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某一天,駐紮在臺灣地區的美國大兵們像平時一樣列隊訓練,潘維廉也在其中——自從他被派駐到這裡後,很快就適應了這裡的生活。
他當然知道美國為什麼派他們來到這裡,但是他對海峽對岸的那塊大陸幾乎一無所知。可僅僅在這呆了一天之後,他的命運就被一張傳單給改變了。
大陸投放了一些傳單到臺灣地區,其中一張飄落在了潘維廉的面前。他十分好奇,想要拿起來看看,但是卻被旁人嚴厲地阻止了。
別人告訴他不能看,看了就是違規,要被關禁閉。但卻沒想到潘維廉的好奇心徹底被激起,他偷偷摸摸地藏了一張傳單在身上。
此時的潘維廉20歲,他對中國大陸冒出了巨大的好奇心。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份傳單竟然改變了他此後的人生道路。
來到中國
1956年,潘維廉出生於美國,他從小到大對於整個世界就有著極其旺盛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曾經研究過許許多多的國家,但是其中卻沒有中國。
20歲的時候他加入了美國空軍並被派駐中國臺灣地區,兩年後他退役回到了美國。
在臺灣地區看到那張傳單後,潘維廉心中對於中國有了不一樣的嚮往,他想著,一定要想辦法到大陸去看看。
25歲時,潘維廉認識了華裔女孩蘇珊·瑪麗,蘇珊的中文名字叫李淑琴,她是在臺灣地區出生並長大的。
兩人對中國文化都十分熱愛,有著共同的語言條件作為基礎,他們很快便墜入愛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兩人的婚後的生活十分幸福,李淑琴生下了兩個孩子,他們為孩子們分別取名為神農和馬太,這是兩個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有著特殊含義的名字。
當時潘維廉正經營著一家金融公司並且運轉地相當不錯,年收入可以高達70萬美元。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事業,潘威廉進入了美國瓦爾登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並於1988年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
在潘維廉的日常生活中,他一直都在學習和研究中國的文化歷史,中國對他始終有著莫大的吸引力,而且他還一直在努力地學習中文。
他一直在為自己的中國之行準備著,並且堅信總有一天他能夠前往中國,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機會很快來了,潘維廉從一個朋友那裡得知,自己可以前往廈門大學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
這讓他異常興奮,在與妻子商量過後,他便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一同來到了中國。
此時距離他第1次知道中國大陸,已經過去了12年。
這一路行來並不容易,前後50多個小時的旅程讓人感到非常疲憊,但是當潘維廉踏上中國大陸土地的那一刻,他依然異常興奮,因為他終於如願以償來到了中國大陸。
稍作安置後,潘維廉就立即出門購買了一輛三輪車,他的動手能力相當強,買來後就親自改良,然後他騎著車,讓妻子和孩子坐在後面,一家四口就這樣把廈門給逛了個遍。
現在的廈門已經是一個國際化大都會了,有許多外國人生活在那裡,但在當時,廈門的外國人並不多,很多路人都非常吃驚地看著潘維廉一家人。
那時候改革開放才沒多久,人們的思想意識還沒有徹底扭轉,有一些人甚至會投以異樣的眼光,但是潘維廉對此毫不在意。
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待人永遠熱情友好,廈門本地人很快記住了這一家老外。
他們會熱情地為他指路,還會用蹩腳的普通話給他介紹當地的閩南美食。
在與當地人交流的過程中,潘維廉學到了很多地道的中文詞彙,對於廈門這座城市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
其實在來到中國之前,潘維廉就一直在自學中文,所以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在廈門大學學習了4個月後,他就已經能夠用中文和當地人進行一般的溝通和交流了。
潘維廉作為拿到了管理學博士學位的專家,現在又學習了中文,在與人交流上沒有了問題,所以廈門大學向他發出一份特殊的邀請。
廈門大學的邀請
當時廈門大學設立了一個管理學院,那也是全國最早的管理學院,校方一心想要把MBA管理課程做好,於是就邀請了潘維廉來擔任授課老師。
潘維廉接受了這份真摯熱情的邀請,他希望能為這些可愛的人們做出些貢獻。不過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一留就留了三十多年。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剛剛起步,比起美國是有巨大差距的,但是中國人努力奮鬥、堅強不屈的品性,一直在打動和感染著潘維廉。
