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32萬毛坯房”的裝修翻車現場,讓不少人回憶起早年間央視的一檔節目《交換空間》。在那個畫質感人的時代,《交換空間》給觀眾們帶來的有歡笑、有溫馨,甚至有對裝修審美的啟蒙。
而直到這時,人們才發現,這檔堪稱童年回憶的節目,已經停播兩年了。
從2005到2019,我們見證它的躥紅、也見證了它的停播、見證了它從《交換空間》更名為《空間榜樣》,卻仍然無法挽救收視頹勢。而風風雨雨過後,在這個時間節點,它忽然又被推到公眾視野裡,重新火了一把。
沒想到《交換空間》這檔古早的裝修節目,再次被人提起是在另一檔著名的房屋改造綜藝翻車之後。
不久前,家裝改造節目《夢想改造家》中,設計師陶磊耗資132萬改造的“天價毛坯房”,引來全網群嘲,節目評分也隨之暴跌。節目播出後,有網友和媒體曾去實地考察,從返圖來看,房屋的牆壁已經出現反鹼現象,甚至樓頂還有明顯裂痕。雖然隨後當地副鎮長出來闢謠稱“磚瓦房在當地出現反鹼是常態,樓頂並未開裂”,但網友的怒火併未平息。
媒體採訪了當地的村民,有位村民對此的評價是這個造價132萬的房子,看起來還不如自己只花了五六萬裝修的。
在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中,央視前主持人王小騫也針對此事,在社交平臺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短短兩分鐘影片裡,她句句精闢,切中要害,在影片中她直言這些話可能特別得罪人。
“說實話,有的設計師誤把自己當藝術家了。”
“設計是為使用者服務的,是為業主服務的。”
“你如果找到贊助,不用業主花錢,那你可以隨便實驗,實現你所謂的藝術夢想;但是你一旦拿了別人的錢給人家做服務,你能不尊重你的客戶嗎?”
王小騫把這132萬的毛坯房稱為“裝修盲盒”,稱有的設計師就是“唯自己論”,收了別人的錢,又不為別人服務,這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尊重使用者”的服務意識。
這段金句頻出的發言說出了大眾的心聲,也一下子讓人想起她所主持的同類裝修節目——《交換空間》。
《交換空間》又火了
全靠同行襯托?
《交換空間》曾經有多火?
我找到一篇年代久遠的部落格文章,裡面詳細記錄了這檔在CCTV 2播出的節目曾經有多受歡迎——
欄目編導的電話早早被觀眾打爆,節目的海選見面會更是堪比大型選秀現場。500多人在室外等待,那天濟南還下了雨,大家卻沒有一句怨言,在雨中滿臉歡喜地等待被挑選上電視的機會。
在那個年代,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最流行的裝修風格,也無法區分北歐風、巴洛克風、輕工業風的區別到底是什麼,而《交換空間》作為中國內地第一檔家裝真人秀,大概是90後一代室內裝修設計的審美啟蒙。
也是在這檔節目,誕生了我們童年時代的“夢中情房”,在社交平臺上,有位網友說:“小時候看節目,老纏著我媽去和別人交換一下。”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作品是“天鵝湖”,在當時看來,改造前後的對比可以說是驚為天人。
有一個細節直戳淚點,兩對老人互換空間裝修,完工後,當他們摘下眼罩,看到裝修好的房子,老人激動得眼淚汪汪,他們說:“這一生還沒有住過這麼漂亮的房子。”大概這才是這類房屋改造綜藝最打動人心的瞬間。
兩位老人改造後的房子。
有一說一
《交換空間》也翻過車
然而,時隔多年,再次開啟這檔古早的綜藝重溫,不少觀眾卻發現當年的“夢中情房”現在看來已經“泯然眾房矣”。
不但如此,有些翻車的設計,甚至足以投稿至迷惑裝修大賞,在揭開眼罩驗收房子時,有些嘉賓甚至要捂住胸口,平復心情。
其中最著名的翻車案例要數2011年6月11日這一期,名字叫《香豔小屋VS淡雅之家》,其中“香豔”是男主人劃定的設計要求,顯然,節目的設計師充分理解並貫徹了客戶的需求,因為他把80年代的簡陋老房,搖身一變設計成了金碧輝煌的縣城KTV大堂,身價一下就漲了不止十倍。
看這高飽和度的金色,看頭頂這閃亮的大吊燈,還有這流光溢彩的門簾,無一不散發著被金錢腐蝕的氣味,這裝修風格比郭敬明的《小時代》還要更紙醉金迷、比《了不起的蓋茨比》還要更奢華炫目。
再看臥室的改造,素雅中顯露低調的奢華,連天花板都裝上了藍色軟包。
揭下眼罩時,女主人明顯站不穩了,全程扶著牆才不至於摔倒,而男主人也有一句C語言在喉嚨裡醞釀,他捂著胸口說:“我感覺我有點走錯了,這真的是我家嗎?”
