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中長者-漢斯.馮.普萊森(1841 .11.26 - 1929.01.28)
漢斯·馮·普萊森是出生於1841年11月26日,成長於傳統的普魯士陸軍家庭的他年輕時便成為了第四禁衛擲彈兵團預備營的一位中尉,之後他以其令人讚歎的熱情和能力在普丹戰爭和普法戰爭中嶄露頭角,在德意志帝國統一後,充滿激情的馮·普萊森可以說是德皇陸軍中最為狂熱的好戰和反英分子,其堅定不移地支援新皇威廉二世奉行的“奪取德國陽光下的土地”的擴張戰略,威廉也對這位比自己年長的軍人回以信任和青睞,在大戰爆發前他已經是皇帝總部的負責人,這個72歲的長者是當時德皇陸軍中最為年邁的軍人,並同時擔任皇帝的的副官,這使得他作為威廉二世最親密的知己和老師為總參謀部和陸軍的軍官們所厭惡,魯登道夫直言“這個老頭就像一條哈巴狗。”(雖然魯大師在成為軍需總監前對威廉二世表現出的舔狗行徑絲毫不弱於普萊森)。他始終對皇帝忠心耿耿,哪怕在威廉退位後。戰後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梅克倫堡,並時不時去荷蘭找威廉喝茶聊天,1929年,這位老軍人以88歲的高齡離世。
二、老兵不死-利奧波德.馬克西米安親王(1846.02.09 - 1930.09.28)
利奧波德.馬克西米安是維特爾斯巴赫攝政王利奧波德之子,由於他的妻子是奧地利的奧古斯特公主,使他也因此成為奧地利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的女婿,之後他投身軍旅,作為一名炮兵軍官於1866年與普魯士人作戰,隨後他又於1870年與普魯士人合作,在色當作為巴伐利亞王室第一軍的一員打敗了法國人,在德國統一後他繼續留在軍隊中,並於1905年晉升為德意志帝國陸軍元帥,於1913年退休。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並沒有讓老利奧波德得以清閒,他在1915年初接手了第九集團軍,配合馬肯森攻佔了華沙將沙皇俄軍趕回了明斯克。隨後他接手了德奧東線混合集團軍群的指揮權,並挫敗了布魯西洛夫攻勢,此時他已經取代興登堡成為東線的最高指揮官,這個職位一直到戰爭結束。利奧波德的參謀長馬克斯.霍夫曼不吝言辭讚美他是一位“聰明絕頂卻不擅長政治的出色軍人”。大戰後的老利奧波德於1930年9月28日在慕尼黑與世長辭。
三、王室帥才-魯普雷希特王儲(1869.05.18 - 1955.08.02)
巴伐利亞王儲通常被認為是德皇陸軍中最有能力的集團軍群司令(實則並不),他是最後一位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之子,相較於很多含著金勺子躥升的同族,魯普雷希特靠實力在皇室軍官中獲得了同等級別的迅速提升(他在31歲時晉升為少將),在戰前他擔任巴伐利亞軍區負責人整整七年。
在1914年7-9月,魯普雷希特率領第六集團軍粉碎了法軍奪回阿爾薩斯-洛林兩省的計劃,隨後轉戰西線北部,和阿爾布雷希特一樣,他於1916年8月晉升元帥,出任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集團軍群司令同時接手了西線北部指揮權直到戰爭結束,和南部的阿爾布雷希特構成了西線德軍兩庭柱。戰後他將自己的府邸和新天鵝堡的所有權送給了自己的人民,為王室復興奔走呼籲。納粹上臺後,這位性情正直剛烈的王儲一直在不停地抨擊納粹,導致自己在1939年被迫逃亡,他的妻子和兒女甚至在1945年被捕入達豪集中營。二戰後,出於對這位王儲的敬意,艾森豪威爾親自派專機將魯普雷希特接回了慕尼黑,雖然他還是在呼籲復興王室但美國人也沒有為難他。1955年,魯普雷希特於洛伊茨特騰堡去世,巴伐利亞當局以其予以了對待君主般的國葬。
