仁,將果仁中間的心(綠色胚芽)去掉,再煮半小時,撈出來加清水浸泡兩天以上,這樣毒性就大大降低了,後面炒著做乾果或者加入豬、羊、牛肉等食物中燒菜吃。
3.不能多吃,一次食用10g左右。
4.孩子不要吃白果:引起中毒及中毒的輕重與年齡大小、體質強弱有密切關係,年齡越小中毒的可能性越大。
5.如果食用後出現噁心等不適,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