正當我以為業主不喜歡這個作品時,他卻言辭懇切地表達了對這個作品百分百的讚賞和喜歡,給予了超高的評價。從使用者滿意度來看,這似乎又是一個成功的裝修作品。
震撼我的還有以下這個作品,整體依然是高階大氣上檔次的裝修風格,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觀看過程中,我全程處於震驚狀態,堪比剛進大觀園的劉姥姥。
唯一不適的是,天花板上的裝飾實在太像兩條盤踞在高處的大蟒蛇,直到設計師講解,我才知道這竟然是抽象化的音符造型。這是根據業主愛音樂的特性專門設計的。
有些設計師還熱衷於在作品裡埋下一些隱秘的彩蛋。有一期節目叫《西單愛情故事》,業主是一對在北京西單相識、準備要結婚的情侶。於是,匠心十足的設計師,為他們設計了一個除設計師本人外不會有人懂的“文字梗”。
請找出圖中與“西單”二字有關的元素。(除照片外)
另外一些彩蛋就比較直抒胸臆了。有一期節目,業主是位單身女性。這時設計師又有了一些小巧思,他將畢生所學運用到對客廳這面牆的改造上。最後,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拉開這面由玫瑰花雕刻的牆,呈現在所有人面前的是業主的巨幕寫真。
我代入了一秒鐘業主的心情,連夜坐火車離開這個家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
在這檔節目,你甚至還能看到馬蒂斯也畫不出的鮮豔色彩、山本耀司也無法描述的黑白、比畢加索的畫更抽象的設計概念、比杜尚的《泉》更顛覆傳統的藝術作品。
我忽然就理解了主題曲裡那句歌詞:“交換的空間 情感的故事 兩個勇氣可嘉的房子 你家由我裝 我家由你裝 只要別和從前一樣”在這段歌詞裡,“勇氣可嘉”這個詞應該要被圈起來考。
不過在吐槽這些翻車的設計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這些裝修的費用完全由節目組和贊助商分擔,不僅不收業主的錢,而且還有免費的家電贈送。可以說是從源頭就避免了“花業主的錢,圓設計師的夢”的翻車現場。
人類高質量裝修,長什麼樣?
前段時間的天價毛坯房事件,讓我想到一個詞——“懸浮”。
影視劇裡的“懸浮”指的是脫離現實、不接地氣的劇情,而這些建築設計也有同樣的特徵,脫離實際、空間佈局設定極不合理。這些懸浮的設計,似乎根本沒有考慮業主的需求,業主想要的是小洋房,為什麼最後交出來的成品卻是造價132萬的紅磚毛坯房。
如果用網際網路思維來看待,設計師是完全違背了客戶本身的需求,且沒有把“使用者體驗”擺在首位。
日本有一檔真人秀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在豆瓣上,它的評分高達9.6,這檔節目的封神之作來自於設計師石井亨,在某期節目裡,他將20平米的住宅改造成5層樓高的別墅,讓人感動的是他在建築設計中所流露的人文關懷,讓我們感知到建築是可以有溫度的。
改造前後對比,考慮到小孩的安全問題,將踏板數量減少。
這期接受改造的業主是一個六口之家,他們全家人平時就擠在這20平米的房子裡,生活極其不便利,3平米的廚房,五個人擠在一起睡覺的臥室,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沒有私人的空間。
石井亨現場測量後,決定拆除牆體和天花板,在有限的空間裡將房子重建為5層樓高的別墅。
改造前狹窄、陰暗、居住不便的小房子,改造後寬敞明亮了不少,有現代化的廚房和餐廳,轉身終於不會再碰到對方的後背,小孩也有了寫作業的書房,夫婦倆終於有獨立的臥室,走進新居,一家人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期改造花費日元1392萬(摺合人民幣約78萬元)。
同樣地,在前幾季《夢想改造家》的節目裡,我們也能看到同樣精彩的“空間魔法”。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史南橋先生被稱為“空間魔術師”,就是源於他曾設計過許多經典的改造案例,比如把11平米的小房改造成兩室兩廳的3層小別墅,38平米的老房改造成6房2室2廳的空間。
有人用藝術品來形容史南橋的建築作品,但他從不自詡藝術家,也從不把自己的作品劃分到藝術的層面。我曾經看過他的一個採訪,他說自己上學時上的第一課就是建築學,老師告訴他學建築不是來賺錢的,而是來服務社會的,當時班上所有同學都沒把這句話當真,覺得這不過是一句口號。
後來當他開始做小房型設計,看到那麼多人擠在一個小小的房子裡,好像人的尊嚴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那麼小的房間裡,把它弄得這麼豐富、這麼充實,好讓它沒有那種壓抑的感覺,在那一刻,我覺得老師說的話是正確的”。
說到底,建築的生命力來自於人,“房子”並不只是由鋼筋水泥組成的一棟建築物,它代表的是一個家庭,這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它是孩子長大的地方,是夫妻朝夕相處的地方,也是老人安享晚年的處所。
《全能住宅改造王》豆瓣頁面評論
住宅設計最根本的是要解決人生存空間的問題,如何合理利用空間、如何處理室內的佈局,一切都要以使用者體驗為前提。
尊重業主的需求而不是盲目炫技,這才是一個建築設計師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也該對自己的職業有敬畏之心。