四、頑石-弗裡茨.馮.貝洛(1853.09.23 - 1918.11.23)
弗裡茨.卡爾.馮.貝洛出身於普魯士陸軍家庭,他的父親第36步兵旅旅長在1870年的馬斯尚爾戰役中犧牲,弗裡茨經常被誤認為是奧托.馮.貝洛的兄弟。他確實有兩個兄弟,恩斯特和尼古拉斯,但他與奧托的確沒有干係。
作為一名充滿活力,積極進取,能幹的軍官,弗裡茨在大戰爆發時已經是第十二軍的指揮官;這個軍在貝洛的指揮下在第二次馬祖裡湖戰役中表現極其突出,同時也為貝洛贏取了榮燿和升遷,他得以取代在馬恩河敗北的比洛元帥接手第二集團軍的指揮權,後來他又同時接管第一集團軍挫敗了道格拉斯.黑格的索姆河攻勢,並參與挫敗法軍1917年香檳攻勢。最後他作為第九集團軍的司令迎來了戰爭結束,但沒多久他便因長年的肺炎不治於魏瑪去世。
五、聰明的奧托-奧托.馮.貝洛(1857.01.18 - 1944.03.09)
奧托.馮.貝洛一直以來都被作為德皇陸軍最為優秀的野戰指揮官之一而廣受稱讚,他同時也是以57歲成為集團軍群指揮官的最年輕者。在大戰期間,他在四個不同的戰線取得驕人戰績,作為第八軍司令在第二次馬祖裡湖戰役,以及作為馬其頓叢集(1916-1917)的指揮官橫掃巴爾幹,之後又在卡波雷託(Caporetto)摧毀義大利第二集團軍。最後,他回到西線指揮第十七集團軍參與皇帝會戰,卻最終在巴黎門前鎩羽而歸。戰爭結束後協約國試圖將這個“臭名昭著”的德軍悍將作為戰犯審判,卻最終因缺乏證據而不了了之,戰後他於薩克森定居,於1944年3月9日去世。
六、波蘭總督-漢斯.馮.貝塞勒(27.04.1850 - 20.12.1921)
這位曾被視為施裡芬繼任者的傑出參謀並非出自傳統陸軍家庭,漢斯.馮.貝塞勒的父親是一位來自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的法學教授。貝塞勒於1868年進入普魯士軍隊,參加了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他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在1899年成為了施裡芬的工作室主任,在當時,總參謀部的上下官員都認為這位有為能幹的主任將成為施裡芬元帥的繼承者,不過,德軍統帥的桂冠最終落到了毛奇的頭上,貝塞勒對此沒有怨言,而是一聲不吭的繼續輔佐毛奇完善自己前主官的工作,直到1910年,貝塞勒以中將軍銜退休。
大戰再次擾亂了貝塞勒的生活,他被召回現役並擔任隸屬第一集團軍的第三預備軍軍長,貝塞勒並沒有和克魯克一起參加失敗的馬恩河戰役,而是一直在比利時作戰,並於10月10日攻克了安特衛普,他因此獲得了藍色馬克思戰功勳章。
在1915年春,貝塞勒率部開赴東線參與了攻佔波蘭的戰役,在1915年8月27日,他正式被任命為帝國駐波蘭地區軍事總督,直到戰爭結束。
1915年11月,貝塞勒重新開放了華沙大學和華沙理工學院,並允許這兩所學院使用自1869年就禁止使用的波蘭語教學,並組織了波蘭人民市政委員會,給予波蘭人自治權,並建造了許多工農業設施,在1916年公佈波蘭新法後,貝塞勒成為了帝國波蘭地區總議長,掌握著巨大的權利和豐富的資源。貝塞勒期望組織波蘭士兵為德皇陸軍作戰,並直言“一個獨立的波蘭對帝國有更大的幫助”,雖然這些方案後來都被害怕波蘭總督做大導致權利流失的魯登道夫否決了。
