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體是一個精密的組織,當身體將要產生疾病時會透過各種各樣的形式顯露出來。從古至今,有很多醫家從細微角度入手,如透過舌診、手診、耳診等等,透過觀察身體渺小的變化,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積極採取措施干預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起到了治未病的作用。本文是作者教給大家如何識別中風先兆。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類似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出來學習一下。
被人們忽略的中風病人前期預兆
明代楊繼洲著的《針灸大成•治症總要》講到:“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侯也。”
“足脛”就是脛骨,人們稱作“迎面骨”,肝經在此經過,脛骨部位酸、重、麻等感覺預示著體內有肝風內動,肝陽上亢的情況,此時如果調理肝經就有可能避免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金針王樂亭》記述了北京已故著名針灸大師王樂亭關於中風前兆的經驗:“如覺手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
這些都是長期經驗的積累、總結,實際意義重大,每一名醫生都有責任推而廣之。
《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我們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句話就來自於此。
現在我們做個試驗,看看心經的經脈是否暢通,請讀者朋友左手呈敬禮狀,在左上臂下方如果有鬆弛的肌肉,而且捏之有絮狀的感覺、疼痛難當,即使還沒有心慌氣短、胸悶憋痛症狀,但你的心臟已經開始供血不足了。
這塊懸垂肌肉是因為氣血不足,代謝產物長期堆積在此,而產生垃圾脂肪同時又進一步影響心經氣血的執行。(圖為心經易堵塞穴位)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句話真是太深刻了,口渴時再去掘井,要跟人動手時再去打造兵刃,的確是來不及的。
國家大亂後去平變,雖然復歸安定,也已元氣大傷,治病也當在疾病尚未發作之時著手。
我們現代人在繁重的工作之餘頻於應酬、醉生夢死的時候總是高估身體的能力,再喝二兩也沒事,再熬一宿沒問題,身體好著呢!
而一旦身體出現異常可能就到了有形的階段,要麼身長異物,要麼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這時才想起古人說得對呀,追悔莫及。
更有甚者,帶病工作、帶病應酬,這和一臺有故障的汽車上路行駛有什麼區別?早晚出事!
所以透過“審微恙”隨時瞭解身體狀況實在是有必要、很重要!“審微恙”是將探查身體隱患的能力交給我們自己,親自動手與身體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