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裡面的群裡,看到我三舅舅,已經57歲了,因為脂肪肝和血糖偏高,就在單位組織了一個踢毽子小組,大家利用午休的時間鍛鍊,半年過去了,最近體檢時,血糖正常了,脂肪肝也消失了。
我也有些脂肪肝,就萌發踢毽子的念頭,可是太鬱悶了,膝蓋不好,腿也彎不過去,好久不運動了,身體協調能力不足,根本無法完成踢毽子運動。
我呀,還不信這個邪了,咱水平不行,就多練練唄,人家踢半年學會了,咱一年學會總行了吧。
今天,我就從理論學起,瞭解一下踢毽子這項運動的悠久歷史[呲牙]
踢毽子,又叫“打雞”。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踢毽子是中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就踢毽子的規則來說,只要連續踢上空,不落地,就都算數。
踢毽子還有花樣技巧比賽,常以肩、背、胸、腹、頭與兩腳配合,做出各種姿勢,使毽子經久不落地,纏身繞腿、翻轉自如。
毽子製作簡便,只需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裡,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雞毛最好是雄雞的,又長又好看,也好踢些。
20世紀30年代後,踢毽運動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扶植髮展中國這一傳統運動專案。
1950年,北京市吸收街頭踢毽藝人參加雜技團,專設踢毽子節目,並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1956年,中國第一次正式的踢毽比賽在廣州舉行;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一起,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並被編入了小學體育教材加以推廣;1984年,國家體委正式把踢毽子列為全國比賽專案,並頒佈了《毽球競賽規則》,改稱踢毽為“毽球”;1987年中國毽球協會成立,此後每年都舉辦全國毽球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中學生毽球賽三大賽事;在1995年的全國民族運動會和1996年的全國農民運動會上,毽球也被列為比賽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