儘管這位德國總督為波蘭做出了這些努力,但我們還是不能說貝塞勒是一位“精波”分子,他的目的始終是希望透過重建波蘭來為德國做一道防火牆,。
1918年11月11日波蘭宣佈獨立後,華沙地區的德軍在解除武裝後退回德國,貝塞勒在戰後飽受德國保守黨和民族主義者的攻擊,這些人大都認為“他對波蘭人過於寬容,以至於德國被波蘭反咬一口。”貝塞勒自然沒有在意那些流言蜚語,他不再出現於公眾視野,而是平穩的於1921年在波茨坦去世。
七、阿布雷希特的悍將-馬克斯.馮.伯恩(1850 .08.16- 1921.02.18)
出生於布隆伯格的馬克斯.馮.伯恩一家的男丁都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給了陸軍,他的父親是後來的普魯士中將海因裡希.馮.伯恩(1820-1893),他的弟弟漢斯·馮·伯恩在一戰中成為了一名騎兵將領。而他的叔叔則是普魯士第六軍的指揮官。
1867年12月6日,伯恩在漢諾威作為志願者加入了普魯士第三禁衛擲彈兵團,在1870年至1871年的法國 - 普魯士戰爭期間,伯恩參加了聖普里瓦,梅斯和巴黎的戰鬥,並因其表現而被授予鐵十字勳章和梅克倫堡戰功十字勳章。
戰後的伯恩一路平步青雲,履歷豐富,最終於1912年9月21日以中將軍銜退役,在瑙姆堡開始他的退休生活。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動員,伯恩重新被召回了現役,並作為第九預備軍的指揮官駐紮在石勒蘇益格地區以防英軍的登陸。8月23日,他的軍隊被派遣到比利時參加西線的戰鬥。之後他的軍隊被併入到了第六集團軍的作戰序列,之後又轉入第一集團軍加入了凡爾登戰役。1917年3月11日,伯恩成為了第7集團軍司令接受符騰堡大公的指揮,1918年3月22日的春季攻勢中,伯恩征服了法國南部的大片領地,並俘獲了6萬名戰俘,他因此被德皇授予了男爵頭銜,並被授予了王室戰功勳章和黑鷹勳章,在1918年5月他短暫擔任以他名字命名的叢集司令,但最終他還是以第七集團軍司令的身份迎來戰爭結束。戰後伯恩回到了漢堡安穩地度過了餘生,於1921年去世。1936年,漢堡的76步兵團駐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也就是伯恩兵營。
八、近衛伯爵-馮.博特默(1852 .12.01- 1937.03.18)
出身尊貴的馮.博特默伯爵曾當遍了皇家巴伐利亞王室禁衛軍中幾乎所有職務,並於1871年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他由於腿部受傷,直到12月他才短暫接管巴伐利亞預備役。隨後他率領這支大軍開赴東線作戰,在那他先後參與打垮羅馬尼亞人和挫敗布魯西諾夫攻勢的戰鬥,戰爭的最後一年,他出任洛林第十九軍的指揮官。 戰後他回到了巴伐利亞,在希特勒上臺後對納粹鄙夷的老伯爵拒絕了來自納粹的所有活動邀請。他於1937年3月18日在慕尼黑去世,不過納粹還是逼迫其家人就範,為其強行舉辦了葬禮。
九、“寂寥者”-莫里茲.馮.林克爾(30.01.1853 - 20.01.1932)
和伯恩一樣,林克爾的家庭中的男丁幾乎都是普魯士陸軍中的一員,在17歲時他便參加了普法戰爭,由於在戰中表現突出(負傷三次,榮獲一級鐵十字勳章)他在戰後得以進入禁衛軍,因為更巧妙地機緣(也有人認為是他們家庭和霍亨索倫皇室的私交)使得他以上尉軍銜擔任腓特烈王儲的副官,也因此,他結識了到王儲之子威廉,也就是日後的威廉二世;在“三皇之年”後,林克爾威廉二世任命為威廉王子和腓特烈王子的軍事導師直到1898年。隨後他回到常備軍中任團-旅-師長。