那個時候要考上大學非常不容易,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為了省下點錢,只能在吃穿用度上拼命節約。
潘維廉十分心疼這些學生,對於他們刻苦上進的精神也非常佩服,於是他常常邀請學生們到自己家中,有時候為他們包上一頓豬肉餃子,有時候做幾樣葷菜給他們打打牙祭。
學生們也牢牢地記住了潘維廉老師給他們的溫暖,在學業上更為努力,因此潘維廉的授課十分順利,學生們都很喜歡這個真誠、熱情的外籍教師。
潘維廉也熱愛著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發自內心地熱愛著廈門,熱愛著中國。
幾年後他覺得自己已經離不開這裡了,於是他做了一個令所有人感到吃驚的決定——他要將美國的公司賣掉,與妻子孩子一起定居中國。
潘維廉的家人對於他的這個決定十分不解,尤其是他的父親——潘維廉的父親十分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兒子會做出這樣不理智的決定。
潘維廉的父親曾經是一名美國軍人,在18年的從軍生涯中,有11年都被派駐在東南亞,那時候他的敵人是中國軍隊。
在他眼裡,中國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所以這位老人無法理解自己的兒子,為什麼要放棄公司,跑到中國去當一個教師。
這位固執的父親不願意聽兒子解釋,甚至一度拒絕與他溝通。
潘維廉告訴父親,中國並不像他想的那樣貧窮落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但是這些都無法說服固執的老人。
潘維廉對此也無可奈何,他只能慢慢地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父親對中國大陸的看法。
他開始不斷地給父親寫信,將自己身邊的日常瑣事和一些有趣的故事都化為文字,傳遞到父親和其他家人手中。
漸漸地,他信件中的內容越來越廣、越來越多,不只包括了自己的生活,還有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現在的狀態。
也就在此時,潘維廉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他要向中國政府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也就是申領中國綠卡。
留在中國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與國際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現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已經成為了國際化大都市,不管是中國人到外國還是外國人到中國來都是非常常見的事。
中國文化也吸引著許許多多的外國人,他們也會選擇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但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潘維廉第1次申請中國綠卡以失敗告終,但是他並不氣餒,決定繼續申請,直到1992年他先後4次申請綠卡,終於獲得了中國的永久居留權。
他是建國後福建省第1位拿到這個證件的外籍人士,這當然令他十分高興,欣喜之餘,潘維廉又開始了自己新的計劃。
想要更為深入地瞭解一個國家的文明和文化,僅僅是看書或者聽人說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親身的體會。
潘維廉很快買了一輛麵包車,精心改裝後,這輛麵包車變成了一輛可以住人的房車。潘維廉決定用這輛車帶著妻子和孩子周遊全國。
在中國文化中,潘維廉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是齊天大聖孫悟空。他出生在1956年,這一年正好是中國的猴年,按照中國的屬相習俗來看,潘維廉就是屬猴的。
他詼諧地把自己遊歷中國的這段經歷比喻為“孫悟空取西經”,不過略有不同的是,小說中的玄奘師徒是西行取經,而潘維廉則是自西方來到東方。
1994年,他的征途開始了。這些年來他的自駕路程超過了20萬公里,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少數民族自治區,他都曾一一到訪。
這樣的旅途大大開闊了潘維廉的眼界,也讓他們一家人對於中國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中國不但地域廣大,歷史源遠流長,而且不同的民族還有著不同的文化。
