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有絕望的瞬間,有時不想傷害別人,可自己又很困擾。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講到:“我們大部分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誠然,和別人相處時,難免會受到傷害。
那麼如何做,才能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
與朋友交:君子和而不同
沈從文和巴金的氣質、風格,甚至在藝術見解上迥然不同,兩人卻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絡。
巴金喜歡魯迅,而沈從文卻不待見魯迅。
沈從文與胡適、徐志摩等人關係匪淺,可巴金對他們敬而遠之。
二人的交友圈子雖然不同,但他們的關係並沒有受到影響。
沈從文幾乎讀過巴金所有的文章,也會給巴金提出建議。
1935年,巴金髮表了散文《沉落》,沈從文讀完後寫信質問:“寫文章難道是為了洩氣嗎?”
巴金回信:“我寫文章沒有一次不是為著洩氣。”
兩人互相辯論,卻從不爭勝負。巴金稱沈從文為“敬愛的畏友”,並衷心地感謝。
君子和而不同,很多關係就是因為不懂得保持距離,最後才會分道揚鑣。
每個人都是一坐孤島,靠的太近,反而讓人心生厭煩。
朋友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並肩前行,卻從不過分打擾。
這便是朋友間相處的度,也是不言而喻的默契。
戀人相處:不要以愛的名義掌控對方
朋友小K分手了,不過她並沒有難過。
“終於分手了,感覺自己鬆了口氣。”
“終於自由了,不用再顧慮男友的感受。”
男友的控制慾真的太強了,小K沒有一點人生自由。
小K去哪裡、在做什麼、和誰去做,都要向男友一一彙報。
一次,小K和朋友玩的太嗨,沒有看到男友發來的微信。結果男友覺得小K劈腿了,便開始冷戰。
之後兩人經常吵架,分手反而成為解脫。
壞的愛情像枷鎖,將兩個人牢牢鎖住,好的愛情一定是自由的。
正如梁思成曾說過:“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愛情不是猜疑,不是佔有,更不是掌控。
愛情是理解和體貼的別名,請放開緊握不放的手,給ta甜蜜的自由。
親人之間:不要讓家庭成為愛的無底洞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24歲的女孩洛洛被公司器重,工資也漲了,這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然而,洛洛的家庭重男輕女,父母不停地向她伸手要錢。
父親張口就是2萬,可洛洛省吃儉用手頭才有7000元。
洛洛為母親買了新手機,自己的手機卻幾年沒換了。
但父母仍會指責:“不主動交錢,就是不孝順。”
不堪重負的洛洛在江邊散步時,被浪潮奪去生命。
父母竟然厚顏無恥地向公司索要鉅額賠償費,只為給兒子買房,可笑吧!
我們常聽到,家是最不講理的地方,因為愛不講理。
可有時,不講理的“愛”,往往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父母不應該以孝之名剝削兒女的財物。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不應該成為父母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