在舊軍事內閣主任迪特里希·馮·賽斯勒將軍去世後,馮·林克爾以其自資歷和與威廉二世的關係於1908年11月17日接替該職務,從此普魯士陸軍的人事問題便由其掌握,在大戰爆發後,由於馬恩失利,林克爾便強烈鼓動德皇撤換掉與自己不和的毛奇,並和法金漢站在同一陣線支援“西線決戰方案”,然而在凡爾登大戰後,法金漢倒臺,興登堡-魯登道夫上位,林克爾也相繼失勢,人事大權完全落到了軍需總監魯登道夫之手,在大戰中,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在前線陣亡,1917年8月7日,隨著一枚藍色馬克思戰功勳章掛到胸前,林克爾離開了軍事內閣,淪為了德皇身邊又一個無權的私人顧問。在戰後他平靜地與妻子度過了孤寂的餘生,於1932年1月20日在德姆尼茨去世。
十、抱憾馬恩-卡爾·威廉.馮.比洛(1846.04.24 - 1921.08.31)
卡爾·威廉.馮.比洛出生於一個古老的普魯士軍人家庭,他在1866年的普丹戰爭中就作為上尉於陸軍中服役,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期間他成為了所屬部隊的團參謀。此後,比洛的大部分生涯都在柏林地區的禁衛軍度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年邁的他已經是德皇陸軍中最高階的將領之一,他被任命為第二集團軍指揮官,同時被毛奇賦予了指揮節制第一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的權利,不過顯然在馬恩河戰役中,他顯然沒有發揮出他的職能。根據他的孫女解釋,比洛在晚年除了心臟病外還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這嚴重影響了他的判斷力和精力,不過即使如此他還是在邊境會戰中擊敗了法軍第五集團軍,然而由於他對法第五集團軍和整個西線北部局勢的誤判,導致德軍右翼在八月中旬到九月的進展異常緩慢,最終使得他在馬恩河戰役中敗北。雖然德皇威廉於1915年1月晉升他為陸軍元帥,也依舊無法使他振奮起來。1915年3月,他在心臟病發作後放棄了對第二集團軍的指揮,他於1916年6月在柏林正式退役,在滿受病痛的煎熬中於1921年8月31日去世。
十一、薩克森儒將-漢斯.馮.卡洛維茨(1858.03.25 - 1928.07.09)
漢斯.馮.卡洛維茨出生於薩克森王國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薩克森王國大法官格奧爾格.馮.卡洛維茨,眾人原本都認為這位年輕人會跟隨他父親的道路在法律上有所建樹,然而在萊比錫大學以法律專業畢業後,他卻參加了薩克森陸軍成為了第8步兵團的一員,而令人更為讚賞的是他靠自己在軍隊中的打拼一路平步青雲,他幾乎待遍了薩克森陸軍的所有團師級部隊,並在柏林為施利芬服務了幾年,在大戰開始的時候,卡洛維茨已經成為了薩克森王國的戰爭部長,不過由於德皇陸軍兵員緊缺,這位坐了十幾年辦公桌的戰爭部長不得不親自帶領第27預備軍開赴前線作戰,1915年-19167年他又轉戰東線,參加了挫敗布魯希洛夫攻勢的戰鬥,1917年8年他擔任“阿爾卑斯”軍級叢集的指揮官返回西線作戰並於次年4月獲得了藍色馬克斯戰功勳章。
戰爭最後幾個月,卡洛維茨作為第九集團軍司令在亞眠一線防禦,然後又接手了第二集團軍與英軍羅林森第四集團軍作戰,最終迎來了戰爭結束。1919年4月,卡洛維茨退役後與妻子在格爾斯多夫度過了餘生,他於1922年7月9日去世,被埋葬於薩克森的軍人公墓。