即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也有著迥異的風俗習慣。這些文化讓潘維廉非常著迷,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傳遞到西方,讓他們撇開昔日的成見,真真正正瞭解中國。
潘維廉漸漸意識到,想要向自己的家人乃至於更多人傳遞中國文化,光是寫一些日常信件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他開始蒐集整理許多歷史文獻,其內容囊括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然後把這些內容都提煉成精華,最後轉化為文字。
潘維廉也十分樂於與中國學生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他從一個西方人的角度,將自己多年來在中國生活的體驗和見聞都講給了學生們聽。
隨著時間的增長,不管是學生還是同事,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老潘”。潘維廉雖然沒有中國國籍,但是他依然如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深切地熱愛著這片土地。
老潘竭盡所能地幫助別人,在希望工程推出之後,潘維廉曾多次捐款——比如他家中的保姆來自山區,數十年來潘維廉一直資助著她。
潘維廉每個月的收入中都有一部分用於資助閩西失學兒童,直到現在也未曾間斷。
他身邊的人也都真心誠意地喜歡這個頭髮花白,和氣睿智的老人。
在學術教育方面,潘維廉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他剛剛被聘任為MBA教師時,也正是中國的管理學踏上啟程的時候。
那時的師資力量和教材都很短缺,相關教學經驗更是幾乎為零,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讓潘維廉打退堂鼓,他將自己的所學和國內的實際狀況結合在一起,從各方面切入進行授課。
他負責的課程很多,比其他老師的工作量都大,但是他依然樂呵呵地扛住了重責,他的教學為廈門乃至整個中國,輸送了不少專業的管理人才。
2018年,潘維廉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這本書中精選了47封潘維廉寫給家人的信件。
這些信件中講述了潘維廉在中國的生活和見聞,也講述了中國的現狀。潘維廉還將這本書寄給了總書記,總書記對此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除了這一本書外,潘維廉還出版了魅力系列叢書以及專業的管理學教材。
為了將福建和中國介紹給更多的人,潘維廉甚至專門建立了一個網站,同時也開設了自媒體賬號,名字就叫“不見外的老潘”。
潘維廉不遺餘力地推介中國文化,中國人民和政府都看在眼裡,2020年5月17日,他被評為了“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其實,潘維廉還有許許多多的榮譽,他生命中大半的時間都留在了中國,以後他還將繼續留下去。他見證了中國這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中國精神已經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新冠疫情突然爆發時,潘維廉以非常堅決的態度力挺中國,他堅信中國人民和政府絕對不會被疫情打倒。
他還在廈門大學拍攝影片,以親身經歷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告訴人們中國對疫情的有效處理。
事實證明,潘維廉的信任是非常正確的。
遺憾的是,在2021年2月10日,潘維廉的妻子蘇珊·瑪麗突發心臟病在廈門去世,享年62歲。
遇到這樣的巨大打擊,潘維廉擦乾淚水後又很快振作起來,因為他深知,自己接下來要更加努力地去熱愛中國和宣傳中國——因為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事業,他一定要取得更多的成績,來告慰自己的愛妻。
潘維廉永遠記得,曾經在接受採訪時,他曾明確地說過,中國是他和妻子的媒人。
時至今日,潘維廉依然保持著社交賬號的更新,向世界宣傳中國和福建,向人們講述屬於他和妻子的故事。
現在,潘維廉已經成為了廈門的一張名片,他來自美國,他愛著自己的國家,但也將同樣甚至更多的熱愛給了中國。
這樣的情分開始於一張傳單帶來的好奇,又因為國家文化的魅力而堅定,潘維廉住在中國,中國也歡迎潘維廉!
潘維廉並不像他的父親那樣,以先入為主的成見來限制自己的思維,他真正敞開了自己的心扉來認識和了解中國,這無疑是非常難得的。
雖然潘維廉不是中國人,但是他卻有著一顆真正的中國心,讓我們向他致以最真誠的敬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