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有三個名字中都有“嘉”字的地方,它們分佈於不到100公里的範圍之內,這三地分別是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以及上海市的嘉定區。其中以嘉興和嘉善離得最近,直線距離只有20公里左右,哪怕離得最遠的嘉興到嘉定的直線距離也僅有80多公里。
那麼在如此面積有限的區域內,卻有三個地方名字中都有“嘉”,這種狀況不由得不讓人特別是三地之外的人們浮想聯翩:會不會三個地方都是同一起源,所以才在名字裡都有相同的一個字呢?下面本文來捋一下。
嘉興
嘉興之名在三地中得來最早。它本為秦朝“由拳縣”,在歷經兩漢之後,時間到了三國孫吳時期,黃龍三年(231年)是吳主孫權稱帝后的第三年,這一年在由拳縣“野稻自生”,在沒人耕種的田地裡卻生長出來水稻,在處於農耕文明時期的古代這種現象被認為是一種“吉兆”,特別是孫權才僅僅稱帝三年的時間,他更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稱帝行為的肯定和認可,於是他不但把自己的年號改為了“嘉禾”,還把生長出水稻的“由拳縣”改為了“禾興縣”。
孫權有個兒子名為“孫和”,因他母親王夫人的緣故,再加上聰慧伶俐,特別受到孫權的寵愛。孫和本來排行第三,和皇位沒什麼關係,但是在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的長子、皇太子孫登病逝,孫登因與孫和關係不錯,臨終前推薦孫和為太子。242年孫和被冊立為太子,成為皇位的接班人,這樣一來因為“野稻自生”而得名的“禾興縣”,因為名字與孫和的和字同音,需要避諱改名,於是就以孫權年號“嘉禾”中的另一字“嘉”字來替換下了“禾”,於是禾興就改為了嘉興。
這一年是孫權的赤烏五年(242年),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嘉興之名一直用到現在。
嘉定
嘉定之名在三地中,以設定時間早晚排在第二位。嘉定原本是崑山縣地域。當時的崑山縣,有“一十四鄉五十二都,東西相距幾二百餘里。”並且縣治因為“遷就馬鞍山風水”設在縣境的西北,僅能對周圍較近的鄉進行有效管理,而對於東部鄉一百四十里範圍內,僅有商量灣、楊林灣兩寨,對鄉民管理乏力,在府管轄範圍之外東七鄉之民往往“不奉命令,不受追呼;毆擊承差,譭棄文引;甚而巡尉會合,亦敢結集千百,挾持器仗,以相抗拒。”
為了加強對崑山縣東部的管理,南宋皇帝寧宗的嘉定十年(1217年),平江府知府趙彥橚、提刑王棐上奏皇帝,希望分崑山縣東境春申、安亭、臨江、平樂、醋塘五鄉二十七都新置一縣,縣治在練祁,縣名就以宋寧宗的年號“嘉定”為名。
嘉善
嘉善縣在三地中置縣最晚。明朝宣德年間,嘉興一帶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都極為迅速,縣裡賦稅徵收的工作量也很大。明宣德五年(1430年),當巡撫、大理寺卿胡㮣巡視江南時,發現了這一問題,以“地廣賦繁”為由奏請析置新縣。
皇帝準其奏摺後,割嘉興東北境為嘉善,縣治一開始初步定在“斜塘”,但在選址秤土時,因為魏塘的土較重,被認為這裡土地肥沃、根基渾厚,於是就以魏塘為縣治。至於縣名的來歷,因為析置新縣一帶為遷善、永安、麟瑞、思賢、奉賢、胥山六鄉,“俗尚敦龐,少犯憲闢”,鄉民敦厚淳樸、遵紀守法,因此就取原嘉興首字“嘉”和遷善中的“善”,組成“嘉善”一名,成為新置之縣的名字。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三個名字中都有“善”的地名都各有來歷,如果說是否有聯絡的話,就只有嘉興和嘉善兩地了,因為嘉善本來就是嘉興縣的一部分,後來在明朝分置出來。而嘉定則就和這兩個縣沒有任何關係了。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