十二、波蘭的容克-約翰尼斯.埃本(1855 .02.24- 1924.06.19)
作為一個出身于波蘭普林茲馬克的非容克外邦人,約翰尼斯.埃本作為步兵中將在大戰爆發時指揮第十預備軍一直戰鬥在東線,到1915年夏天他就獲得了藍色馬克斯戰功勳章,在之後他與奧匈第二集團軍參加了挫敗布魯西洛夫對加利西亞的進攻,隨後他又在法金漢席捲羅馬尼亞後擔任佔領軍司令,之後又於1918年擔任了阿爾薩斯的軍區司令,為了表彰他傑出的貢獻,威廉於1918年7月授予了埃本容克貴族的身份,然而還沒來得及享受這一殊榮多久,德意志帝國便戰敗了。戰爭結束後,埃本帶著一家來到了莫倫根,在那他度過了餘生,1924年6月30日,他於自己的莊園中去世。
十三、西牆總督-馬格努斯.馮.艾伯哈特(06.12.1855 - 09.01.1939)
從1913年起艾伯哈特就是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的軍事總督。大戰爆發後,他被授予“艾伯哈特”軍(後來的第十五預備軍)的指揮權,之後他在黑林根第七集團軍編制下防守阿爾薩斯,之後又轉戰東線,在塞爾維亞打了幾場短期戰鬥之後他又被調回西線參加凡爾登攻勢,隨後便一直在西線駐守,直到1918年4月奪取凱梅爾高地時,艾伯哈特所部表現出色,隨後他被升任第七集團軍司令的同時擔任了齊格飛防線的負責人。在戰爭結束後,艾伯哈特留在了軍隊並擔任新政府第一集團軍司令負責東普魯士的防禦。退役後艾伯哈特於1939年10月14日在柏林去世,享年83歲。
十四、烏克蘭之王-赫爾曼.馮.艾希霍恩(1848.02.13 - 1918.07.30)
艾希霍恩出身於普魯士達官家庭,他是政治家卡爾.腓特烈.馮.艾希霍恩之子,他的祖父則是普魯士的文化部長,早在1866年他便作為第二禁衛擲彈兵團的一員參與了普奧戰爭和之後的普法戰爭,擁有實戰經驗的他隨後一路平步青雲,他本有機會在大戰爆發前指揮一個集團軍,卻由於1913年一次騎行意外中摔成了重傷而錯過機遇,不過等到1915年1月歸隊時他依舊被任命為第十集團軍的司令,並在第二次馬祖裡湖戰役中取得不俗的功績,隨後他一直在東線作戰,直到1918年,已經升任德意志帝國元帥的艾希霍恩率領“基輔”集團軍群殺入烏克蘭,“得益於”在烏克蘭的軍事獨裁和張揚跋扈的作風,他也獲得了“烏克蘭的無冕之王”的綽號。
正所謂“人賤自有天收”,張揚跋扈的艾希霍恩因此成為了德皇陸軍中唯一一個在大戰中死於非命的高階將領,1918年7月30日他在基輔被一名左翼革命者暗殺,隨後他的遺體被運回柏林安葬。
十五、抱病而終-馬克斯.馮.佛比克(1854.05.06 - 1916.12.16)
佛比克出身於傳統的普魯士軍人家庭,早在1871年他便在第一禁衛擲彈兵團中任職,在大戰爆發後他作為第十三軍的指揮官在威廉皇儲第五集團軍制下於伊普爾戰役中嶄露頭角,他在戰鬥中的表現為他贏得了藍色馬克思戰功勳章,在弗蘭德斯戰鬥沒多久後,佛比克在1915年三月被指派到東線指揮立陶宛的第十一集團軍沒多久又被短暫頂替克魯克指揮第一集團軍, 1916年10月,佛比克指揮第八集團軍在貝洛的指揮下對抗協約國軍,在這段時間裡他一直飽受疾病的折磨,最終難堪痛苦的他於12月16日在巴伐利亞帕滕基興德療養院內自殺。
十六、卡爾.路德維希.埃爾沙(1849.11.01 - 1922.07.20)
來自薩克森王國的埃爾沙出生於德累斯頓的一個軍人家庭,得益於父親的關係他作為一名薩克森王室擲彈兵團的中尉參與了普法戰爭,大戰爆發後他作為第十二軍跟隨馮.豪森的第三集團軍侵入比利時,並一直在西線戰鬥到1916年4月17日被轉入比利時佔領區負責後方鎮守任務直到戰爭結束,戰後協約國方本打算以豪森集團軍和德國人在比利時犯下的戰爭罪行對其進行追究,卻因證據不足最終不了了之。埃爾沙於1920年退役後成為了薩克森退役軍人協會的主席直到1922年7月20日在圖林根去世。
十七、比利時總督-路德維希.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1844.09.13 -1936.05.04)
法肯豪森男爵是普魯士將領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和俄羅斯貴族卡塔琳娜·馮·魯阿內特之子,年輕的路德維希在1856年進入波茨坦軍校,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1862年他作為第一禁衛擲彈兵團的一員服役,並參與了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至1871年的法國 - 普魯士戰爭,在戰爭中他便屢立戰功,在靠著家庭聲望在德意志帝國的體系內平步青雲,先後擔任禁衛軍軍部參謀和戰爭部總監等職務,1900年他以步兵上將的職務退休,然而大戰爆發後65歲的法肯豪森再次回到了現役,並作為第六集團軍下的“法肯豪森”軍級叢集鎮守洛林,隨後又轉戰阿圖瓦和弗蘭德斯,直到1917年4月被任命為比利時總督。而他也在1914-1917的戰鬥中他先後榮獲了藍色馬克思戰功勳章和黑鷹勳章,在戰後他選擇了安穩的養老生活,不再出現於公眾視野,於1936年5月4日于格爾尼茨去世。
十八、年冷板凳-卡爾.馮.法斯本登(1852 .12.03 - 1933.05.13)
法斯本登是工廠老闆卡爾.法斯本登之子,在維爾茨堡大學學習法律一年後他便自作主張投入軍旅,成為了巴伐利亞第九步兵團的一員,憑著自己的努力他在巴伐利亞軍中一路爬升,於1907年至1908年期間甚至當上了巴伐利亞陸軍總參謀長,並獲得了貴族頭銜,光榮退役。但當大戰爆發後,法斯本登又被召回現役指揮巴伐利亞預備軍(後改組第一預備軍)隸屬於第六集團軍,不過直到戰爭結束前除了幾次臨時頂包指揮,他都一直擔任著第一預備軍軍長一職務,他在戰後再次退役。 於1933年5月13日在慕尼黑去世。
十九、莽夫-卡爾.布魯諾.馮.弗朗索瓦(1856.01.31 - 1933.05.15)
作為一個在盧森堡出生的容克貴族,弗朗索瓦可能是德軍莽夫團中最聲名狼藉的一位,在1874年他加入德皇陸軍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1914年8月時,這位身材矮小但精力充沛的將軍已經指揮著隸屬於第八集團軍的第一軍,之後他在貢賓嫩戰役中大膽的抗命行徑引去了不少後世戰史家的筆墨,即使如此,他還是在坦能堡會戰中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然而這樣一位攻擊性極強的將領顯然得不到興登堡新紅人魯大師的認同,在代理指揮第八集團軍參加馬祖裡湖戰役後弗朗索瓦就失去了自己正式指揮一個集團軍的機會(同樣是軍長的馬肯森則步步高昇,甚至得以封帥),直到1915年末法金漢籌劃東線新攻勢時才將其召回指揮第41軍,在“馬肯森攻勢”中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榮獲了藍色馬克斯戰功勳章,隨後他被調至西線短暫指揮了一個軍級叢集參與了凡爾登戰役,之後便一直在後方無所事事直到戰爭結束。在戰後他寫下了自己的回憶錄與一些關於坦能堡戰役的文獻,於1933年5月15日去世。
二十、Alter grauer Wolf(老狼)-馬克斯.卡爾.馮.加爾維茨(02.05.1852 - 18.04.1937)
作為西線最有名的防禦悍將之一的加爾維茨在佈雷斯勞市出生。在戰爭爆發時,他指揮第二騎兵叢集殺入了比利時,在馬恩河戰役失敗後他又被調至東線指揮新組建的第十二集團軍,隨後又被派往南部指揮第十一集團軍接受馬肯森調遣征服塞爾維亞。沒過多久他又被調回了老地方,於1916年的索姆河攻勢中指揮以自己姓名命名的集團軍級叢集和第五集團軍阻擋黑格,在戰爭結束前,他指揮自己的叢集打出了西線最後的區域性勝利,即配合馬特維茨的第五集團軍在默茲-阿爾貢一帶重創美軍,戰爭結束後,他曾作為德國國家人民黨的代表活躍於政壇,在納粹上臺後也默默淡出公眾視野,1937年4月18日,加爾維茨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去世。
二十一、蘇丹的鑄劍師-科爾馬·馮·德·戈爾茨(1843.08.12 - 1916.04.19)
科爾馬·馮·德·戈爾茨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容克貴族家庭,迫於家庭壓力他走了父親的老路,成為一名軍人,憑藉聰明的頭腦和在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中的戰傷他得以在1871年後於普魯士陸軍中平步青雲,從1878年到1883年,他擔任著軍事學院的歷史講師並研究軍事學術,不久後他得到了一份無法預料的任命,即擔任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事顧問,在隨後的二十年內,他幫助這支還停留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的腐敗落後之軍完成了現代化,使得他們勉強趕上了工業時代的腳步。返回德國後,戈爾茨晉升中將並被任命為工兵總監,在世紀之交,戈爾茨對英國的狂熱叫囂使得他於1902年被調往東普魯士,遠離帝國核心,不久後他被任命為元帥,同時勒令退役。
不過造化弄人,1914年大戰爆發後戈爾茨便被召回現役,擔任比利時的軍事總督。 1914年11月,他再次被德皇任命為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五世的軍事顧問回到了自己工作了二十年的君士坦丁堡,取代馮.桑德斯指揮土軍作戰,土耳其第六集團軍的指揮官,他取得了非凡的戰果,然而,年邁的戈爾茨無法再抵禦中東地區嚴酷的天氣,1916年4月19日,他因斑疹傷寒併發症在巴格達去世。
二十二、馬恩河大軍的拯救者-漢斯.馮.格羅瑙1850.12.06 - 1940.02.22)
格羅瑙出身於普魯士王室林業官員家庭,不過他卻轉投軍旅在巴登軍隊中成長起來,在大戰爆發前他已經成為了第一步兵師的師長,隨著德皇陸軍於1914年動員起來,格羅瑙指揮隸屬於第一集團軍的第四預備軍殺入了比利時。在1914年9月初馬恩河戰役開始時他首先遭遇了法軍第六集團軍拉開了馬恩河之戰的序幕,在戰鬥中他極具進取心和果斷的領導擊退了來犯的法軍,並主動轉防為攻使得第一集團軍得以倖免於難。
1915年9月格羅瑙被派往東線指揮第41預備軍攻入了白俄羅斯。隨後他率領一個軍級叢集在1916年2月,隨後又參與了擊敗克倫斯基和蘇俄軍隊的戰鬥,在1918年他的部隊被解散,擔任預備隊直到戰爭結束。1919年2月格羅瑙從軍中退役,他在自己的故鄉勃蘭登堡開始了老年生活,以89歲的高齡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